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概述 气、血津、液
大学中医学概述 气血津液部分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3-15 14:34:17气、血 津、液
气(阳)
概念
人体之气,是指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特征
具有物质性
具有运动性
生成来源3
先天之精气
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精
水谷之精气
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胃运化
自然界之清气
肺为生气之主
肺司呼吸
→人体之气
功能5
推动与调控作用
激发、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肾的功能调节人的生长壮老已、肾藏精
脾气固摄、脾主升举
促进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排泄
温煦与凉润作用
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
促进血、津液正常运行
体温升高、脉搏快,则说明血的运行障碍
维持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正常
防御作用
抵御外邪入侵
驱邪外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固摄作用
固摄血液,防止血液逸出脉外
固摄津液,控制其分泌与排泄,防止体液丢失
如:多汗症、遗尿
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耗损
固摄胃、肾、子宫、大肠等脏器,不至于下移
脾主升举
气化作用
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升、降、出、入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肝主升发(木曰曲直、活泼开朗-抑郁) 肺主肃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气机失调 表现形式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
脾的中气下陷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
口开、遗尿
气闭:气闭结于内,不能外达
牙关紧闭
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肝:胸胁、乳房胀痛
脏腑气机失调
肺失宣降 脾气下陷 胃气上逆 肾不纳气 肝气郁结
分类
元气
发于肾,通过三焦流布全身
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激发调节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可理解为人的先天肾精所藏之气
来源
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
宗气
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走息道以行呼吸
走贯心脉以行气血
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如:说话声音比较小
听觉视觉灵敏
来源
水谷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
脾和肺的滋养
营气
运行于脉内,通过经脉循行于全身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
营气+津液=血液
来源
水谷之精气
卫气
运行于脉外,布散周身
温养脏腑肌腠; 调节汗孔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抗御外邪
肺气宣发功能、濡养卫气,抵御外邪
来源
水谷之精气
津液
概念
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
质地清稀,流动性大
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
性质稠厚,流动性小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 起濡养作用
生成
脾胃运化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输布
肝调畅气机
气能推动津液运行
子主题
脾能推动血液
将津液上输于肺
肺宣发-布散全身
肺肃降
三焦
水道和气道
肾脏的气化
排泄
肺
小肠
大肠
皮肤
需多个脏腑综合调节, 以肺、脾、肾为主
肺脾肾功能失调
津液生成障碍→口燥咽干, 鼻干、眼干
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停聚:水肿、咳痰、鼓胀
津液排泄障碍→多尿、多汗, 或尿少、无汗
功能
滋润濡养作用
化生血液
津液与营气共同渗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 循环全身发挥滋润濡养作用
津液+营气=血液
相互关系
气与血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肺朝百脉、主治节
气能摄血
脾能统血
血为气之母
血能养气
血能载气
气与津液
气对津液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液对气
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血与津液
津血同源、相互转化
病理
失血过多→津液亏损(耗血伤津)
津液大量耗损→血脉空虚、血燥津枯
血
概念
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
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离经之血
逸出脉外之血
生成
肾精
水谷之精
涉及脏腑
脾胃
消化吸收饮食物,化生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肺
水谷精微要转输到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
贯注于脉中,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成为血液
肾
肾藏精,精可化血
精血同源
功能2
营养滋润全身
血循行于脉中,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 不断地营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以维持其生理活动
具体体现
面色
面色红润
面色无华或萎黄
感觉运动
感觉灵敏运动自如
肢体麻木运动失调
毛发
毛发润泽
毛发干枯
皮肤
肌肤光泽
肌肤干燥
肌肉
肌肉丰满
肌肉消瘦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精神、神志、感觉、思维等精神活动,均是在脏腑功能活动中产生的 而脏腑功能的发挥又有赖于血的营养
生理
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
病理
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 烦躁、惊悸不安,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等
运行
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血瘀
肺宣发肃降、朝百脉,可推动血液运行
宗气有贯心脉而行气血的功能
肺气不足,宣讲失司→血瘀
肝主疏泄,促进血液运行
肝藏血可防止血逸脉外
肝失疏泄、血行不畅→血瘀
肝气上逆,肝不藏血→出血
脾统血,可固摄血液,防止出血
脾气虚,统摄无力→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