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世界近代史包含三个分支,本思维导图着重介绍一战、二战、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收藏再看呀!
编辑于2020-03-01 12:17:12下面这一份思维导图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9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及《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复习教程》整理而得出,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全部都浓缩在下图之中,值得参考学习。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世界近代史包含三个分支,本思维导图着重介绍一战、二战、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收藏再看呀!
华东师范大学高中历史第四分册 参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下面这一份思维导图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9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及《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复习教程》整理而得出,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全部都浓缩在下图之中,值得参考学习。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世界近代史包含三个分支,本思维导图着重介绍一战、二战、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收藏再看呀!
华东师范大学高中历史第四分册 参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高考零距离突破历史》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世界近代史(20世纪初-20世纪末)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国际冲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分工
欧美工业国:工业品生产地与资本输出国
亚非拉农业国:经济附庸、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帝国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欧洲优势地位被挑战
德国赶超英法,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
美西战争(1898年)与日俄战争(1904年),美日崛起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同盟国(1879年德奥;1882年意加入):德为中心
协约国(1892年法俄;1904年英法;1907年英俄):英为中心
局部冲突: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两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地区:欧洲“柔软的下腹部”,“火药桶”,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06.28)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奥匈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一战全面爆发(1916.07.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德、法、意相继投入战争
三条战线
西线:英法联军与德军(主战场)
东线:德奥联军与俄军
南线:奥军与俄、塞两军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军“史蒂芬计划”突进西线,速战速决于“马恩河战役(1914年)”破产
德军东线大败俄军,“坦能堡大捷”
意向奥宣战(1915年)
第二阶段:德国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
“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
“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协约国全线出击
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1917年)
美向德宣战(1917年)
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11月)
战争结果:厌战情绪;1918.11.11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一战评价
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的结果;深重灾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英法美操控——帝国主义分赃会议,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掠夺、殖民性质
目的:惩罚和削弱德国
《协约国参战各国对德合约》
领土人口、割地赔款
国际联盟(1920年)
未发挥实际作用
中国山东青岛问题
华盛顿和会
亚太地区;美日英军备竞赛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
《九国公约》:列强共同支配中国
评价:暂时的休战
积极:①以世界整体化发展需要②20年代相对和平发展
消极:①强权政治②缺乏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③维护殖民体系④深化美日矛盾⑤埋下德国复仇的种子⑥排斥苏俄
战后世界
英国世界霸权遭挑战
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殖民体系瓦解:《威斯敏斯特法案》
德意志、奥斯曼、奥匈、俄罗斯四大帝国崩溃
波兰复国,中欧小国林立
“大萧条”
“柯立芝繁荣”(1923年-1929年)
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范围广
时间长
破坏大
罗斯福新政(1933年-1941年)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内容(3R)
复兴Recovery
工业——新政的核心
救济Relief
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
社会保险
累进所得税制度
改革Reform
金融
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
《存款保险法》
增发美钞
就业
以工代赈,扩大消费
协调劳资关系
农业
提高农产品价格
农业信贷
意义
走出经济危机
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矛盾
示范效应
国家干预调控经济,承担经济与社会责任
局限性
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法西斯道路
意大利
率先建立(1922年)
德国
纳粹政权(1933年)
希特勒上台原因
历史渊源: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客观原因:经济危机
重要原因:迎合德国民众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情绪
未能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泛反法西斯战线
纳粹体制特征
政治:一党专制、元首独裁
经济:“松财政、紧货币”
思想:民族共同体理论
民族关系:排犹
日本
二二六事变(1936年)
军部统治
冷战
时间
1947年-1991年
起因
序幕:1946年,丘吉尔富尔顿演说
正式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在其国情咨文中的提出
具体进程
50-60年代:美攻苏守(肯尼迪、赫鲁晓夫)
大事:第一次柏林危机(封锁柏林);第二次柏林危机后修建柏林墙(势力渗透);古巴导弹危机社会主义阵营:中苏关系破裂;资本主义阵营:欧日争霸
70年代:苏攻美守(尼克松、勃列日内夫)
美国:深陷越战、经济疲软苏联:经济实力上升,扩张西亚、非洲、拉美
80年代:美国重占上风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强化军备苏联:经济停滞、全面紧缩政策
局部热战:朝鲜战争(1950年)与越战(1955年)
两极对峙
马歇尔计划和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
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经济 / 经济援助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1949年、1955年)
结果
苏联解体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立
世界多极化
美欧日三足鼎立、中国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力量
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重要国际会议
开罗会议(1943年)
美英中:日本归还中国领土
德黑兰会议
美英苏: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1945年)
美英苏:①德国分区占领②波兰领土西移,划分苏联势力范围争取苏联向日宣战
不同制度国家合作;两极对峙格局;强权政治
波茨坦会议
中美英: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联合国(1945年)
和平、友好、合作、协调大国一致原则
《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中、英、法、苏
雅尔塔体制
内涵:包含战后一系列会议,涉及欧洲和东亚内容:①如何打败法西斯②如何安排战后世界
性质:大国势力范围重新划分,但相对于凡尔赛体系有历史进步性(反法西斯、联合国促进各国交流、推动世界民族解放、和平共处)
特点: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两极结构军事对峙;核军备竞赛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顶峰:张伯伦《慕尼黑协定》
实质:牺牲他国,避战求和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战争进程
德国毁《凡尔赛和约》扩军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年-1937年)
欧战爆发(1939年):德国突击波兰
英法陆军“静坐战”
(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
法国投降
不列颠之战:英军使用雷达,装备先进,人数不多丘吉尔态度强硬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
德军“巴巴罗萨计划”
莫斯科保卫战
列宁格勒
斯大林格勒
太平洋战争(1941年):二战进一步扩大
日本偷袭珍珠港
“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
日本向美英宣战
中国向日德意宣战
德意与美相互宣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英美《租借法案》(1941年)
美英《大西洋宪章》(1941年)
英美苏三国协定
《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正式形成
战争转折点
太平洋:"中途岛海战"(1942年)美国完全掌握主动权
欧洲: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1942年)
北非:英军赢得"阿拉曼战役"
胜利
英美盟军登陆西西里岛(1943年)
诺曼底登陆(1944年)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战结束(1945.5.8)
日本“密苏里号”上投降,二战结束(1945.9.2)
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月革命(1917年2月):俄罗斯帝国覆灭
资产阶级政党组成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
苏维埃政权
评价
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
推动民族解放
苏联建立(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