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教史必考名词解释孔孟荀墨,大学中庸学记
中教史必考名词解释孔孟荀墨,大学中庸学记
编辑于2020-02-29 14:59:18私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私人讲学的兴起
原因
1. 生产力发展
土地私有——奴隶制解体——政治经济下移——天子失宫,学在四夷
2. 官学衰落,学术下移
贵族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
知识分子失去原来地位
学术下移
3. 士阶层的出现
诸侯国扩张养士——自由民想成为士——私学兴起
意义
1. 自由(总原则):自由讲学,就学,办学,竞争
2. 教育思想:百家争鸣
3. 教育性质:打破 学在官府 教师成为专门职业
4. 教育内容:
不局限于六艺
场所不固定,学术研究+教学 相结合
5. 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
表现
养士之风盛行
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1. 简介
战国时期齐国 都城临淄 稷门
百家争鸣的中心缩影,养士之风制度化的终极表现
2. 性质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
办学者齐国诸侯 目的为官家服务 教学和学术活动是私家决定
讲学 著述 育才 资政议政于一体
3. 特点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各家各派地位平等
欢迎游学,来去自由
自由择师,学无常师
相互争鸣和吸取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物质待遇提高
政治待遇 不治而议论
不治而议论
不做官,畅所欲言
君臣关系——师友关系
自由 独立 政治待遇提高
干政议政作用明显
管理规范
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 意义
促进战国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
1. 实践
1. 创办私学
规模最大,学生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的
2. 编订六经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新六艺
2. 教育作用
对社会
1. 庶:较多的劳动力
2. 富:人民富足
3. 教:伦理道德教育
4. 我国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对个人:性相近,习相远
含义:人先天素质很接近,后天教育使我们产生差别
肯定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3.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简介:孔子提出的关于教育对象的说法
含义: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可入学受教育
实践: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诲焉
意义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垄断,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
满足平民受教育愿望,适应社会发展
促进文化下移,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作用
4. 教育目的(教育观点):学而优则仕
简介: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目的的论述
含义
学习:通往做官的途径
教育政治目的:培养官员
做官条件: 优——德才兼备的君子
意义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性高贵促进求学积极性
适应社会发展,直到现在仍有实际意义
5. 教育内容:六经
新六艺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偏重文事 社会人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6. 教育方法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耻下问
学 思 行 并重
学而知之: 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
学而不习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不知所措
殆:倦怠
启发诱导
世界最早提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启:开其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发:达其辞
思考方法
正反两面思考
因材施教
我国最早
了解学生特点
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针对性教育
7. 道德教育
内容
仁 :最高道德准则
礼:行为规范
原则:
立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得志也 做人要有志向
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严格要求自己
力行: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
中庸:过犹不及 做事恰到好处避免过激行为
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反思
改过:过则勿惮改 正视错误,勇于改过
8. 论教师
1. 学而不厌
教人前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 诲人不倦
教学态度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3. 以身作则
教师要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 爱护学生
信心,公平,尊重,关心
5. 教学相长
师生学问切磋
6. 温故知新
温习 思考 深入 巩固
9. 历史影响
1. 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3. 创办私学,百家争鸣先驱
4. 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范围,促进学术下移
5. 学而优则仕 目的
6. 整理六艺,保存文化,促进教育发展
7. 重视道德教育
8. 独到的教师观
9. 编纂六经为教材
10. 创办的儒家及儒学,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是教育遗产
孟子
教育实践:思孟学派
教育作用;性善论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人非生而向善,而是有“善端”有向善的可能
教育作用:扩充善性
存心养性,发展“善端”
求放心:寻求失落的良心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扩充每一人善端——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明人伦
含义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义
明人伦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宗法基础上的社会伦理教育
人格理想:大丈夫
简介
孟子对于人格理想的论述
描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高尚气节,绝不向权贵低头,只向真理低头
浩然正气,心理状态,精神境界
途径
持志养气
志向,发善端
动心养性
逆境磨练
存心养性
扩充善性
反求诸己
反思
子主题
教育方法:深造自得
主动自觉学习钻研,独立思考,独立见解
荀子
实践
口口传授六经
教育作用:性恶论
对个人
人性恶端说
性伪之分
性:人先天素质
伪:泛指一切努力使人发生的变化
人本性中不存在道德理智,听任本能不加节制——恶
性伪之合
人可以被教育向善
化性起伪
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
对社会
每个人化性起伪达到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
大儒
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已知推未知,自由应对新事物问题,自如治理国家
教育内容
儒经
五经 无 易
礼 重点
教育方法
闻 见 知 行
闻 见:学习起点
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行:实践 最高阶段
论教师
最为提倡尊师
地位:治国之本
对教师态度:教学过程中无条件服从 师云亦云
要求
有尊严和威信
有丰富的经验,崇高的信仰,德高望重
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
见解精神,表述合理
墨家
教育作用
对社会
民众平等,互助 兼爱社会
对人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教育与环境的作用
教育目标
兼士
厚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
教育内容
重视科技技术教育
生产,军事,自然科学
思维训练
三表法
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
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
历史经验和知识
教育方法
主动:虽不叩则必鸣
创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实践与量力:中教史第一个提出“量力”方法的人。
教育实践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法家
教育作用
人性利己说
教育内容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教育方法
禁诗书
禁私学
大学
1. 简介:出自《礼记》,思孟学派所著,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
2.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将天生善行发扬光大
亲民:由己及人,对民众的善
止于至善:每个人在不同身份下都能做到至善至美
3. 八条目: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格物 致知:学习儒经
诚意:意念动机纯正
正心:认识中正
修身:人品之全面养成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个人完善最高境界
4. 特点
要求低——高,简——复,自身——他人——社会
高道德要求
易解性,可行性
层次性
中庸
简介:出自《礼记》,思孟学派所著,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与修养
性与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生来就具有善良本性。顺从发展本性,道。人性要得到保存和发展是需要依靠教育的
最高道德准则:中庸
政治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人自我完善的两条途径
自诚明谓之性,或尊德性
内发论,向内省察以助外向求知
自明诚谓之教,或道问学
外烁论,外向求知以完善本性
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继承了观点
学记
简介:出自《礼记》,相传思孟学派所著,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教育学雏形”
子主题
子主题
教育作用与目的
对社会:化民成俗,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习俗,社会习俗
对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特点:教育与政治结合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教育制度
学制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体制俭学
学年
两段
五级
九年
学校管理
视学
天子参加开学典礼
定期视察学宫
循序渐进的,德治并重
教育教学原则:
豫时孙摩
豫:禁于未发之谓豫
时:当其可之谓时
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摩:相观而善之谓摩
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藏息相辅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劳逸结合(课内+课外)
教学相长
教师单方面通过教而学,以教为学,后人引申相互学习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