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标准与史学理论
要考高中教师资格证的小伙伴看过来!这份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第二部分课程标准与史学理论高频考点导图你肯定需要,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编辑于2020-03-06 07:31:25二、课程标准与史学理论
1. 课程标准
1.1. 课程性质
历史学特点
多维度的时空意识
历史内容的过去性
史与论的高度统一性
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历史学功能
学术功能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社会功能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借鉴功能
1.2. 基本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1.3. 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1.4. 课程目标
1.5. 课程结构
设计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
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
结构
课程类型
必修
选择性必修
选修
关联课程
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关联
高中历史三类课程的关联
与其他高中课程的关联
学分与选课
1.6. 课程内容
必须课程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课程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修课程
史学入门
史料研读
1.7. 学业质量
内涵
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水平
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1.8. 实施建议
教学与评价建议
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把握学习专题中的关键问题
确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
设计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
树立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历史情境
以问题为引领
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水平
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
以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符合学业质量要求的评价目标
多维度进行评价
重视评价反馈
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
明确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
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
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
考试命题框架的研制
教材编写建议
历史教材编写指导原则
历史教材的内容选择
历史教材的内容编排形式
历史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历史教材的辅助材料
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加强课程规划与管理
深化教学与评价改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史学理论
2.1. 概念
对历史学自身体系的理论反思
历史理论
是对历史学的认识对象的理论反思,即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过程、现象以及人物的反思。
史学本体论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史学认识论
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本身的性质与特点的理论,包括历史认识如何形成、历史认识结果能否检验及检验的标准等
史学方法论
关于历史研究的方式、方法的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历史哲学
思辨的哲学和分析的哲学
人本主义史学和科学主义史学
2.2. 中西史学史概述
中国史学史
先秦时期的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左传》《国语》《竹书纪年》《世本》《战国策》
两汉时期的史学名著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南朝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
唐朝的史学成就
我国古代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论著: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史通》
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通史性著作:杜佑《通典》
专记官制沿革的职官体史籍《唐六典》
宋代的史学成就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资治通鉴》
郑樵的《通志》是一部200卷的纪传体通史
清代的史学成就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崔述《考信录》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在刘知几“史学三长”基础上增加“史德”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龚自珍是我国古代史学上一位面向近代世界的历史评论家
近代史学发展
严复《天演论》、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姚莹《康輶纪行》
魏源《海国图志》、王韬《漫游随录》、黄遵宪《日本国志》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倡导“新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我国第一部用唯物史观写成的史学理论著作:李大钊《史学要论》
我国第一部用唯物史观写成的中国古史著作: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0世纪新历史考据学派的先驱:王国维《观堂集林》
陈寅恪、陈垣是继王国维之后最有成就的两位新历史考据学派大师
顾颉刚由疑古走向考信,提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主办《古史辨》
西方史学史
古典史学
古希腊史学
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历史(希波战争史)》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专门讨论古希腊城邦间战争
色诺芬《长征记》
古罗马史学
老伽图《罗马历史源流》:罗马史学的奠基者
古罗马史学双璧:李维《建城以来史》、塔西佗《历史》《编年史》
近代史学
德国史学家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和马克思史学理论
现代史学
法国的年鉴学派
由吕西安 费弗尔和马克 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倡导总体史除政治、军事外,更应该包括经济、思想、文化、宗教和人类生活等各方面内容,不仅要分别研究,更要重视综合研究
费尔南 布罗代尔是“二战”后法国新史学的巨擘、年鉴学派第二代领袖和史学大师,提出长、中、短三中历史时段理论
以勒高夫为代表的第三代年鉴学派热衷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重新青睐政治史的研究。
历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
比较史学:1928年,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1980年,美国学者雷蒙德 格鲁《比较史学的论证》
口述史学: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六十年代迅猛发展
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全球史观
源于当代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发表的《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一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致力于世界史体系的创新
3. 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史学观点
1. 唯物史观
2. 全球史观
3. 文明史观
4. 现代化史观
5. 比较史学
4. 与高中历史教学相关的史学方法
1. 人本主义史学观点
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采用“悟释式”的方法,对隐含在史料中的历史行为者的意识、意志和行为动机进行设身处地的“移情式的领悟”
2. 科学主义史学观点
认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应该是“法则归纳式”或“科学式”的方法
3. 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
认为“现实的前提”有层次性,历史运动和客观历史规律也有层次性。历史事件和过程是在“一般-特殊-个别”三个层次上存在着的
5.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问题
5.1. 史料分类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5.2. 史料收集
与研究题目有关的研究文献
与研究题目有关的史料
5.3. 史料运用
写笔记
写论文
完成论著
5.4. 引用文献史料注意问题
要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标准为依据
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史料情境
应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严密逻辑性、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学科
5.5. 口述史料注意问题
选材上力求真实
选用上力求典型
围绕选用的口述史料做好辅助解读工作
做好相关记录并加以总结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