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需要与动机
普通心理学需要与动机篇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3-19 17:31:05需要与动机
概述
动机
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致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动机的功能
激发
指向
维持和调整
需要
概念: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机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内驱力
概念: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部推动力(类似弹簧)
诱因
概念:满足个体需要的外界刺激物,包括正诱因和负诱因(香烟)
动机和行为效率的关系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1.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 2.动机是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需要的分类
生理性需要vs社会性需要
物质需要vs心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分类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动机的分类
生物性动机vs社会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vs辅助性动机
远景性动机vs近景性动机
内在动机vs外在动机等
生物性需要: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所需求的事物的反映,包括对饮食、休息、运动、避痛、排泄、繁衍后代等的需要
进食需要
饥饿的原因
1.胃壁的收缩(坎农的充气球实验) 2.血液中血糖水平降低
控制饥饿的中枢:下丘脑
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核
厌食中枢:下丘脑内侧核
室旁核:帮助保持体内血糖水平的稳定,既有吃的动作又有停止吃的动作的功能
脂肪调定点理论:人体内的脂肪含量的多少岁由一个调定点决定的,就像温度调节器一样。如果你不是有意要增加体重或减肥,个体一般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体重
部分是遗传决定的
部分是儿时饮食习惯决定的
体重超重的衡量指标:BMI指数
饮水需要
睡眠需要
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维持社会生活所需求的事物的反映,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如交往、劳动、认识等的需要
交往需要: 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
沙赫特实验
成就需要: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愿望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希望成功
恐惧失败
由默瑞首次提出,后被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发展
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的特征
喜欢中等强度、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会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
目标明确,并对之报以成功的期望
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关系为前提
权力需要: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性需要。
表现
狭义:政治上、组织上的权利
广义: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教师对学生、班干部对同学等人际关系中有体现
成就需要与权利需要的关系
麦克利兰发现,往往工作成就动机高的人,似乎对人事问题不感兴趣。换言之,成就需要强的人支配欲反而不强
支配欲强、希望影响他人并对社会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人,往往有较强的权利需要
动机理论:指心理学家对动机概念所做的理论性与系统性解释。解释行为的唤醒、指向和坚持性。
本能论(精神分析的)
本能: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本能论
源自进化论。达尔文认为,在动物中观察的结果同样适用于人类,支配人类和动物的法则是相同的。更进一步说,意味着观察人类行为的路径在于对人类及其环境的观察。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交往、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是本能。认为人有诸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合群、自卑等18种本能。
弗洛伊德:人类的行为的能量来自力比多,生本能和死本能是我们共同的。
评价
20世纪20年代末本能论开始受到怀疑和批评
本能论不能确切解释行为,对行为有循环论证的现象。
人类有很多动机,就需要太多的本能
本能概念在预测新行为方面不是很有用
尽管,本能论仍在一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但是,心理学家慢慢放弃“本能”这个词,而用“需要”、“驱力”等词代替
需要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论基本观点:
我们行为的能量、方向和坚持性应该归于需要的存在
我们生来就具有一个有限序列的需要,这些需要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或改变
需要层次理论
主要观点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
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是分层次的,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很多需要,但其中必有主导性需要,人的行为是由主导性需要所决定的
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即需要是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
但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
人类的需要与个体的生长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遗传决定的,与生俱来的
前四种需要都属于缺失型需要,是人类生存必需的,而自我实现则属于成长型需要,能帮助个体更好适应社会
随着个体的成长,低级需要所占比重越来越小,高级需要显得越来越重要
评价
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比较完整的需要理论。它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及需要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方面是有区别的,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所特有的
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论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管理、经济、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质疑
只强调了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识自由、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没有提到社会现实对个人需要的制约作用
强调需要是由低到高发展的,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是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中,需要是可以跃层产生的
缺乏科学实验的依据和客观的测量指标,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行为的基础是学习,S-R,而不是本能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观察学习
强化
理论
霍尔的驱力(降低)理论
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提供机体能量,使个体做出某种行为,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减少驱力。
人类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支配,驱力提供能量,但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个体行为潜能P=D(驱力)xH(习惯强度)
个体行为潜能P=DxHxK(诱因)
赫布和柏林的唤醒理论
人类的行为常常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增加驱力,如新异刺激寻求。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感觉寻求量表)
认知理论
根源来自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勒温的人格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的工作
观点:人和动物形成的心理表象和表征,在行为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
理论
期望理论(弗洛姆):动机=效价x期望
归因理论: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如韦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
相对的概念—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赛里格曼的狗以及大学生)
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过程:失败—“结果不可控”体验—“结果不可控”认知—“结果不可控”期待—无助感形成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种不一致看法时,或态度与行为之间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的失衡效应,即出现认知失调。个体为了恢复平衡,产生旨在消除认知不一致的行为动力,因此认知失调具有动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