导图社区 历史七上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由大禹创立,持续了约500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由汤创立,持续了约300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由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持续了约800年。这三个朝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周朝,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础
看板设计简洁明了,让您的计划一目了然。您可以轻松记录每天的进展,并在月底进行小结,回顾自己的成长与收获。 实用性强:涵盖阅读、早起、运动等多种计划类型。 易于操作:设计简洁,记录方便,随时查看进度。 总结清晰:每月小结,让您清晰看到自己的成长。 小 结,当月回顾看板,当月习惯看板,当月小结看板。
2025年度计划模板,它是一个全面规划一年发展的工具,能够为你指引前进的方向。这个模板详细地包含了年度目标的设定、季度目标的分解以及月度计划的制定,帮助你步步为营,从而实现你的梦想。
2025年度的日计划模板,旨在帮助你高效地管理每一天的时间,清晰地明确任务目标。它包含了多个模块,如晨间计划、工作学习、晚间总结等,确保你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初一上学期人教版数学第四章思维导图
历史七上第一章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历史七上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01
历史七上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02
历史七上第三章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01
历史七上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历史七上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01
历史七上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02
制作软件 | 亿图脑图
内容来源 | 人教版历史教材
孟子
----- 法家 -----
著作
《韩非子》
主要思想
综合商鞅的“法”、 慎到的“势”和 申不害的“术”, 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战国
韩非
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变法革新
商鞅
《法经》
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李悝(kuī)
----- 墨家 -----
《墨子》
----- 道家 -----
《庄子》
政治思想
提倡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同无为而治)
《老子》 ( 又称《道德经》)
倡导“无为而治”
----- 儒家 -----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 “节用”“节葬”
哲学思想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
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一切要顺应自然。同时,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墨子
庄子
春秋
老子
《孟子》
伦理思想
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人民是基础)
主张“性恶论”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提倡“仁义”“王道”,认为治国应隆礼重法(礼法并施)
荀子
文化成果
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而优则仕”
天命观念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政治主张
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主张以“礼”治国
核心思想
“仁”“仁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第8课 百家争鸣
地位
“天下第一渠”
历史七上第二单元
郑国渠
地点
成都附近岷江上
都江堰
陕西省的关中平原中部
主持人
郑国(韩国)
引泾入洛
李冰
时间
公元前256年
一座兼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枢纽
水利工程
内容
影 响
商 鞅 变 法
以农求富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1.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都有促进作用
加强集权
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
1.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了保证; 2.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3.强化经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玩具政策
扩大税源
1.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控制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同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
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税赋收入,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6
5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 475年至公元前 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秦国崛起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强大的诸侯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强,史称“战国七雄”
各自为政,扩充军队
“战国七雄“
战国中期以后
战国时期
战国初年
4
3
春秋争霸形势图
诸侯 争霸
周
河南洛阳
晋
山西翼城
齐
山东淄博
燕
北京
城濮
山东鄄城
宋
河南商丘
楚
湖北荆州
秦
陕西宝鸡
吴
江苏苏州
越
浙江绍兴
鲁
山东曲阜
王室衰微
分封制的瓦解
土地分封给卿大夫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职位也不再世袭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周王室的变化
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 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社会处于动荡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争霸兼并战争
经济上
社会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并不断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被承认
思想文化上
百家争鸣,文化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民族文化上
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族逐渐融合,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东周时期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手工业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
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图片来源 |人教版历史教材
甲骨文举例
"甲骨四堂"
郭沫若(字鼎堂)
董作宾(字彦堂)
罗振玉(号雪堂)
王国维(号观堂)
甲骨文造字方法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假借
第5课 甲骨文记事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青铜器
概念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士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地区
黄河流域
距今5000-4000年
商朝以后
数量增多
种类逐渐丰富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 面
功能
从食品发展到礼品
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工艺
“泥范铸造法”
商代后期
大型器物
迄今世界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造型奇特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分封制
禅让制→世袭制
周 | 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创立者
周武王
都城
镐京(今西安)
记忆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分封制
商 | 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汤
亳→殷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夏 | 朝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禹
阳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