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诊断学望诊
超详细的《中医诊断学》望诊内容思维导图分享!该图结合实用性与美观度于一体,包含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小儿指纹络脉和望排出物四大方面的内容,并对重要知识点做了备注说明。
编辑于2020-03-09 12:57:52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全身望诊
望神
1、神的概念。广义?狭义? 2、望神的原理及意义——神的物质基础
望神的重点
面色:人体的面部皮肤的色泽
神情: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
体态:人的形体和动态
两目:目光
神的判断
得神
(1)得神 概念: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灵活、体态自如。 意义:主脏腑精气充足。见于正常人,或轻病而脏腑精气未伤者,预后良好。
失神
(2)失神 概念: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表现:精神萎靡,或神昏谵语,面色晦暗无华,目暗睛迷,瞳仁呆滞,肌肉消瘦,呼吸微弱,动作迟钝,强迫体位。或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脏腑功能衰败,预后不良。
假神
(3)假神 概念: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精神“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突然目光明亮、神志突然转清、突然语言清亮、突然颧红如妆、突然能食。 意义:脏腑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是阴阳离决的危候。
少神
(4)少神 概念:又称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 表现:精神不振,少气懒言,两目乏神,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动作迟缓。 意义:是正气不足表现。见于虛证或轻病。
神乱
(5)神乱:神志的错乱 #脏燥、卑谍——心胆气虚, 心神失养。 #癫——文痴。 精神痴呆,淡漠寡言,喃喃自语,哭笑无常——痰蒙心窍。 #狂——武痴。 狂躁不安,疯狂怒骂,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少卧不饥,妄行不休——痰火扰心。 #痫——癫痫。羊癫风。肝风夹痰。 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神乱与失神的区别: 失神:全身脏腑功能病变的基础上,出现的神志异常。 神乱:仅有神志的错乱
注意事项
以神会神
神形相参
审慎真假
明辨得失
望色
常色
人体健康时面部的色泽。我国正常人的肤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
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
客色
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
望色十法
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
注意事项
原理
望色诊病的原理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脏腑气血所荣) 2《四诊抉微》:气随脏发,色随气华 3《灵枢。五色》《素问.刺热》 面部分候脏腑 另外面部皮肤薄嫩外露,易于观察。
病色
《内经》对五色善恶的论述: 善色∶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恶色∶青如草兹、赤如坏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炱
善色
五色光明润泽者
五色主病
青(肝∶风)
寒证∶青紫
痛证∶青黑
瘀血证∶青紫
惊风证∶眉间,鼻柱,唇周色青紫
肝病
赤(心∶暑或火)
热证
实热证∶满面通红,壮热口渴
虚热证∶面部潮红,骨蒸盗汗
黄(脾∶湿)
湿证
脾虚
血虚∶萎黄——面色淡黄,干萎无泽
湿阻∶黄胖——面黄虚浮
黄疸
湿热∶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
寒湿∶阴黄——黄色晦暗如烟薰
白(肺∶燥)
虚∶虚寒——晄白虚浮
失血∶淡白无华
寒∶里寒——苍白
黑(肾∶寒或水)
肾虚
阴虚∶面色黧黑
阳虚∶黑而干燥
水饮∶面色淡黑,眼眶灰黑
恶色
五色晦暗枯槁者
望形
指通过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点等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望形体
形体强弱
形体胖瘦
1、肥胖:体重超过正常20%者 胖人多阳虚,多痰,多湿 体胖能食——形气有余,精气充足 体胖食少——形胜气虚,脾虚有痰 2、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超过10%者 形瘦能食——中焦有火 形瘦少食——脾气虚弱 瘦人多阴虚、多火、血虚
望态
望姿态,是观察病人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和异常动作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动、仰、卧——阳证、热证、实证 静、俯、屈——阴证、寒证、虚证
坐形
坐而喜仰,胸胀气粗——属实证 坐而喜俯,少言懒语——属虚证
卧式
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 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能自转侧——阳证、热证、实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实热证(阳盛)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虚寒证(阳虚)
立姿
站立不稳,其态似醉——脑有病变 不耐久站,依物支撑——气血虚弱
行态
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腰腿病 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以手护心——腹痛;心痛 行走身体震动不定——脑部病变;筋骨受伤
异常动作
睑、面、唇、指、趾颤动——动风先兆 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肝风内动 猝然跌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中风 喘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喘证
局部望诊
望头面
望头
望动态
望动态 头摇不能自主一阴血亏虚,肝风内动 老年患者一气血虚衰、脑神失养
望头形
头形 过大、过小、伴智力不全——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囟填(囟门高突)——实证 囟陷(囟门凹陷)——虚证 解颅(囟门迟闭)——肾气亏虚
望发
望发 正常人发多浓密,色泽黑而润泽——肾气充盛 发稀疏不长——肾气亏虚 发黄干枯,久病落发——精血不足 片状脱发——血虚受风所致 青年白发,伴有健忘,腰膝酸软——肾虚,无其他病象者,不属病态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
望面
面肿
1.水肿(阳水) 面部浮肿,按之凹陷 2.抱头火丹 颜面红肿,灼热疼痛。圧之褪色,目不能睁
腮肿
腮肿 1.发颐 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寒热、疼痛 2.痄腮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灼热疼痛(腮腺炎)
面削颧耸(面脱)
面削颧耸(面脱) “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
口眼歪斜
口眼歪斜 检查∶皱眉、闭眼,露齿、鼓腮或吹——两侧对称性 正气不足,营卫俱虚,络脉空虚,风邪入络(中风病)
特殊面容
1.破伤风,新生儿脐风——苦笑面容 2.小儿惊风、狂犬病、瘿瘤——惊恐貌 3.麻风病——狮面 麻风杆菌 皮肤、粘膜、周围神经
望五官
望目
目神
目神:有无神气。视物清楚,精彩内含 神光充沛一 有神 白睛混浊,浮光暴露一一无神
目色
目色:目毗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 眼胞皮红肿湿烂为牌火; 全目赤肿之眵,迎风流泪,为肝经风热。 白睛变黄,为黄疸之征。 目眶周围见黑色,为肾虚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目形
目形:目第微肿,状如卧蚕一一 水肿初起 老年人下脸浮肿一一肾气虚衰 目窝凹陷一一阴液耗损或因精气衰竭 眼突而颈肿一一瘿肿
目态
目态:目睛上视,不能转动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之重证。 横目斜视是肝风内动的表现
望口与唇
望口与唇 1.口唇淡白-血虚 2.唇色青紫-瘀血 3.唇色深红而干-热盛伤津 4.口唇糜烂-脾经湿热 5.口腔溃疡-心脾积热 6.口角歪斜-中风 7.口唇樱桃红—煤气中毒
望齿与龈
望齿
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一津液内充, 肾气充足的表现 牙齿黄而干燥—热盛伤津,阴液亏损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一多属肾虛,或虚火
望龈
望龈 牙龈淡红润泽一胃 气充盛,气血旺盛 牙龈淡白一多是血虚 牙龈红肿疼痛—多为胃火上炎 牙龈出血且疼痛一胃热出血 牙龈出血且痛不甚一虚, 或虚火
望咽喉
望咽喉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 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明显:属虚证 有黄白色脓点,甚则溃烂:肺胃热毒壅盛
望鼻
望鼻(肺、脾胃) 健康- -红黄隐隐、明润光泽,鼻道通气良好。 鼻的色、 形、态 1.鼻头红肿生疖 ——胃热;血热(eg.酒糟鼻) 鼻头或鼻翼部生红色粉刺 鼻柱溃陷;鼻翼煽动 2.鼻道 鼻流清涕、浊涕、腥臭脓涕(鼻渊),鼻出血
望耳
望耳(肾、 肝胆、全身病变) 1.耳廓色形变化与意义 正常--色泽红润、外形对称 不正常—淡白、红肿、干枯色黑 2.耳的形态变化与意义 正常- -耳廓厚大 不正常—瘦薄、干枯萎缩、甲错 3.耳道变化与意义 耳道疖肿、脓耳
望躯体
望颈项
瘰疬
实∶风火时毒
虚∶肺肾阴虚
瘿瘤——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项强——实证
项软——虚证
望胸胁
外形
扁平胸——肺阴虚或气阴两虚
桶状胸——久病咳喘,肺肾气虚
鸡胸——小儿佝偻病
胸廓两侧不对称——悬饮、气胸等
呼吸
呼吸形式异常
腹式呼吸减弱——鼓胀、腹部剧痛、癥积
胸式呼吸减弱——肺痨、悬饮、胸部外伤
呼吸时间异常
吸气时间延长——急喉风、白喉等
呼气时间延长——哮病、肺胀、尘肺等
呼吸强度异常
呼吸急促——邪热、痰浊阻肺
呼吸微弱——肺气虚
望腹部
外形
腹部膨隆——伴四肢消瘦,属鼓胀;伴全身浮肿,属水肿
腹大青筋暴露——鼓胀重证
腹部凹陷——津液大伤,久病为脾虚,或病危
望腰背部
外形
脊柱后凸(驼背)——肾虚,或脊柱疾患,或老年人
脊柱侧弯——发育期坐姿不良所致,或先天肾精不足
动态
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寒湿内侵,或跌仆闪搓
望四肢
望手足
外形
四肢萎缩
肢体肿胀
关节形状等
动态
四肢抽搐(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手足拘急,屈伸不利(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
手足颤动,不能自主(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病重失神)
望掌腕
望指趾
望二阴
望前阴
外阴肿胀
不痒不痛——全身水肿的局部表现
阴囊肿大——考虑疝气
阴囊或阴户红肿痒痛——肝经湿热下注
外阴收缩——寒袭肝经
外阴生疮——肝经湿热下注,或感染梅毒
外阴囊湿疹——瘙痒灼痛,湿润渗液,肝经湿热下注
阴户有物挺出——阴挺,中气下陷所致
望后阴
肛痈——肛门红肿痛,湿热下注或外感热毒
肛裂——多因便秘所致
痔疮——肛门内外有紫红色柔软肿块,多因大肠湿热,或久坐、负重、便秘所致
脱肛——直肠脱出,多由中气下陷所致
瘘管——指肛痈成浓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收口,外流脓水形成的官腔。多缠绵难愈。
望皮肤
原理
观察重点
异常色泽
红——丹毒
黄——黄疸
白斑——白驳风
肌肤甲错——血淤
异常形态
干燥——津伤血亏,肌肤失养
甲错——皮肤粗糙如鱼鳞,瘀血日久
皮肤病症
斑疹
斑——皮肤出现深红或青紫色,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阳斑∶热邪内迫营血;阴斑∶脾不统血
疹——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摸之碍手,压之退色。常见麻疹和风疹。
水疱
白疹——皮肤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见于湿温病
水痘——粉红色斑丘疹,晶莹透亮,属外感时邪,内蕴湿热
湿疹——周身或局部皮肤,红疹→瘙痒→丘疹→水泡→糜烂渗液,湿热郁于肌肤而发
疮疡
痈——局部红肿热痛,易于成脓,为热毒蕴结气血壅滞所致
疽——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少通麻木。 特点∶未脓难消,已脓难溃,脓汁稀薄,疮口难收。属阴证
疔——患处细小如粟,顶白,根深如钉,麻木痒痛,为外感疫毒、火毒所致
疖——患部细小而圆,红肿热痛,脓出则愈,为外感热毒或湿热蕴结所致。
望排出物
望痰涎
清稀——脾胃虚寒
胶粘——脾胃湿热
望呕吐物
清稀无臭——寒呕
秽浊酸臭——热呕
呕吐不消化食物——食滞
黄绿苦水——肝胆郁热
清水痰涎——痰饮
呕血——胃热、肝火、血淤
望大便
清稀如水——寒湿
黄褐稀烂——湿热、食滞
完谷不化——脾虚
脓血便——痢疾
便血
近血(大肠风燥)
远血(胃热、脾不统血)
望小便
清长——虚寒
短黄——实热
尿血——实热、湿热、脾肾不固
尿中沙石——石淋
小便混浊——肾虚、湿热
望小儿食指脉络
概述
概念
望小儿指纹是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形色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适合三岁以内的小儿。
渊源
始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图诀》,从《灵枢 经脉》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
原理
因食指掌侧前缘络脉为寸口脉的分支,与寸口脉同属肺经,其形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寸口脉的变化,故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意义相同,可以诊察体内的病变。
方法
向光。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指纹即可显现,便于观察
正常指纹
特点
在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浅红,呈单支且粗细适中
影响因素
年龄
皮肤厚薄
形体胖瘦
气温
病理指纹
三关测轻重
三关
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第二节)
命关(第三节)
表现
指纹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
指纹达于气关,其色较深∶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指纹达于命关,其色更深∶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透关射甲(直达指端),其色紫黑∶病属凶险,预后不良
浮沉分表里
浮显,为病邪在表
外感表证。 外邪袭表,正气抗邪,鼓舞气血趋向于表,故指纹浮显
沉稳,为病邪在里
内伤里证。 阻滞气血难于外达,故指纹沉隐
红紫辨寒热
“寒热红伤寒,青惊白主疳”
指纹鲜红
属外感病证,表证。 邪正相争,气血趋向于表,指纹浮显,故见鲜红
指纹紫红
属里热证。 里热亢盛,脉络扩张,气血窒滞,故见紫红
指纹青色
主疼痛,惊风。 痛则不通,脉络气滞血郁,或肝风内动,筋脉拘急,脉络郁阻,故见青色
指纹紫黑
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实邪亢盛,心肺气衰,脉络瘀阻,故见紫黑——实证
指纹淡白
属脾虚,疳积。 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于脉络,故指纹色淡——虚证
淡滞定虚实
指纹浓滞而增粗,分支显见——实证、热证——邪正相争,气血壅滞
指纹浅淡而变细,分支不显——虚证、寒证——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