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风俗礼仪类详细知识点之语文文学常识
古代的礼仪有那些?古代的座次怎么排?古人有什么忌讳?古人的节日分别在那些时候?本图详细列举了古人的风俗礼仪,了解语文文学常识,有这张图就够了,赶快收藏起来吧!
编辑于2019-01-25 12:16:43风俗礼仪
节日
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庇佑,风调雨顺
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之传说
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
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
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朝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习俗: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魏晋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上巳习俗: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因寒食节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明令全国在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介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清明习俗
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额,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为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
端午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西岸的织女嫁给河东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中秋习俗
赏月和祭月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观潮、吃月饼
历代诗人多以中秋为题作诗
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习俗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习俗
吃赤豆粥、祭拜祖先
佛教的腊八粥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
除夕习俗
吃“年饭”: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
守岁: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娱乐you xie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一派“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景象
古代位次
座次
高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为贬官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向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席次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的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或更多,有上桌和散座的区别:上桌和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为“虚左”
古代讳称
死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薨、崩、百岁、千岁、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古代礼仪
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运用: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性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等
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兔、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运用:以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
生辰八字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到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运用: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更贴,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
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远游”等 孟子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孝为百行之首”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作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
太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猪羊豕,三牲全备。太子祭祀社稷用太牢
少牢
只有羊豕。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性,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的异性,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
长揖
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运用: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运用: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用于臣子拜君王,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运用: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 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运用: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 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称为大聘 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称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见天子的礼制。诸侯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20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20岁称为弱冠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古代贵族男子20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15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腥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戒,散戒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使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礼仪方式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财、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社宴送行的礼仪
秦晋之好
春秋时,清、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