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三历史总复习
正在复习备战高考的文科生有福利啦!作者为你整理了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史(奴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总复习知识思维导图。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0-03-04 11:12:53中国古代史 【奴隶社会】
夏商时期
政治
家天下的开始:(世袭制,家族统治,家国一体) ①出现了凌驾于公共之上的权利 ②出现了从传贤到传子的政治权利的转移 ③保留了世族社会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国与方国 特点:夏商时期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内服:中央设有相、卿、士等,管理政务 ②外服:地方封候和伯,作为臣服与天子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天子纳贡,并奉命征讨。
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权利 ②地方与中央相对分离 ③商朝弥漫着神迷色彩
经济
夏:铜/石器→金属时代
商:①青铜→稀缺,主要用于祭祀 ②商人和商业生产
土地政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社会生产:原始社会出现了耒耜并普遍使用,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以懂得经营土地
文化
夏:历法最早开始于夏朝(夏历)安排农时
商:①甲骨文(龟壳/兽骨)经文(刻在金属上的文字)→用于记载祭祀和占卜 ②商人崇尚鬼神,负责占卜的官员称为卜,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制度完备
政治:
分封制:周王将王幾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再分封
原因
①为了扩大统治疆域,加强对边缘地区的有效控制 ②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巩固社会制度的稳定
内容
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民→奴隶
目的:封建亲戚,以番屏国,巩固统治
基础:宗法制和井田制
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组装,征派赋役,铸造钱币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朝贡,朝觐述职
影响
积极
①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维护统治,扩大统治范围 ②打破了夏商以来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的状态,国家政权由分散走向统一,是一种制度的创新 ③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形成了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威
消极
由于诸侯有一定的自主权,导致诸侯实力不断增强,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局面,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子主题
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分配政治权利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大宗);其他儿子为诸侯(是周天子小宗)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属于大宗,有自己的小宗】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族等级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具有相对性)“国”和“家”紧密结合 ③大宗和小宗即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影响
①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②在广大范围内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
世卿世禄:各级贵族,世袭土地,人口,官职,待遇
经济:
井田制: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能更好经营→促进经济发展(王公大臣只有对土地的管理权和使用权,而不能有所有权) (土地王有制)土地不得转让买卖
背景: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公田与私田:
公田:名义上为国有,实际上为贵族所有
私田:为劳动者份田,仅有使用权,无所有权
社会生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人们开始从迁徙走向定居。
文化
礼乐制度: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对不同等级的政治生活活动做出规定,维护等级制度
礼(周礼):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辅佐于礼的音乐和舞蹈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牢固的血缘关系,浓厚的专制色彩,等级有序,贵贱分明 ②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③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政权的部族色彩 ④最高统治集团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春秋:奴隶制的瓦解
奴隶制瓦解的原因
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其他原因:①诸侯争霸②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③私田产生④礼崩乐坏(楚王问鼎)
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土地私有制
铁犁牛耕的出现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使得井田制走向瓦解,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
鲁国: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变发改革,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地主阶级由此产生)
土地国有,地主所有(大多数)自耕农所有(小部分)
影响: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富者田间阡陌,贫着无立锥之地” ②两极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经济发展
农业: 铁农具和铁犁牛耕出现,战国后期铁犁用于牛耕→提高农业生产率
畜力代替人力,生产力在动力方面的改革性飞跃→剩余劳动力产生→开垦私田→私田逐渐合法化
战国时期,为了静止农民弃农从商,商鞅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农为本,工商为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原因: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主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手工业: 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官营手工业)
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②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进去繁荣时期 ③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①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②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 西周时期,工商食官(被官府垄断)—春秋时期,我国商业繁荣,民间出现了私人手工业和商业,官府控制商业被打破,商人地位提升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各国铸造货币,黄金白银成为货币
出现许多著名都会
文化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私人讲学,形成了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出现了“诸子百家”,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是彼此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主要学派:
道家:老子和庄子
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和韩非子
孔子和早期儒学:(开明奴隶主贵族)
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礼:贵贱有序,克己复礼
教育:首创私人讲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整理五经,言论被编为《论语》
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因为当时诸侯国之间在兼并战争和制度改革,孔子的“恢复周礼”“以德治国”不符合他们的需求
孟子和荀子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伦理上主张“性本善”所以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性的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伦理上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道家和法家:
道家:
思想:“道”是本源,一切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无为”不是指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
政治: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齐物论)
法家:
主张“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浮动主题
用“一,二,三,四”记忆“百家争鸣” “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二”大历史趋势①(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度) “三”种治国思想 ①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③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四”个思想派别 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商:奴隶制的发展
夏:奴隶制的确立
夏商时期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已形成国家政权,有一套行政管理制度 ②保留了氏族社会的某些特点,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③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