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有需要复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同学可以来看看噢,希望能对你们有帮助
编辑于2020-03-02 11:48:14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1636~1840年
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
背景
努尔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国事”,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措施
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掌军国机要,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
康熙: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权鼎立,集权于皇帝
雍正:军机处(作用:跪受笔录,传达诏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大权集中于皇帝
影响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多民族大统一国家进一步巩固
1368~1644年
明朝
明初
沿用元朝制度,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地方实行行省制
中央
废丞相
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废中书和丞相,以六部分权
设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
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参与机密,内阁制度形成
明宣宗授予“票拟权”,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不能决策,仅备顾问
地方
1376年,废行省,设立成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分管地方的行政、监察和军政,合称“三司”
影响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多民族大统一国家进一步巩固
1271~1368年
元朝
中央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宰相职权,直辖山东,山西,河北
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长官卫为章政事,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960~1127年
北宋时期
中央
“二府”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设 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地方
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充实,中央禁军收回兵权
派之州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收回行政权
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收回财权
地方行政权分路、州、县三级,以防藩镇割据的局面重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581~907年
科举制的形成
形成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
明清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
作用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把 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科举制按考试选拔官吏,把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权力由地方收回中央
隋唐时期
中央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皇帝:政事堂
中书省(决策)
尚书省(执行)
礼部(礼仪)
吏部(官吏选拔)
兵部(军事)
户部(财政,赋税)
刑部(司法)
工部(工程建设)
门下省(审议)
特点
三种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以分权加强了集权
作用
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分工明确,提供效率,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地方
唐中后期军政长官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
25~220年
东汉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时隐时现
公元前202年~9年
西汉
中央
“汉承秦制”;受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习称三公。
地方
西汉出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月份越小后封国名存实亡
汉武帝后期设13个州,设刺史代表中央行使监察权,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六国。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目的
加强统治,巩固统一
措施
皇帝制度
建立
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历代沿用,以“朕”“制”“诏”“玺”维护皇帝的尊严
特征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三公九卿制
决策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商,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职能部门
丞相之下设有诸卿
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皇帝裁决 减少失误
郡县制
评价
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以金字塔般的机构把全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建设
颁布《秦律》
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工程
修建驰道、开凿灵渠,修筑万里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
影响
积极
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初步奠定祖国疆域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
皇帝加强专制统治,人民处境恶化,阶级矛盾激化
秦国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条件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壮大 法家的思想为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意义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融合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发展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分封制
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扩展统治范围
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意义
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朝
瓦解
分封制下,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但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自主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瓦解
宗法制
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
按父系血缘关系划分宗族内嫡庶系统,维护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性质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
由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每个政治体系中都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为天下的大宗
特点
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政治制度
中央
王位世袭制
从夏启开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机构
①设有参与商王决策长政务的相、卿士 ②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 ③执掌军事的师等
地方
封邦建国:侯、伯
权利
地方方伯,商朝高官
义务
定期纳贡、奉命征伐
影响
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