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
不包含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编辑于2020-03-19 09:17:39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
精髓 毛 实事求是 邓 +解放思想 江 +与时俱进 胡 +求真务实
毛泽东思想
发展史
诞生背景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
对内:无产阶级革命
理论基础
1917十月革命
物质基础
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
阶级条件
1919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理论发展和相关论著
萌芽
1921中共一大共党成立-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1925.12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敌我问题是中国革命首要问题 主要矛盾
形成
1926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三万万九千五百万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中心问题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1927大革命失败
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7《湖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肯定农民的作用,在农村建立政权,武装
1927.8八七会议
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枪杆子里夺政权,秋收起义
第一次转折点
1928.10《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
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1928.11.25《井冈山的斗争》
1930.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否定城市中心论
1930.5《反对本本主义》
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著作
成熟
1935遵义会议
第一次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纠正博古左倾,是党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新起点,挽救了党
①内容:a、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其军事最高指挥权。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意义: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二次转折点
1935-1945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战时期
克服教条主义
1937.7《实践论》
1975《矛盾论》
克服严重教条主义思想
1938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
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9.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认清中国国情,首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总路线
1939.10《<共产党人>发刊词》
三大法宝:党统武
1940.1.9 《新民主主义论》
标志成熟
1942-1945 延安整风运动
对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943《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45.4《论联合政府》
放手发动群众
1941.5 延安高级干部会议《改造我们的学习》
标志整风开始
继续发展
1945-1976 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47.12《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1948.4《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土地革命总路线,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概念
1949.3 七届二中全会
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两个务必)
1949.6.30《论人民民主专政》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
1953.6中央政治局会议
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6.6 八大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主要矛盾变更
1956《论十大关系》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苏为鉴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一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第一次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981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邓小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进行科学概括,盖棺定论
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19-1949
形成条件
近代中国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社会
近代中国革命时代特征
近代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
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爆发,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辛探索
目标
一条路线
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革命
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前途
社会主义
三大纲领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反帝反封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民族的,反对帝国主义;科学的,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大众的,民主的
方法论
一条道路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农村包围城市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两个联盟
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
经验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既斗争又联合
区别对待
坚持独立自主——坚持领导权
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特点和优点
经验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根本原则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军队——宗旨
建设人民军队+政治工作——革命军队的生命线
党的建设
内容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经验
思想建设放首位,是核心
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是根本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三大作风
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工作:密切联系群众
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
理论意义
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去的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49-1956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民族资产阶级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过渡
总路线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力,主体
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生产力,两翼
农业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为原则,走互助合作道路
制定正确阶级政策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
手工业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为原则,走互助合作道路
从供销合作到生产合作
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民族资本和平赎买,官僚资本无偿没收
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国营企业)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确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意义
极大提高无产阶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
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成果内容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
当时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八大: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经济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与民主党派关系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科学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政治生活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建-批评-团结”
走工业化道路,两条腿走路
教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不能急于求成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定义
是贯穿于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内容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来,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核心和精髓;中共生命线和一切工作准则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本质体现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地位: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中共和其他党派的区别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历史地位
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
1943王稼祥《解放日报》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党的七大 刘少奇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诞生背景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
历史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理论基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理论问题
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指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的基本路线
奋斗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根本目的
十八大“共同富裕是中特社的根本原则”
主要内容
一个中心
经济建设
兴国之要
两个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兴国之本
坚持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领导和依靠力量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离不开科学
三步走战略
1987党的十三大
具体内容
1981-1990
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
1990-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小康水平
20世纪末-21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改革开放理论
对内改革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重点:经济体制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对外开放
根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基本国策
判断标准
三个有利于
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见政治经济学脑图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打击犯罪;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国两制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关题目不是党相关就是群众相关
形成
诞生基础
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
建设中特社伟大实践
发展历程
1989 十三届四中全会
江泽民创立
2000 广东考察
全面阐述
1992 十四大
确立
2002 十六大
写入党章
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解答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历史地位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评价马克思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生平
1818.5.5德国律师家庭;1843移居巴黎
1845 +恩格斯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847领导创建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8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864领导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1867 《资本论》
工人阶级的圣经
1871热情支持 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
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
诞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鲜明特征
科学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
世界观
哲学基本概念
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世界的本源——物质?意识?
可知论VS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辩证法VS形而上学:世界的存在——联系?孤立?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
物质的存在形态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唯物主义一元论、可知论、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体现: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实践意义:坚持实事求是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劳动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唯物辩证法
运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
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普遍性: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整个世界
多样性:内部/外部、直接/间接、必然/偶然、本质/非本质
条件性:条件制约发展,人的活动改造条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意义: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
发展
原理: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发展是具有方向性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方法论意义: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五个范畴:基本环节
原因与结果
方法论意义: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不同结果,增强自觉性、预测性、调控性
必然与偶然
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必然存在于偶然中,通过大量偶然表现出来
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支配
方法论意义:把握趋势;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机遇
现实与可能
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
内容与形式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地位
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贯穿三大规律五个范畴的中心线索
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
定义:辩证法核心概念,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无条件的,绝对的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两边;地位变化,实现质变
方法论意义
利用矛盾力量推动发展
和谐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殊形式
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存在特点
辩证关系
普遍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群
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抓重点、中心
次要矛盾:从属地位
每对矛盾
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关键词:主流、支流、主体、方向、大局
次要方面
方法论
两点论:同时看到
重点论:分清主次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量变质变规律
无方向性
质量度
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辩证关系
量变是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事务性质的根本变化,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第一次否定:使事物由过去的旧形态发生变化,使其演化成新事物
第二次否定:新事物中吸取了旧事物的部分。在否定旧事物时对旧事物内容的保存
原理意义
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看问题
反对直线轮、循环论
具体方法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矛盾分析法
根本的认识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
逻辑:理想思维或抽象思维,以理论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
历史: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
思维的逻辑应当概括地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应用现实
实践与认识
实践
含义: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主客体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首要特征
自觉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
社会历史性:历史条件下,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历史局限性
认识
含义: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认识的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实践产生感性认识:感觉器官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直接、具体的认识
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飞跃条件: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理性思考
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从认识到实践
重要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者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运动和规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含义: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二次飞跃
原因:事物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认识实践循环往复,前进上升
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
真理
定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内容、标准、一元性。反对主观真理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
绝对性: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反对相对主义
相对性:有条件的、有限的。反对绝对主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受条件所限
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
价值
定义:实践基础上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的积极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从必然走向自由
必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自由: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基本概念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要素与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两者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存在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相互影响,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劳动对象
劳动者:最活跃因素,与生产资料结合形成现实生产力
生产关系
含义: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公有制/私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二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
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的重要依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定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
定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构成: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核心是国家政权
观念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和独立性
二者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形态
定义: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构成: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以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
分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阶级: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社会革命
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改革
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政治经济学
见政治经济学脑图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
阶段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
第一国际
1848欧洲革命后,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1864国际工人协会诞生
巴黎公社
1871
十月革命
1917俄国苏维埃武装起义
意义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运动
激励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
苏联实践
列宁
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新经济政策时期
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扭转国家危机、活跃城乡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主要内容
略 见中公P45
长期性和多样性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科学发展观
形成
2003.10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首提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07.10 十七大 写入党章
2012.11 十八大 成为指导思想
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发展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实质: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历史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见习近平新中特脑图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