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经济学宏观
准备这个考试的人有福利啦!经济学本省就是很深奥的东西,我对经济学的考纲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下图从宏观经济活动 、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政策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 经济增长 、失业与通货膨胀 、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 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概括与总结,快收藏加关注不迷路哦!
编辑于2020-03-19 20:34:16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八章 宏观经济活动
1. 衡量国民收入的指标:GDP
概念: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是一个地域概念
特点
是一个市场价格概念
度量的是最终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经济含义
产出等于价值增值
产出等于收入(供给)Y
产出等于支出(需求)E
核算方法
支出法:GDP=C+I+G+(X-M)
无论是支出法还是收入法,消费都包含了厂商的存货投资,否则Y≠AD
收入法:GDP=C+S+T
2. 国民收入恒等式
I. 两部门
I=S
II. 三部门
I=S+(T-G)
III. 四部门
I=S+(T-G)+[K-(X-M)]
3. 其他国民经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GDP-V外+V中
是一个国籍概念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国民收入:NI=NDP-企业税-转移支付
个人收入:PI=NI-企业所得税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第九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两部门
总需求:指经济中各个部门对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量E=C+I
均衡产出的条件:
Y=E
E=C+I
Y=E E=α+βY+I
①消费+投资曲线与45°线的交点(凯恩斯交点)决定国民收入 ②当存在一个总需求AE,与Y=E相交,必然存在IU>0,供给>需求(供给过剩)有存货投资,IU<0,需求>供给(供不应求)
消费函数:C=α+βY→Y=C+I→Y=(α+I)/1-β
MPC(β):边际消费倾向
APC(C/Y):平均消费倾向
储蓄函数:Y=C+S→S=-α+(1-β)Y
MPS(1-β):边际储蓄倾向
APS(S/Y):平均储蓄倾向
MPC+MPS=1;APC+APS=1
2. 三部门(加入政府部门)
国民收入决定条件
Y=E
E=C+I+G
Y=C+S+T
Y=C+I+G→Y=(α-βT+I+G)/(1-β)
均衡收入的变动:乘数理论
1. 投资乘数:KI=DY/DI=1/(1-b)>0
2. 税收乘数:KT=DY/DT=-β/(1-β)<0
3. 政府购买乘数:KG=DY/DG=1/(1-b)>0
4. 平衡预算(DT=DG)乘数:KB=1
3. 四部门:Y=[α-βT+I+G+(X-M)]/(1-β)
外贸乘数:K=1/(1-β)
国际经济学写作:dY/dX=1/(dM/dY)
第十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 产品市场IS曲线
投资函数:I=e-dr
Y=C+I+G
r=-(1-β)Y/d+(α-βT+e+G)/d
IS曲线上方:I<S(需求<供给) IS曲线下方:I>S(需求>供给)
图形推导
I(r)=e-dr
S(Y)=-α+(1-β)Y
I=S
2. 货币市场LM曲线
利率决定
货币需求:
L=(交易动机+谨慎动机)L1(Y)+投机动机L2(r)=k·Y-h·r→r=kY/h-(M/P)/h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持续上升,因而会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造成损失。此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货币供给:m=M/P
图形推导
L=M→L1(Y)+L2(r)=M/P→L1(Y)=-L2(r)+M/P
L1=kY
L2=A-h·r→r=(-L2+A)/h
3. IS-LM模型
IS:I(r)=S(Y)→r=-(1-β)Y/d+(α-βT+e+G/d)
LM:L1(Y)+L2(r)=m→r=kY/h-m/h
4. IS-LM模型的应用
四个区域的变动调整
a. I<S;L<M
b. I>S;L<M
c. I>S;L>M
d. I<S;L>M
乘数理论的挤出效应
短期到长期的调整(达到充分就业/自然率产出)
5. 国民收入
总需求
消费
消费倾向
收入
投资
利率
流动偏好
交易动机
谨慎动机
投机动机
货币数量
资本边际效率MEC
预期利润收益
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
6. 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三大心理规律:
边际消费递减
流动偏好陷阱
预期收益不足
凯恩斯国民收入的需求决定论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1. 目标:
a. 充分就业
b. 物价稳定
c. 经济持续增长
d. 国际收支平衡
d. 国际经济学
2. 理论基础:IS曲线指导财政政策,LM曲线指导货币政策
3. 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变动税收T和支出G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财政的构成
支出
政府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公务员报酬、公共工程项目……
政府转移支付: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各项补贴……
收入
税收
公债
手段
I. 自动(内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
I. 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II.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
经济过热:紧缩
经济衰退:扩张
III. 功能财政
以充分就业为目标,不以财政收支平衡对待预算平衡和赤字
方法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IV. 挤出效应
当IS曲线斜率大(陡峭),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有效
当IS曲线斜率小(平缓),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效果不好
4. 货币政策
4. 货币银行学
一般性工具
1. 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2. 变更再贴现率
3. 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工具
1. 道义劝告
2. 放款信贷条件
3. 放松抵押贷款数量
4. 信贷配额
第十二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1. 总需求AD
理论基础:IS-LM模型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在既定的价格总水平下,经济中的货币总量是总需求量的货币反映。 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货币被用来满足交易、预防和投机需求,交易和预防构成消费,而用于投机的货币则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投资的需求。 所以,不同价格水平决定了货币实际购买力,从而决定了消费和需求的大小。
图形推导
数学推导:
IS:r=-(1-b)Y/d+(a-bT+e+G)/d (Y/r)
LM:r=kY/h-(M/P)h (Y/r/P)
IS=LM→Y=Y(P)
2. 总供给AS
理论基础:总供给体现了价格水平通过生产要素市场来影响产出
常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生产要素(劳动)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微观经济学第五章:劳动供给和工资率决定曲线
总产量TP曲线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生产和成本论总产量曲线第II部分(合理区间)
总供给曲线
短期(凯恩斯区域)
常规
古典区域(长期)
3.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目标: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调整是以到充分就业为目的。
总供给曲线三个阶段:
凯恩斯区域和常规区域:需求管理有效
经济萧条时期
在古典区域:总供给管理有效
经济过热,发生通胀
由短期(IS-LM模型)到长期的均衡
扩财政
短期:利率r上升、物价P不变、总产量Y上升
长期:利率r上升、物价P上涨、总产量Y不变
扩货币
短期:利率r下降、物价P不变、总产量Y上升
长期:利率r不变、物价P上涨、总产量Y不变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
1. 哈罗德-多马模型
基本假定
1. 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
2. 资本-产出比不变
3. 储蓄率不变
4. 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
5. 人口以固定速度增长
经济增长率G=s/v
GA=GW=GN
结论:要使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三者相等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被称为“刃锋”上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率持悲观态度
2. 新古典增长模型
理论假定
1. 全社会的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
2. 劳动与资本之间可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
3. 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
4. 储蓄率不变
5. 人口以固定速度增长
Dk=sy-(n-d)k: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稳态分析
结论:
1. 提高技术水平√
2. 提高储蓄率
3. 降低人口出生率
很难改变
3. 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
第十四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
失业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就业波动情况
分类
1. 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1. 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是过渡性的短期性的。不是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找工作和换新工作。
2.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
3. 周期性失业:在经济周期中的萧条和衰退是,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自然失业率: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供求稳态下的失业率,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
含义: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
种类:
1. 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区分
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0%以内
奔腾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100%
超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 按相对价格变动程度
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按同比例上升
非平衡: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
3. 按人们预料程度区分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成因
1.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2.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供给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前提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引起的。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工资-价格螺旋
3. 通货膨胀惯性
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
1. 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渐进主义方式:政府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冷火鸡方式:政府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2. 收入政策
a. 工资、价格管制
b. 收入指数化: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工资也随之上升。
c.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
反映的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
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就高。二者不可兼得。
价格调整方程:πt=πt(预期)+(μ+z)-α·ut
πt=πt(预期)-α·ut
πt=πt(预期)+h(Yt-Yf)/Yf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理论根基:萨伊定律——供给决定需求
基本假定
1. 个体利益最大化
2. 理性预期: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做出符合理性的估计。
特征
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
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变量做出的预期
经济当事人做出预期时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3. 市场出清: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以达到供求平衡的状态。
政策主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流派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
理论基础
新货币数量论:由于MV=PY成立,因而在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的条件下,货币量变动影响到价格P和产出量Y。在短期内,由于价格变动滞后于货币变动,因而M变动可以影响Y。在长期中,M与V同时变动,因而改变货币量不会影响产出。
自然率假说: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
主要观点
1. 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2. 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国民收入
3. 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4. 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政策主张
1.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2. 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3. 主张单一货币规则
供给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理论根基:需求决定供给
基本假定
1. 非市场出清
工资和价格黏性:工资和价格是可调整的,只是十分缓慢,需耗费时日。
1. 菜单成本论
2. 交错调整价格和交错调整工资论
3. 不完全竞争论
4. 市场协调论
5. 信贷配合论
2. 经济当事人最优化
3. 理性预期
政策主张:主张政府干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