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软骨与骨
学习笔记分享!一图带你认识软骨与骨。这份思维导图整理了由石玉秀编著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三版第六章的主要知识点和考点,包括软骨的发生、生长、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关节、骨这几个方面。超级实用,快来学习吧!
编辑于2020-03-17 17:45:47软骨
发生
在将要形成软骨的部分,间充质细胞密集,其中央的细胞分裂,并依次分化为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后者分泌基质和纤维,形成软骨组织 软骨组织周围的间充质分化为软骨膜
生长
间质生长
又称软骨内生长 软骨组织内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并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内部生长
外加生长
又称软骨膜下生长 软骨膜的骨祖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新的软骨细胞,并分泌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大
透明软骨
分布广,新鲜时呈半透明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抗压性强 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早期胚胎的骨架 纤维是交织分布的胶原原纤维,由II型胶原蛋白组成
子主题
弹性软骨
分布于耳郭、会厌等处 含有大量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胶原原纤维少 新鲜时呈黄色,具有较强的弹性
子主题
纤维软骨
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处,新鲜时呈乳白色 含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由I型胶原蛋白组成;软骨细胞成行分布与纤维束之间;一般无软骨膜 具有较大的韧性,并可对抗压力和摩擦
子主题
组成
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
位于软骨陷窝 幼稚的软骨细胞分布在软骨组织的周围部,小,扁 成熟的软骨细胞分布在软骨深处,椭圆或源形,成群分布,每群2~8个,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弱嗜碱性,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少而糖原和脂滴多 分泌和合成软骨组织的基质和纤维
软骨基质
硫酸软骨素含量高 有小腔称软骨陷窝 软骨基质呈嗜碱性,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含硫酸软骨素较多,不含或仅含少量胶原原蛋白,故染色深,称软骨囊 由于胶原原纤维纤细,且折光率与基质相近,所以在光镜下难以分辨 无血管,水多,通透性强
基质
纤维
软骨膜
除软骨关节外,软骨组织周围覆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有两层,外层含较致密的胶原纤维,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纤维疏松而细胞多,其中有骨祖细胞
吴梓杰-2019860026-临床七班
关节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处
动关节
以滑膜关节为代表
关节软骨
为关节表面的薄层透明软骨,表面光滑,可减小关节运动时的摩擦力 表层细胞较小,单个分布;深层细胞较大,柱状分布,与关节面垂直 近骨部的软骨基质钙化,钙化的软骨组织与骨骺的骨组织即软骨下骨相连接 整个关节软骨基质内的胶原原纤维大致呈拱形排列,有利于抵抗外力
关节囊
外层
纤维排列紧密,与骨外膜连接
内层
较疏松,称滑膜 滑膜内层常被覆若干层扁平或立方形的上皮样结缔组织细胞,称滑膜细胞,可以分泌透命质酸和黏蛋白等
关节腔
关节囊所封闭的腔隙 内有少量透明黏性液体,称滑液。除含大量水、透明质酸和黏蛋白之外,还含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可为关节软骨提供营养 有的关节腔内还有纤维软骨性的关节盘、半月板和关节内韧带等,可维持关节面相互适应并能加强关节稳定性
不动关节
椎间关节为代表 通过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
骨
具有支持保护以及构成关节参与身体的运动等作用
骨组织
人体最坚硬的组织之一 人体的钙、磷贮存库 骨组织内有血管穿行的管道
骨基质
无机质
又称骨盐,约占骨组织干重的65%,主要化学成分为钙、磷等 骨盐主要以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结晶的形式存在,呈细针状,长10~20nm,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排列
有机质
包含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基质。胶原纤维占有机质的90%,由I型胶原蛋白组成 基质呈凝胶状,主要含蛋白聚糖,具有黏合作用 基质中还有多种糖蛋白,如骨钙蛋白、骨粘连蛋白等,它们参与胶原纤维和骨盐的结合以及细胞和骨基质的黏附,并调节骨的钙化
骨板
胶原纤维规律地成层排列,且与骨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骨板 同一层骨板内地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地纤维相互垂直 在HE染色的骨切片上呈不同折光的红色
细胞
骨祖细胞
位于骨组织的表面,细胞小,梭形,细胞质呈弱嗜碱性 当骨组织生长和改建或骨折愈合时,骨祖细胞分裂活跃,并分化成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
分布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细胞体大,立方形或矮柱形,细胞核大而圆,细胞质呈嗜碱性 有大量粗面内质网、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可与邻近的成骨细胞或骨细胞的突起形成缝隙连接 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和基质,形成类骨质,同时还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基质小泡的膜上有钙结合蛋白、碱性磷酸酶等,小泡内含小的钙盐结晶。基质小泡在类骨质钙化的起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分泌骨基质中的特异性糖蛋白和一些生长因子,调节骨组织的生成、吸收和代谢。 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便成为骨细胞
骨细胞
单个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小,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细胞器少 胞体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可营养骨细胞并带走代谢产物 相邻骨细胞的突起形成缝隙连接 骨细胞有一定的成骨和溶骨作用,并参与调节和维持血钙平衡
破骨细胞
数量少,常位于骨组织表面被吸收形成的小凹陷内 胞体巨大,细胞质嗜酸性,含5~50个或更多的细胞核 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皱褶缘,周围的环形细胞质区稍隆起,富含微丝,缺乏其他细胞器,电子密度低,称亮区;深部细胞质含大量初级溶酶体、吞饮泡和次级溶酶体 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
骨膜
骨髓
生成血细胞的部位
长骨
骨膜
骨膜有保护和营养骨的作用,其中的骨祖细胞还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
骨内膜
在骨髓腔面、骨小梁的表面、穿通管和中央管的内表面覆以骨内膜 内层结构疏松,纤维少,含骨祖细胞和小血管、神经等 骨内膜较薄,由一层扁平的特殊骨祖细胞铺衬,纤维细而少
骨外膜
除关节面以外,长骨的外表面覆以骨外膜 外层主要含粗大的胶原纤维束,相互交织成网,有些纤维穿入外环骨板,称穿通纤维,将骨外膜固定于骨
骨密质
分布于骨干和骨骺的外侧面 骨板排列规律 有小管道,含有血管和神经等
环骨板
有横向穿越内、外环骨板的穿通管
外环骨板
环绕骨干外表面 厚,较整齐
内环骨板
环绕骨干内表面 薄,不甚规则
骨单位
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 由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围绕中央管而构成,中央管和穿通管相通 骨单位表面有一层黏合质,是含骨盐较多而胶原纤维较少的骨基质,在骨磨片上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称黏合线 骨单位内的骨小管相互连通,最内层的骨小管开口于中央管;最外层的骨小管在黏合线以内返折,与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不相通
间骨板
呈扇形或不规则形 是原有的骨单位被吸收后残留的部分,填充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 无血管通道
骨松质
分布于长骨两端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面 由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相互连接而成的多孔隙网架结构
骨小梁
由几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
影响骨的生长因素
遗传
激素
生长激素
可促进骺板软骨的生长
甲状腺激素
可促进骺板软骨的生长 激活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使血钙升高
降钙素
抑制骨盐的溶解,并刺激成骨细胞的成骨,使血钙降低
雌激素
能增强成骨细胞的活动,参与骨的生长和成熟 不足时,成骨细胞功能不活跃,破骨细胞的活动相对增强
糖皮质激素
抑制骨的形成
维生素
维生素A
协调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维持骨的正常生长和改建
维生素C
促进成骨细胞合成骨的有机质。 严重缺乏时骨干变薄、变脆,骨折愈合变慢
维生素D
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类骨质的钙化
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
转生生长因子β
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刺激成骨细胞的骨形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及其受体异常可引起颅缝早闭和侏儒
骨的生长
骨的加长
骺板是长骨继续加长的基础。 从骨骺端到骨髓端,骺板依次分为四个区域 软骨贮备区:又称静止区,此区软骨细胞较小,分散存在,软骨基质弱嗜碱性 软骨增生区:软骨细胞快速分裂,形成的同源细胞群纵向排列成行 软骨退化区:软骨细胞肥大,逐渐退化死亡;细胞柱之间的软骨基质变薄、钙化,呈强嗜碱性 成骨区:成骨细胞在残留的软骨基质表面成骨,形成过渡型骨小梁。骨小梁之间为初级骨髓腔,骨小梁表面附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到17~20岁,骺板停止生长,被骨组织取代,形成骺线,长骨不在加长
骨的增粗
出生后,骨干骨密质中形成骨单位。旧的骨单位逐渐被分解吸收,新的骨单位不断形成。与此同时,由骨外膜和骨内膜的成骨细胞形成环骨板 由于骨单位的相继形成、外环骨板的增厚以及骨干内表面骨组织的吸收,骨干逐渐增粗,骨髓腔扩大
骨的发生
骨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出生后仍继续生长和改建
骨组织的发生
骨祖细胞增殖分化→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骨细胞→类骨质钙化为骨基质→形成骨组织 同时破骨细胞黏附于骨组织某些部位的表面,引起骨组织的吸收 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同时存在,相辅相成,保证骨组织的发生与个体的生长发育相适应
膜内成骨
在间充质分化形成的胚胎性结缔组织膜内的成骨过程 间充质细胞增殖、密集成膜状,某处间充质细胞先分化→骨祖细胞→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在此成骨→形成最早的骨组织(骨化中心)→向四周扩展,最初骨组织为针状的初级骨小梁→松质骨,其外间充质分化为骨膜,中心外侧的成骨细胞→密质骨
软骨内成骨
间充质先分化成软骨,然后软骨逐渐被骨组织取代
软骨雏形的形成
在将要形成长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密集,随后分化形成透明软骨,其外形与将要形成的长骨相似
骨领的形成
在软骨雏形的中段周围部,由于血管的长入,软骨膜内层的骨祖细胞增殖分化,以类似膜内成骨的方式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初级骨松质,犹如领圈包绕软骨雏形中段
初级骨化中心和骨髓腔的形成
在骨领形成的同时,软骨雏形中央的软骨细胞肥大并分泌碱性磷酸酶,使软骨基质钙化,软骨细胞退化死亡 骨外膜的血管连同间充质及骨祖细胞、破骨细胞等穿过骨领,进入退化的软骨区。破骨细胞溶解吸收钙化的软骨基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隧道,称为初级骨髓腔。 随后骨祖细胞→成骨细胞贴附于残留的软骨基质→骨组织,形成以钙化软骨基质为中轴、表面附以骨组织的过渡型骨小梁。这个区域称为初级骨化中心 不久,初级骨化中心的过渡型骨小梁被破骨细胞溶解吸收,于初级骨髓腔融合成一个较大的骨髓腔
次级骨化中心与骨骺的形成
次级骨化中心大多在出生后数月至数年出现在长骨两端的软骨中央 其形成过程与初级骨化中心相似,但骨化从中央向四周呈辐射状进行,最后大部分被初级骨松质取代,使骨干两端变成骨骺。 骨骺通过改建,内部变成骨松质,表面变成薄层骨密质,关节面始终保留薄层透明软骨,即关节软骨 骨骺和骨干之间也保留一层软骨,称骺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