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01第一章 绪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01第一章 绪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编辑于2020-03-20 01:37:04第一章 绪论
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教育技术)
几种被广泛使用的定义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2005定义: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定义:通过对教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技术。
AECT1994定义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学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对象
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
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
信息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学习者特征分析
开发
将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态的过程,需要使用印刷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整合技术等
运用
包括媒体的运用、革新与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与法规等
管理
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
评价
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
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历程
国外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20世纪以前→直观教育阶段(图片、书本、模型、黑板、粉笔)
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视觉教育阶段(照相、幻灯、无声电影)
20世纪30-20世纪50年代→视听教育阶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电视)
20世纪50-20世纪60年代→视听传播阶段(远程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育)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技术阶段(多媒体、网络技术、远程通信)
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60年代→电化教育阶段(录音、电影、幻灯、广播)
20世70年代至今→→教育技术阶段(多媒体、网络技术、远程通信)
理解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教育技术这本课程)
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发展
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
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
教育技术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学生学习观的转变
学校办学观的转变
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
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
教育技术扩大教师教学规模和学生学习途径
教育技术改善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基本要求
教育技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终生学习
教会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
教师学习教育技术有利于自身角色的转变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求并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和新的人才观
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信息素养
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只有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巧,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
了解教育技术的标准 (怎样学习教育技术以及应达到哪一层次?)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基本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 (教育技术理论)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时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强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强化作用;但是过于依靠强化,忽视人学习的内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柯勒的顿悟说
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反应的简单联结
学习时顿悟,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
基本观点
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过程
发现学习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强调学习过程
强调直觉思维
强调内在动机
强调信息提取
强调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模式
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以映像的形式输入到感受记录器,形成瞬时记忆,借助主要将这些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在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区是信息加工区,在这里经过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编码能,再进入长时记忆。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对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计有巨大影响;教学设计中的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制定都离不开认知理论对学习规律的描述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关于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构建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构建
新信息和本身的信息
学习者以自己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构建主义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教学在构建主义教学中广为采用,这位基于网络的写作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习就是联通-知识网络的形成与优化
连接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因为内容是不断变化的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联通主义解释了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发生的机制,学习者应该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获得最新的知识
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新构建主义的核心思想与理论体系
核心思想:实现知识创新
理论体系:选择原则和零存整取
与经典构建主义的异同
相同点
强调真实情境对学习的重要性
强调写作与会话的关键作用
认为学习是意义构建的过程
认为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不同点
考虑了网络时代学习的新特征: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学习零散不系统
强调网络时代会搜索就会学习
注重“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
强调学习创新观
现代教学理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
积极反应原则-以问题形式教学
小步子原则
及时强化原则
自定步调原则
低错误率原则
布鲁纳-认知发现教学理论
问题情境
假设与检验
整合与应用
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理论
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的掌握标准
掌握学习的程序
诊断性评价
实施集体教学
形成性测验
二次教学
下一单元学习
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理论
呈现先行组织者
呈现学习内容
知识的整合协调
应用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
根据儿童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利于儿童发展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的教改实验
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
5条教学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任务-内容-形式-方法
范例教学模式
运用范例阐明“个”的阶段
阐明“类”的阶段
掌握规律的阶段
掌握一般性的时间经验或生活经验
知识构建理论
教学原则
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
多样化的观点
持续改进的观点
观点的概括和深化
学习是积极的认知者
社区知识与协同认知责任
民主化的知识
对等的知识发展
无处不在的知识构建
知识构建对话
权威资料的构建性使用
嵌入活动的形成性评价
视听教学理论
视感知规律
人眼的视觉特性
视觉的光谱灵敏度
视觉范围
彩色视觉
分辨率
视觉暂留
人眼的视觉心理
心理趋合
画面均衡
视觉重心
视觉心理与构图
线条
色彩
明暗
视觉节奏
听感知规律
人耳的听觉特性
响度
音调
音色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人耳的隐蔽效应
鸡尾酒会效应
颤音效应
哈斯效应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
双耳效应
耳廓效应
经验之塔理论
经验之塔的主要内容
底层(做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设计的经验
演戏的经验
中层(观察的经验)
观摩演示
学习旅行
参观展览
电影和电视
广播录音和静态图像
顶层(抽象的经验)
视觉符号
言语符号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
教学活动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必须充满具体经验
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为具体直观,也能为抽象活动创造条件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
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学媒体和视听经验,较上层的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容易理解的具体、形象的经验,它又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弥补下层的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
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整体,且又都自称系统,互为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在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并能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
系统论促使我们以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与现象,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控制论
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系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反馈控制系统
信息论
如何对教育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如何分析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信息传播特点与规律,这就是教育技术关注的问题。信息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反馈原理
有序原理
根据有序原理,在研究与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时,应注意教学系统 与环境的关系,重视对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加以注意和选择,更要特别重视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组织,以充分发挥教学系统的功能
整体原理
整体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时,要具有整体意识,不仅要注意发挥系统中各部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所形成结构的功能,达到教育教学系统的优化
传播理论
传播的概念与类型
传播的概念
转播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
传播的类型
人际传播
沟通
调节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教育传播
明确的目的性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受者的特定性
媒体和传播通道的多样性
网络传播
传播的数字化
传播的互动性
传播的快捷定
传播的大容量
检索的便利性
媒体的综合性
信息的再生性
传播的开放性
传播的选择性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控制分析(who)
内容分析(say what)
媒体分析(in which channel)
受众分析(to whom)
效果分析(with what effect)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信源-编码-信道(干扰)-译码-信宿-反馈-信源
一个优秀的传播者,将经常注意受传者的反应,修正传播内容,使之更加适合受传者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等,以加强传播效果
贝罗传播模式
信源和编码者
传播技能
态度
知识水平
社会系统
文化背景
受传者与译码者
信息
符号
内容
处理
通道
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影响课堂教学的6大因素
教学系统怎样施教(B)
用什么教材施教(L)
用什么教学媒体施教(M)
对谁施教(P)
在什么情况(环境)下施教(S)
为什么(目的)施教(Z)
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要素
教育者
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
通道和媒体
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
自学传播
个别传播
课堂传播
远程传播
教育传播过程
确定教育传播信息
选择教育传播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与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共同经验原理
抽象层次原理
重复作用原理
信息来源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