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冠心病
西医内科学冠心病内容,分类,相关治疗
编辑于2020-03-07 09:52:42冠心病
定义
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也成缺血性心脏病
实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狭窄
心肌缺血或/和坏死
分类
慢性冠脉病(CIS)(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稳定型心绞痛
定义
也成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发病机制
冠脉循环的特点:心肌平时对血液中氧的摄取已接近最大量,主要依靠增加冠脉血流量;正常冠脉储备力量大;冠脉病变时,冠脉供血量相对地较固定。
冠脉供血减少和/或心肌耗氧增加→冠脉的供血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供需失衡)
临床表现
症状
发作性胸痛
部位:胸骨体之后,手掌大小,界限不清
放射: 左肩、左臂内侧、颈、咽或下颌部。
性质:压迫、发闷、紧缩性、烧灼感,偶伴濒死或恐惧感
持续时间:多为3-5分钟,1-15分钟(95%)
缓解因素: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
诱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
体征
多无明显异常发现
可有心率快、血压升高
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
心脏听诊异常发现:S3、S4、心尖区收缩期杂音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糖、血脂、心肌损伤标志物、血常规、甲功
心电图检查
静息时心电图:部分可正常,部分出现ST段和T波异常,偶有心律失常
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有ST段下移或T波倒置
心电图负荷试验(踏车或平板)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mm,持续两分钟为运动试验阳性标准
禁忌:心梗急性期、不稳定心绞痛、心衰、严重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明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管腔狭窄≥ 50%有意义,狭窄≥70%%以上严重影响血供。
目前认为该方法并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仍有局限性。
其他检查方法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负荷试验、心腔造影
二维超声心动图
新的方法有:冠脉内超声、血管镜、电子束CT、MIR等。
诊断
病史+症状+体征
心电图ST段改变,症状消失后,ST段也逐渐恢复
分级
I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
II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出现诱发因素后数小时内发生,平地步行200米以上或登一层楼以上受限
III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平地步行200米内或登一楼以内引起
IV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引起
治疗
发作时治疗
立刻休息
药物治疗
硝酸甘油: 0.5mg, 含化, 1-2分钟起效
硝酸异山梨酯: 喷雾吸入, 起效更快, 持续时间长
缓解期治疗
生活方式的调整
药物治疗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ß受体拮抗剂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酯
钙通道阻滞剂
更适用于有高血压的患者
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地尔硫卓(副作用:外周水肿、便秘、心悸、面部潮红)
其他
曲美他嗪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阿司匹林:没有禁忌都应服用(副作用:胃肠道出血)
氯吡格雷:支架植入后不适用阿司匹林
ß受体拮抗剂
他汀类药物:无论血脂水平如何,均应给予
ACEI或ARB: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血管重建治疗
冠脉介入治疗(PCI)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支架
适应证: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有单支、孤立的局限性或不完全性狭窄>7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适应证: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多支冠脉病变不适合进行PTCA者
缺血性心肌病
隐匿性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不稳定型心绞痛(UA)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急性心肌梗死(AMI)
定义
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
发病机制
冠脉内的粥样斑块形成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冠脉完全或不完全性闭塞
ST段抬高时,表明此时的冠脉已经闭塞,而致心肌全层损伤伴有心肌坏死物升高,诊断为STEMI(尽早实施再灌注,争取更多的心肌细胞存活);如不伴有ST抬高,则提示未完闭塞,表现为ST段下移或T波倒置,此类患者若同时有心肌标志物或心肌酶升高,则为NSTEMI(防止恶化);坏死组织1-2周后开始吸收,并逐渐纤维化,6-8周时形成瘢痕愈合,称为陈旧性心梗。急性大面积心梗可发生泵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
先兆:常在发病前数日出现乏力、胸部不适 ,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加重
心绞痛发作频度、程度、持续时间增加,无明显诱因,以往有效的硝酸甘油剂量变为无效
胸痛
是最先出现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或睡眠中发生,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常超过30分钟,含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病人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恶心、恐惧及濒死感。少数病人疼痛部位及性质不典型,易与急腹症混淆。
全身症状
发热,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体温低于39C,持续少于一周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于起病后1-2天内,尤其24小时内,其中室性期前收缩最多。室颤是AMI早期,特别是入院前主要死因
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休克
疼痛缓解,而收缩压< 80mmHg
休克表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神志迟钝
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严重时肺水肿,双肺湿罗音,窦性心动过速及奔马律
体征
心脏体征
S1减弱,出现S3、S4心音奔马律
约10-20%发病后2-3天出现心包摩擦音,多在1-2天内消失
心尖区可出现粗糙收缩期杂音;胸骨左下缘出现收缩期杂音伴震颤
血压
血压降低
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体征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
特征性改变
背向心肌梗死区的导联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
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
T波倒置
动态性改变
起病数小时内,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为超急性期
数小时后,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线,后出现病理Q波,为急性期
ST段抬高数日至两周,逐渐回平,T波平坦或倒置,为亚急性期
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型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为慢性期
心肌梗死的ECG定位诊断
前间壁:V1、V2、V3 前壁:V3、V4、V5 前侧壁:V5、V6、V7 下壁:II、III、aVF
放射性核素检查
超声心电图
实验室检查
起病24-48小时内,白细胞(10-20)↑,中性粒↑,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CRP)↑,嗜酸性粒细胞 ↓,
↓
心肌坏死标志物测定
肌红蛋白:2h 内开始升高,12h 到达高峰,24-48h内恢复正常。有利于心梗的早期诊断和再发心梗的诊断
肌钙蛋白(Troponin,Tn):3-4h 后升高,cTn1 11-24h高峰, cTnT 24-48h高峰。是心肌细胞损伤的可靠指标,特异性高
心肌酶学检查:CK、CK-MB、GOT、LDH
诊断
典型的临床表现
心电图异常
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三项中任何二项存在即可确诊AMI
鉴别诊断
心绞痛
急性心包炎:胸痛持久,ST段普遍上抬,发热
急性肺动脉栓塞:胸痛、咳血、气促、休克、SIQIII
急腹症
主动脉夹层:剧痛,迅达疼痛高峰
并发症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心脏破裂
栓塞
心室壁瘤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治疗
监护与一般治疗
休息、监测、吸氧、护理、建立静脉通道
解除疼痛
吗啡、哌替啶 副作用(低血压、呼吸功能抑制)
硝酸酯类药物
β受体拮抗剂
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
抗凝治疗
肝素,比伐卢定可用于行直接PCI的术中抗凝
再灌注心肌治疗
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适应证
连续2个导联以上ST段上抬(>0.2mv),发病时间<12小时,年龄<75岁
ST抬高的MI患者年龄>75
STEMI,发病时间已达12-24h,如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广泛ST抬高
禁忌症
既往有出血性脑卒中史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脑内肿瘤
近2-4周有活动性内出血
怀疑有主动脉夹层
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
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
近期2-4周创伤史
药物选择
尿激酶(UK)、链激酶
溶栓再通的标准
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
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
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搭桥
介入治疗失败或溶栓治疗无效
ACEI/ARB
调脂治疗
他汀类
抗治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治疗
室早或室速:利多卡因
室颤:电除颤
心动过缓;阿托品
控制休克
补充血容量
升压:多巴胺10-30mg+100ml 5%GS
纠正酸中毒、避免脑缺血、保护肾功能
治疗心力衰竭
AMI心衰=泵衰竭 表现包括: 脉搏微弱,四肢灌注不足的表现如肢体冰冷和发绀, 少尿和反应迟钝
最佳选择是速尿静脉注射,加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静脉滴注
以往分类
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
心绞痛
分型
稳定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1-3个月无变化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病理生理
冠脉内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症状
胸痛
胸痛加剧恶化,发作次数、时间与严重程度均明显增加。
休息时或无诱因都可发生心绞痛
近1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
AMI后早期再次发生心绞痛。
治疗
一经确诊应住院卧床休息,严密监护(心电图、心肌酶变化)和积极治疗
抗栓不溶栓
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
抗凝: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介入治疗
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有ST段明显压低、TnT/TnI升高或血压降低的病人
积极降脂治疗
变异型心绞痛(Prinzmetal‘s variant angina pectoris):ST段上抬
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猝死
AMI引起的心力衰竭:I级:无明显心力衰竭;II级:有左心衰,肺部啰音<50%;III级:有肺水肿,全肺大、小、干湿啰音;IV级:有心源性休克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