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敏感期
儿童不同时期敏感期的特点及发展时间
编辑于2020-02-29 15:41:47璟舒教育第九、十、十一、十二课 2020年2月29日 「敏感期(一、二、三、四)」
敏感期
提出者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
敏感期概念
指孩子在童年时期会对自己在某一件事物,某一件行为,特别的专注于敏感,这个时期也是孩子这项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细致观察,充足时间,提供更多机会,提供更多物品,让孩子去建构。一旦阻止,孩子的敏感期就会滞后,甚至感受不到快乐,因为心理无法得到满足
孩子不同敏感期 1(口腔敏感期)
1、口腔敏感期: 一出生开始,2个月开始寻找自己的双手,通过吃手发现自己有手 3~4个月吃拳头,从而学会抓握 8个月时,吃手指,从而三指捏 10个月,捏花生、捏细小物品 孩子用嘴巴唤醒自己的双手,用口认识手,用手认识周围世界
会吃饭时候开始含住勺子,咬勺柄,或者将勺子拿进拿出,用嘴巴感受勺柄的长度。 啃脚丫(感知自己的过程,建立成就感)建构自我世界
小时候未被满足的口腔敏感期会在成长后出现咬指甲、说脏话、咬笔帽,吃口香糖等
教育学家弗洛伊德称之为"固着"
家长/教育者要做到 1、注意安全(小心细小物品) 2、物品卫生 3、提供多种材质不同、大小、有棱有角的物品,让孩子感知 4、吃的时候不打扰(感知世界)
孩子不同敏感期 2(手的敏感期)
2、手的敏感期: 8~9个月会出现用手触摸,抓物品(软的,粘稠的)例:面条,米饭,香蕉等。感知不同物品带给手的感觉 捏细小物品(豆子、钉子)
过程: 一把抓➡️三指捏➡️二指捏
10个月喜欢反复盖瓶盖,这个过程是练习对接。建构手的组装能力,最早的空间感知。 对应教具:插座圆柱体
撕纸,感知破坏,变化的过程,帮助双手协同工作(提供多种多样的纸来撕)如:皱纹纸、海绵纸、A4纸、锡纸、硬纸板、塑封膜的纸等
感知热水:告知不可以摸,但是不能剥夺摸的权利,可将水倒入玻璃杯中,让宝宝感知热,烫的感觉
家长/教育者注意 1、提供物品,提供机会,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手部掌控过程 2、保证安全 3、危险物品(刀叉、插座)远离孩子
蒙特梭利认为
口和手与人的智慧是紧密相关的,当孩子自由使用手的时候,手便成了智慧的工具(孩子用手来思考)
手的使用表达了孩子的思维,也表达了儿童思考过程
孩子不同敏感期 3(走的敏感期)
3、走的敏感期: 7个月会出现,最早表现是妈妈坐着,扶着宝宝腋下,站到妈妈腿上,会发现孩子双腿蹬着向前走。但因为腿粗力量不够,不能让孩子走
10个月扶物行走(换个角度看世界)
1岁左右,要求家长扶着走
独立行走会开始乐此不疲,走很远(为了走而走,为了自己的存在而走)扩大活动范围
会走后走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坑坑洼洼的地方,踩水坑,上下楼梯,走马路牙子。通过双脚学习,体验不同感觉
2岁左右学会走路,便不爱走,要求家长抱(行走敏感期过去了)
家长注意 1、为宝宝提供不同环境(户外) 2、舒适鞋子 3、在家里光脚体验(脚与地面的感觉)
孩子不同敏感期 4(空间敏感期)
4、空间敏感期: 体验空间从出生就开始了
从温暖,包裹着身体的子宫里来到偌大空间内,用身体感受空间的变化
8~9个月爬行期会喜欢爬高,爬下,被子、床上反复爬行
喜欢豆子放到瓶子中再取出来,是孩子认知空间里外的最初过程
1岁左右会喜欢将物品撒落满地,通过抛撒,感知物品在两个空间中的不同
例如:喜欢篮子中的物品倒出,家长或老师帮助装回去,反复进行 (反反复复体验空间感知)
1岁半左右喜欢藏东西,把物品藏到枕头下面或被子里,地毯里,也是感受空间的过程。 孩子对空间的体验,除了抛撒,还有垒高、搭建(建立空间感觉)
搭积木是孩子发现空间的最基本的发现形式 发现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 (数学心智通过借助以上活动成长)
喜欢开关抽屉,玩捉迷藏
⬇️2.5岁左右喜欢反反复复玩捉迷藏,衣柜里,藏到桌子下,被窝里
⬇️喜欢站到高处,桌子,窗台上
⬇️从高处跳下来
用身体体验空间。孩子对空间的把握取决于孩子心灵上能够承受多大的空间状态。决定孩子在未来的世界的探索能力
家长/老师注意 1、时刻跟随,做好保护 2、不干涉,不阻止(不体验危险,就不会有自我保护) 自行体验不同空间感,构建空间概念
(第二课) 孩子不同敏感期 5(细微事物敏感期)
5、细微事物敏感期: 某一时期特别关注某一细小东西(例:豆子、蚂蚁)
出现时间1.5岁~4岁之间
1.5~2岁之间会出现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时段
细微事物敏感期是儿童掌握细节。 探索和观察自然是儿童一种特殊的生命现象 生命自我创造的过程。
发展细微事物同时发展手指精细动作(抓、捏)
良好的培养孩子日后心思缜密、细腻
家长/老师的经验: 1、讲故事时除了对主画面感兴趣,对边角的细小画面感兴趣
蒙特梭利说: 儿童对细小事物的观察与热爱是对无暇顾及环境的成人的弥补
孩子不同敏感期 6(秩序敏感期)
出现时间:0~4岁之间
秩序敏感期分为:内在秩序、外部秩序
内在秩序:身体与行为秩序(内在➡️外部)
外部秩序表现:物品归位、所有行为固定规则(如:先穿衣➡️吃饭、穿固定的拖鞋)程序、秩序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被打乱就会慌乱不安。此阶段,对于儿童来说,世界不变的程序与秩序而存在的。 ➡️直线式思维⬅️
秩序感三个阶段(螺旋式上升) 1、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恢复则安静 2、维护秩序说不。自我意识萌芽 3、维护秩序执拗。一切都要重来 (表现:按电梯➡️家长打乱顺序➡️重来➡️拒绝➡️想要刚才是我按)
家长注意: 1、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倾听孩子 2、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将恼怒哭出去,情绪稳定即可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秩序被破坏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思维混乱、感觉混乱、情绪混乱、心理混乱) 3、提供有秩序的环境。产生安全感,同时与内在秩序配对,外在有序可以使孩子形成内在秩序(知觉归类)获取所有感官后,从感觉认知上升到知觉的认知,养成智能。对外部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 4、保护、理解、协助、顺利渡过敏感期
秩序成为➡️习惯➡️自然➡️人格 (童年造就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
孩子不同敏感期 7(模仿敏感期)
出现时间:几个月开始既有模仿行为(妈妈微笑…)
1.5岁左右,模仿家长行为(妈妈用杯子喝水、拿筷子吃饭)
20个月左右语言模仿(父母说什么,原话重复) 单纯模仿,模仿完毕无任何反应。学习语言独特的方式
2岁不单模仿行为,模仿社会性行为(擦桌子,拖地,炒菜动作) 行为模仿:孩子对自己身体行为的确认,通过此过程由简单生命状态过度到更高状态中。是孩子从内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实践过程(例:2岁左右的孩子在早教中心摔倒,其他宝宝模仿)正常发展
3~4岁左右模仿偶像(模仿霸王龙、超级飞侠) 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建构自己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身份确定敏感期)
美国心理学家 杰罗姆·凯根 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获得愉快,力量,财富,或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
家长/老师注意: 1、让孩子去做(模仿没有对与错) 2、放慢自己的动作(满足孩子模仿需求)平稳渡过此时期
模仿的心理会延续到成人时代:小学模仿老师,回家与小朋友模仿老师上课情景。初中生模仿偶像,模仿穿衣风格,发型。成年人遇到自己欣赏认可的人,模仿言行举止,潜意识靠近。模仿存在人的一生,直到自己确定所属的范畴,将自己的属性归类,模仿结束。
孩子不同敏感期 8(自我意识敏感期)
出现时间:1.5岁产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1~2岁开始萌芽,2~3岁尤为明显(不顺从、执拗)
明显表现: 1、说不 2、不允许他人碰触自己的物品(包括公共物品) 强调这是我的,在他的眼里这个物品完全是自己的➡️逐步区分强调➡️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认知自我与周围事物的过程) 3、喜欢照镜子,进行情绪表情变化(认知自我)
自我意识敏感期: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于其他人和事区别开。 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绪体验、自我所有权意识、自我控制
蒙特梭利教师守则:未经儿童同意,不可随便触摸儿童,不能随意亲吻和拥抱儿童
自我意识也是孩子自我分离和发现自我的过程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与世界为一体,成长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最初孩子依靠占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区分自我和他人。当儿童完全占有物品时,儿童才会感觉"我”的存在,也是儿童自我诞生的标志,构建自我的开端。
区分自私、自我 自私:损害他人利益,保护自身利益的行为 自我: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意志的需要来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身体
家长注意: 1、帮助儿童区分你,我,他 2、公共场合告诉孩子哪些是完全属于他的,哪些是公共物品 3、尊重自我意识敏感期,接纳孩子不良情绪,耐心讲解对与错
(第三课) 孩子不同敏感期 9(审美敏感期)
出现时间:2岁左右(对物品的完整性有很高要求) 显著表现:碎了的饼干不愿意吃、水果切开不愿意,大哭、厕所脏了不愿意上、扣子掉了不穿衣服 其他表现:吃饭时拿完整馒头、面包。不是贪心而且经过物化过程,透过物品的完美,一连串的尝试,内化成儿童文化和审美的一部分,成为儿童生命的所在
对于孩子来说,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
4~5岁时出现追求完美的时间段,从对物品的追求完美➡️自己的要求完美。从所有物品要求完美➡️自我形象要求完美➡️环境、内在气质、艺术品质完美的追求。(女孩子表现最为显著:衣服、裙子、模仿化妆、穿高跟鞋、美甲等)
保护审美的成长过程亦是保护自身的道德,道德是因为审美而建构和形成的。
孩子不同敏感期 10(语言敏感期)
时间:出生便开始
阶段一 3个月咿咿呀呀(婴语) 8~9个月无意识模仿baba mama的发音
阶段二 20个月左右,喜欢语言呼应(喜欢叫妈妈,妈妈回应)游戏 ⭐绘本推荐《喂! 哎!》感受问答与呼应的乐趣
阶段三 1岁8个月左右,喜欢模仿妈妈说话,原话重复,妈妈与他人对话时无意识(模仿敏感期&语言敏感期显著表现)
阶段四 2.5岁左右说哄人开心的话(世上只有妈妈好,奶奶好,姥姥好) 了解跟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阶段五 语言诅咒期(讨厌妈妈,我要踩死这只虫子等)这时孩子发现语言有力量了,成人反应越强烈,孩子越喜欢说。(家长注意:听到此类话,表现淡然,并明确告诉孩子我不喜欢听这个话,不好听)慢慢孩子掌握语言使用的方式
阶段六 成语运用(经常讲故事)3.5岁左右时会将听到的成语运用在生活中(语言环境)
孩子不同敏感期 11(绘画敏感期)
出现时间:2岁画线团开始(表现在符号系统中)
3岁左右出现不规则绘画,喜欢到处画(墙上,身上)
4~5岁出现对绘画的痴迷,一天到晚都要画 (提供丰富的材料与认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过程,不需要对孩子的作品有过多评价,满足绘画欲望即可。
经过以上阶段,孩子绘画有提升,不止关注轮廓的表现,开始关注细节(比如:人的眼睛,鼻子,关注汽车轮子,自行车车座)并通过绘画表现
6岁后对造型的兴趣开始上升,用绘画表达对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感受。绘画中的细节、兴趣会更佳明显。
满足绘画敏感期,孩子会具有天才般的创作智慧,还有无与伦比的热情,兴趣,意志力。
家长注意: 循序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技能,孩子得到满足后,人格状态的宁静和顺从,便会构建孩子巨大的绘画潜力
孩子不同敏感期 12(人际关系敏感期)
发展时间: 1岁内依靠代养人逗引及持续性关注
1~2岁之间,和成年人游戏为主
2.5岁左右,与小朋友玩(小孩子追随大孩子)
2岁7、8个月后,与同龄孩子游戏 (自己摸索人际关系过程,共同玩玩具➡️为了交到玩伴,使用短时间交换玩具的方式➡️玩具拿回来)
4岁左右出现另外一种交换,把玩具送出去,但是会发现,朋友的保质期很短,意识到,朋友没有了,喜爱的玩具也没有了。从而孩子会想到设计一个玩具交换的时间,时间到了,换回来,从中与朋友多次沟通
物品的交换会使孩子明白,只能使自己与玩具玩,但是孩子需要与朋友间建立感情。慢慢意识到朋友需要相处和感情,需要个人人格魅力,从而依靠自身特点,获得真正的朋友。知道真正的朋友要建立在志趣相投,互相关爱,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以前过程建构人际关系的智能
孩子不同敏感期 13(生命认知敏感期)
时间发展:4岁左右关心我是从哪里来的 (家长不可欺骗孩子/或说垃圾桶捡来的) ❤使孩子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自己的生命是被厌恶的,不被喜欢的。孩子问"我从哪里来”,是最早安全感的来源。
我从哪里来 如何应答: 告诉孩子,你是妈妈生的,因为妈妈和爸爸结婚了,想要一个宝宝,然后就有了你(如果追问更深) "你是爸爸的一颗精子和妈妈的一颗卵子相遇,然后你就进到了妈妈的肚子里,里面有一个温暖的小房子,你变成了一个很小的宝宝,在里面慢慢长大,等长到妈妈的肚子装不下了,你就可以出来了,妈妈就把你生出来了” 告诉孩子,他是因为爱,才来到世界上,他的生命是珍贵的
孩子对死亡感兴趣 ⭐绘本推荐《欢的礼物》讲述死亡 ⭐绘本推荐《一片叶子落下来》生命延续循环的过程 理解真正的死亡就是消失了,但是生命是有轮回的,孩子需要知道,我们有自然诞生,自然死亡的过程。这样来去自然的现象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安全感。
孩子不同敏感期 14(婚姻敏感期)
时间发展: 4岁左右
最早出现在3.5岁,男孩子问妈妈我可以和你结婚吗?女孩子问爸爸 (父母告诉孩子,妈妈已经和爸爸结婚了,所以不可以再和你结婚,但是你可以和别的女生/男生结婚)
4~5岁时和幼儿园某个小朋友结婚(幼儿园为主要交集圈),慢慢会通过与小朋友的相处,明白了必须是两个人互相喜欢才能结婚
当孩子形成结婚的概念,表明孩子对性别,自我,异性有了初步的感觉
5~6岁左右喜欢与同伴讨论,以后要与谁结婚 也会经历失恋或者移情别恋 比如:喜欢自己的小女生喜欢别的男生了(失落) 或者自己将原来喜欢的人,换成了其他人 ⭐家长注意: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的权利和自由,你不选择我并不是我不好,你选择别人也不是因为我不如别的小朋友好,而是因为他和别的小朋友更合适
此阶段不要让孩子出现自卑,仇恨他人的心理。这个时期是纯粹的情感培养发展的过程,在童年顺利渡过婚姻敏感期,将会为孩子成年后的恋爱或婚姻关系奠定基础
婚姻敏感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儿童的情绪、情感是否达到了一个成熟的状态
家长/老师注意 1、不要大惊小怪 2、不要取笑孩子,更不要告诉孩子这是不行的 3、选择倾听,面对孩子的感情,平等,正常,科学与孩子进行交流
孩子不同敏感期 15(数学敏感期)
发展时间: 2岁左右对数数产生兴趣 (妈妈数,孩子跟着数➡️唱数➡️最后点数)点数:重要表现吃饭时数一数几个人 (开始关注数与量的关系)
3岁左右喜欢数字(电梯、扑克牌、页码等)特别关注
3.5岁左右对数的单位敏感(例如:我有100厘米钱)想运用单位,但是使用不明白
3.5左右喜欢写数字,写的不像扔喜欢写(鼓励孩子,不必写准确)还喜欢认数字,单元楼、每家每户的门牌号(通过游戏引导孩子)如:信箱📬第一次游戏可以随意指出箱子说数字➡️盖住其中一个数字,引导宝宝说出盖住的数字,根据上下逻辑进行推理等。
4岁左右对加减法感兴趣(问妈妈加减法)不要马上告知答案,利用实物去让孩子理解(积木)建立数与量叠加的关系
4岁左右对距离产生兴趣(妈妈从北京到三亚需要多长时间呢?)对数字与时间产生的关系敏感
4.5岁左右对时间感兴趣(现在是几点了,我再玩十分钟)会将行为与时间关联到一起
4~5岁之间会喜欢说(我家里有很多很多小汽车,有一万辆…)思维逼进无限的序列,说出无限大的数字,虽然不知道数字的含义。但是会通过这样的形式体验,炫耀无限性
5岁左右喜欢测量(测量长短,高矮,重量)对精确测量感兴趣
数学敏感期周期: 对数名、数字、数量、数的书写的兴趣➡️数列、数的运算的兴趣,融入了时间,重量,生活与数之间的关系
家长注意: 支持孩子,提供机会,多认知,感受,通过大脑对数的逻辑智能有很好的开发
孩子不同敏感期 16(性别敏感期)
发展时间: 4~5岁左右对乳房,生殖器感兴趣,想看同性、异性的身体,有哪些不同,去验证有什么不同,有何相同
孩子对性别及自身身体的认知基本来源于观察(如认知眼睛、鼻子、耳朵),态度非常乐观。
性别敏感期是人体敏感期的组成部分,男人与女人的区别表现在很多方面,让孩子自己观察(发型,衣服,嗓音,言行举止,生殖器等)
对同一个概念(性器官)成人与孩子的理解显著不同。大人观念包含世俗与道德,孩子来说是在客观认识世界,这只是众多认识对象中的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家长/老师注意 表现自然,不要过度紧张
孩子不同敏感期 17(音乐敏感期)
发展时间: 4岁左右出现(螺旋式发展)
1岁左右喜欢听音乐,跟音乐跳舞,对音乐节奏喜爱(初步喜欢)
4岁左右喜欢反复听一首音乐,模仿,或者喜欢弹钢琴,虽然不会,但是会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感觉中(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敏感期)家中的物品也会当成乐器,与音乐自发亲近,发展潜在音乐天赋。为未来学习打下基础
孩子不同敏感期 18(文字、符号、涂色、阅读敏感期)
发展时间:5岁左右进入敏感期
首先对文字感兴趣,自己认识的文字,一篇文章中也能快速找到(喜欢问,这个字念什么)孩子记忆会非常深刻
符号: (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不需要通过联想辅助记忆,单纯的就是符号(如正常人走路不需要拐杖)
涂色:增加审美观,选择颜色搭配
阅读: 自主阅读,家长阅读都非常感兴趣。此阶段孩子会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还可以创编故事
5.5岁左右对动植物的收集感兴趣。 对观察、照顾,了解小动物非常专注 玩耍中了解自然,学习
孩子不同敏感期 19(科学实验敏感期)
发展时间: 5岁以后对科学实验感兴趣(通过实验发现事物的秘密,认识客观事物)乐于发现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学习热情和毅力是惊人的 (无需培养,但是要加以保护)
蒙特梭利: 给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错过敏感期可以补救,绝大部分敏感期受到压制后,一旦环境使孩子放松,孩子在2~10岁之间都有可能出现补偿敏感期的机会,2岁时弥补2岁以前的、4岁时弥补4岁以前的,但是孩子越大越难补偿,6岁左右时学业压力变大,某些敏感期的形式也随之改变,6岁后孩子感受生命和旁观生命是两种不同认知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