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泽东思想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毛泽东思想
编辑于2020-03-20 13:37:43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第1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产生了第1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群众路线
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内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
萌芽(1921~1927)
党的创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初步形成(1927~1935)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代表作
1928.10《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11《井冈山的斗争》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30.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回答了“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的基本形成,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
1930.5《反对本本主义》
是党内第1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是党内第1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
成熟(1935~1945)
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代表作
1938《论持久战》
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1939.10《〈共产党人〉发刊词》
提出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
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完整的概念,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
1939.12《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第1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1940.1《新民主主义论》
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1941.5《改造我们的学习》
对实事求是做出了新的解释
1942《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
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945《论联合政府》
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继续发展(1945~1976)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代表作
1948.4《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出了明确的概括
1948.12《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1949.6《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
1956.4《论十大关系》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本方针: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根本思想: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第一次论述了和民主党派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7.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一次系统的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
提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各个领域的基本方针
政治思想领域
要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科学文化工作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采取“古为今用”的方针,对待外国文化,采取“洋为中用”的方针
党派关系
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产生条件
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代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理论渊源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半殖半封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形成过程
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
加速: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大加深: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
最终形成:《辛丑条约》的签订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条件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李大钊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的目的
从根本上解决被束缚的生产力
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主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共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先是土地问题
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保护民资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927年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1937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945年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5年~1949年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的原则,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党的建设
基本经验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开展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要矛盾
1949~1953年,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参与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1953~1956年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核心内容: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农业
方针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步骤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
手工业
方针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步骤
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官僚资本
无偿没收
民族资本
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国家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的逐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主要矛盾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
解决方法
敌我矛盾:专政
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
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4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就是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现代化的国防
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中共八大决定在全党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重要会议和事件
五四运动
1919年
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中共一大
1921年上海和浙江嘉兴
中共一大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共二大
1922年上海
第1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
中共三大
1923年广州
确立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最早使用统一战线的是瞿秋白)
中共四大
1925年上海
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工农联盟的问题,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
八七会议
1927年汉口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
南昌起义
1927年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三湾改编
1927年
首创了“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确立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古田会议
1929年
进一步提出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根本性问题,其中心内容将强调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发端于南昌起义 奠基于三湾改编 定型于古田会议
遵义会议
1935年
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解决党内重大问题的新起点,标志着党的成熟
瓦窑堡会议
1935年
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洛川会议
1937年
提出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延安整风
1942~1943年
指导性文件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
主要内容
①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②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③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方针宗旨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通过“团结——批评——团结”,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
中共七大
1945年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全会
1979年西柏坡
着重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
提出新民主主义的5种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八届九中全会
1961年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