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性病学 总论 皮肤的结构 临床表现 治疗
皮肤 被覆于体表,与人体所处的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在口、鼻、尿道口、和肛门等处与体内各种管腔表面的黏膜互相移行,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皮肤中除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等)外,还含 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图2-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
关于药理学整体大纲思维大搜图,包含抗心绞痛药物、抗高血压药、利尿药、抗心律失常药等知识汇总。
第九版妇产科学异位妊娠,主要病因输卵管周围炎:造成输卵管周围粘连,输卵管扭曲,管腔狭窄,蠕动减弱,影响受精卵运行。
第九版妇产科学 自然流产章节思维导图,包含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类型、鉴别诊断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消化系统常见病
数据结构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总论
结构
约占成人体重16%,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
根据厚度不同
厚皮
主要位于手掌和足底,无毛,厚0.8mm-1.5mm
薄皮
有毛,厚0.07mm-0.12mm
表皮
属于复层鳞状上皮
角质形成细胞KC
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组织相连真皮
占80%以上,特征为分化过程中产生角蛋白,与下层之间存在特殊连接结构如桥粒、半桥粒
分层(厚皮)
薄皮棘层颗粒层及角质层较薄无透明层
基底层
表皮最深层
表皮通过时间(更替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序上移,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存在具有长期增殖及分化潜能的表皮的干细胞
棘层
由4-8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向四周伸出很多细短棘状突起,故又称为棘细胞
颗粒层
由1-3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和细胞器逐渐退化
胞质中可见大量形态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
透明层
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
角质层
5-20层已经死亡的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数量较少,分散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
黑素细胞
源于胚胎早期的神经嵴,分散存在基底层细胞之间和毛囊内
生产黑素场所:特征性黑素小体,含有酪氨酸酶的细胞器
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
HE染色不易与基底细胞区别,只是胞质略浅,银染法和多巴DOPA染色可显示全貌
黑素体
胞质内含有许多单位膜包被的椭圆形小体
含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素
可以吸收和散射紫外线,保护深层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充满黑素后称为黑素颗粒
黑素颗粒移至突起末端,以胞吐方式释放,被邻近的基底细胞及棘细胞吞入,因而黑素颗粒在黑素细胞很少,于角质形成细胞内反而更多
于相邻的角质形成细胞之间不形成桥粒连接,但其基底部以桥粒连于基膜
皮肤颜色重要因素
黑素细胞数量差距并不明显,种族主要取决于黑素颗粒的大小,稳定性,色素化程度及其在表皮细胞内的含量
黑人黑素颗粒大而多,且分布在表皮全层
白人颗粒小而少,多分布于基底层
还与表皮厚度,血液供应及血液颜色有关
脸部和颈部的黑素细胞数量比四肢多
紫外线可促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强,促进黑素合成,并向角质形成细胞转运更多的黑素,使皮肤加深
破坏局部皮肤脱色性改变,如白癜风
朗格汉斯细胞
由胚胎期骨髓发生,后迁移到皮肤,散在于棘细胞之间,占细胞总数3%-5%
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
面颈部较多,掌跖部较少
细胞内含有特征性Birbeck颗粒
梅克尔细胞
短指状突起细胞,数量少,散在于基底层或表皮与真皮的连接处,在手掌,甲床,尤其是毛囊附近的表皮基底层内较多见。
梅克尔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顶部伸出几个较粗短的突起到角质层细胞之间,与相邻的角质形成细胞借桥粒相连接。
细胞核常有深凹陷或分叶状,核仁不明显。胞质电子密度低,核周区和胞质边缘带可见一些角蛋白丝。基底部胞质内含有许多质膜包被电子密度高的分泌颗粒
细胞基底膜与穿越基膜的传入神经盘状终末相接触,形成典型的化学性突触
在手掌面,口腔和生殖道的黏膜上皮较多见,可能是一种感觉触觉刺激的感觉上皮细胞
表皮还存在一些不与神经末梢接触的梅克尔细胞,可能是APUD细胞系统的成员,具有神经分泌功能
部分梅克尔细胞可能是旁分泌细胞,对附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肤附属器的发生,对皮肤内神经内纤维的生长起诱导和调节作用
连接
桥粒
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主要结构
桥粒结构破坏,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间相互分离,形成表皮内水泡或大疱(尼氏征阳性?
半桥粒
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
基底膜带
表皮与真皮之间
真皮
以纤维成分为主
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
皮肤附属器
毛发
皮脂腺
皮脂溢出单位: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 头面及胸背上部等处的皮脂腺。
毛囊皮脂腺单位:一个皮脂腺与一个毛囊相连
有生长周期,一般一生只发生两次,与雄激素有关
汗腺
小汗腺
开口于汗孔
明细胞:分泌汗液 暗细胞:分泌黏蛋白
除唇红、鼓膜、甲床、乳头、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 遍布全身,以掌跖、腋、额部较多,背部较少
受交感神经支配,神经介质:乙酰胆碱
顶泌汗腺
开口于毛囊上部皮脂腺开口的上方
腋窝,乳晕,脐周,包皮,阴阜,小阴唇,外耳道耵聍腺,眼睑的睫腺,乳晕的乳轮腺
受性激素的影响
受交感神经支配,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
甲
甲下真皮富含血管
功能
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
临床表现
症状
瘙痒
疼痛
麻木及感觉异常
体征
原发性损害
斑疹<1cm(片>1cm) (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
红斑
局部真皮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所致,按压后褪色
炎症性:丹毒
局部皮温升高,有时肿胀高起,压之变白
非炎症性:鲜红斑痣
毛细血管扩张、数量增多导致,局部皮温不高,压之褪色
出血斑
瘀点(<2mm) 或瘀斑(>2mm)
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外渗所致,压之不褪色
色素异常斑
色素沉着斑:表皮或真皮色素增加
色素减退斑:表皮或真皮色素减少
压之不褪色,白癜风、黄褐斑、花斑糠疹
丘疹 (局限性,实质性的表浅隆起性皮损,<1cm)
引起因素
表皮或真皮浅层细胞增殖:银屑病
代谢产物堆积:皮肤淀粉样变
炎症细胞浸润:湿疹
分类
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扁平隆起的损害:斑丘疹
丘疹顶部有小水疱:丘疱疹
丘疹顶部有小脓疱:脓疱疹
斑块 (局限性,实质性表浅隆起性皮损,宽度>高度,为丘疹扩大融合而成,>1cm)
风团 (表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发生快、此起彼伏,数小时消退,消退后无痕迹,常伴瘙痒
水疱<1cm或大疱>1cm (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
脓疱 (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
内有较多WBC,皮损周围有红晕
结节 (实质性,深在性,可触诊的皮损,皮下组织或真皮的炎性浸润)
囊肿 (具有囊腔结构,内含液体或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位于真皮或更深位置,可隆起于皮面或仅可触及)
触之有囊性感,大小不等
继发性皮损
糜烂 (表皮或黏膜上皮,愈后不留瘢痕)
溃疡 (皮肤或黏膜,可达真皮或更深位置,愈合较慢,可留瘢痕)
鳞屑 (表皮细胞生长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到干扰)
浸渍
裂隙 (好发于掌跖,趾指及口角)
瘢痕
萎缩
痂
抓痕
苔藓样变
辅助检查方法
病理学常用术语和基本损害
诊断
治疗
外用药物
种类
剂型
治疗原则
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细菌性皮肤病 —— 抗菌素
真菌性皮肤病 —— 抗真菌药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糖皮质激素
瘙痒性皮肤病 —— 止痒剂
角化不全 —— 角质促成剂
角化过度 —— 角质剥脱剂
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
急性皮炎
无渗出:粉剂、洗剂 (如:炉甘石洗剂)
较重、有渗出:溶液湿敷(如:3%硼酸溶液)
有糜烂但渗出不多:糊剂
亚急性皮炎
少许渗出:油剂、糊剂 (如:氧化锌油)
无糜烂:乳剂、糊剂 (如:皮炎平霜)
慢性皮炎
软膏、糊膏、硬膏、乳剂、酊剂
单纯瘙痒无皮损:乳剂、酊剂
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及季节,应向患者详细说明用法。(包括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
预防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