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解决了你“想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对大部头的教材望而生畏;想了解心理学实验,但是数据、符号和公式让你退避三舍”的问题。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仅了解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编辑于2019-02-05 14:29:2220世纪最伟大 的心理学实验
1、斯金纳的 箱子
斯金纳:最伟大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研究报酬和强化对行为的影响
实验简介:在一个特质的箱子里,放只鸽子,如果它产生特定行为,则予以奖励,并不断强化。
结论:1、人的行为即使是本能也可以被塑造,而塑造的方式就是奖赏;2、间歇性强化而产生的既定行为更难 以消除;3、既然鸽子可以学会打乒乓球,那么人类经过特殊训练,就能跨越人体极限,无所不能。
与巴甫洛夫比较:斯金纳受巴的影响较大,但巴研究的是前刺激对行为的影响,狗听到铃响分泌唾液;斯金纳则倾向于对结果的强化来控制行为。
评价:斯金纳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心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研究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塑造、强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消除不和谐的行为—— 来创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只是人总是崇尚自由,不愿意被他人控制,即使是怀着光荣的目的。致使其饱受批评。斯金纳太重视强化的作用而忽视了 人的自由意志!
2、电击实验
米尔格拉姆:社会主义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情境对人的影响
实验背景:当时流行从人格方面解释纳粹暴行,认为德国人生性严谨,形成服从命令的人格。米尔格拉姆不同意,他觉得情景对人的行为影响更大,故而设计这一实验。
实验简介:老师(被试)在实验员的指导下对学生(实验者)进行背诵单词测试,每错一次则电击一次,而且逐步增大电击的强度(最大450v), 测试多少老师(被试)会在实验员的压迫下服从。
结论:1、65%的被试服从指导;2、情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更加强大,但却缺乏一致性——同类情境不同强度结果往往不一样。3、人的攻击性并非由攻击引起。
意义:电醒人心。人一旦知道权威服从之后就能够从中挣脱出来,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对别人这样做表示出更大的宽容。
评价:权威的服从和反抗往往是并存的。我们付从我们敬仰的人,反抗我们觉得不是权威的人。这大概都是情感在作祟,我们应该理性的评价“权威”的价值。
3、精神病诊 断实验
罗森汉:心理学荣誉教授。
实验简介:有几位心理学家、医生、研究生等非精神病人谎称自己幻听到砰砰砰的响声,以试验精神病学家是否会认为其有病,并会在医院待多久
结论:1、即使是医生也会受到情境和暗示的影响;2、精神病学家对疾病的诊断介入太多主观意识;3、一旦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医生将会自发 往这方面归因,而不按正常人的判断;
意义:促进精神病学的发展
评价:任何科学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否定的过程,关键是我们要理性的对待批评。同时我们要怀着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科学在发展,人也在变化。 贴标签固然能够减少认识事物的困难,但是也容易让我们总是以静态的眼光,看待变化的事物,这样总是容易出错的。
4、冷漠实验
实验背景:走在黑暗的公寓旁的街道上的珍诺维斯被歹徒袭击,大喊救命,居民亮灯并出言制止但无一人下楼和报警,歹徒前后对真诺维斯袭击三次,但住户仍 旧无人下楼、报警。当时广大民众用力谴责公寓居民没有正义感、冷漠,有人甚至提议将他们论罪处分。有人认为他们处于极度恐慌而难以施救,有人说电视是 罪魁祸首、、、但是达里和拉丹并不满意,于是他们设计了这个实验,以解释群体之冷漠现象。
实验简介:被试被安置于不同的房间里面,彼此无法沟通但知道他们在场,这时播放一段癫痫病人发作的录音带,测试有多少人会报告实验者
结果:在确知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施救的可能性为85%。团体越大,施救的可能性越低,而且无论团体数目多大,如果紧急情况下3分钟内没有采取行动, 则以后也不会采取行动了。
结论:1、愈多人在场,责任愈分散,愈不易采取行动;2、人们愿意拿生命来冒险也不愿意消除自己的刻板观念,总是易于受到周围人的暗示作用;3.自杀、 坠机、、、事故的发生也很可能是受到自杀暗示的结果;
评价: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自己的刻板印象,要独立、理智的考虑问题,同时尽量的将自己从情境中挣脱出来考虑:如果同类事物不是出现在一个这样的 情境,我会怎么做?
比曼的发现:人一旦知道自己有多么容易会因为偏颇的解读而错失关键时刻,他就会设法不让自己因此受害。
助人五阶段:察觉到事情发生→认为有人需要帮助→自觉应该帮忙→决定帮忙→采取行动
5、认知失调 试验
实验背景:一群信徒聚在一起,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呼吁世人登上飞船避难。可是世界末日并未带来拯救人类的飞船,他们便称上帝被感动,不再惩罚 人类,为了解释信徒为什么会相信这件事,而且在事情明显是谎言时又自圆其说,费斯汀格设计了这个认知失调实验。
实验简介: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奖励20美元让其说谎;另一组则只能得到一美元。结果发现后一组的被试明显更愿意相信自己说的是真话。
结论:1、某人从事与其信念相抵触的行为,所得的奖赏越少,此人越有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2、当一个人做出某种决定或者已经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 他就会为自己这样做寻找合理的理由,哪怕改变原来的信念。
评价:每个人都想为自己做某件事情找到充分的理由,不论那是什么。这是一种存在的价值,我想每个人都需要。
6、猴子实验
哈利·哈洛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爱和依恋,父亲是不太成功的发明家,母亲也并不和蔼
实验简介
1、在封闭的笼子内,置两只假母猴,一只浑身铁质有两个乳头可以分泌乳汁,另一只为绒毛所制,身体柔软温暖。实验研究隔离情况下,刚出生的幼猴更喜欢 哪位“母亲”
结果:幼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跑到铁妈妈那寻求乳汁,其他时候都待在布妈妈身边。一旦有人想要拿走布妈妈,幼猴会惊恐不已。而且无论布妈妈如何伤害幼 猴,幼猴还是坚定的向冰冷的母亲寻求温暖; 结论: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人生在世所求的不只是温饱而已;一旦我们将自己托付给对方,对方就能置我们于死地;
2、将被隔离的、已经长大的猴子置于猴群中发现,他们出现反群体行为,母猴攻击公猴,不会性交,自闭,噬咬自己、、、;而如果将代理母猴做成会动的, 再让其每天能与其它幼猴玩上半小时,则不会出现此种行为。
结论:三个变量与爱有关:接触、动作、游戏,一旦能够满足这三个要求,那么就能满足灵长类动物的心理需求;病人和正常人的差别往往非常微小,只要我们 付出很小的一点行动,世界就大不相同。
3、将长大了的隔离母猴置于强暴架上与公猴性交,使其怀孕,观察其哺育行为
强暴架掀起了一股保护动物热,“心理学家凭什么拿动物做实验”,这更多的是 因为来自动物的实验结论不足以完全用于人类
结果:这些母猴要么对其子女漠不关心,要么杀死自己的孩子;结论:剥夺母爱的人也不会爱他人,爱也是一种后天学习的能力
评价
斯金纳告诉我们以强化的方式塑造幼儿行为,华生也劝告我们不要溺爱子女,宁愿向他们鞠躬握手也不要拥抱他们。但是哈利说他们都不对,如果你爱你的子女,请拥 抱他们,和他们玩、、、
7、老鼠乐园 成瘾实验
实验背景
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遭遇危机,国民生存困难,各种压力剧增,同时药物成瘾比例也慢慢扩大。有人将成瘾解释为一种适应行为:我们大脑可以根据 需要自行生产所需药物,一旦从外界摄入,这种生产方式将受到抑制,要重新恢复,需要一番努力。亚历山大不同意这种解释,他认为药物成瘾只是我们 应对苛刻生活的一种方式,一旦生活变得美好,人将能够克服成瘾。
实验简介
1、为老鼠设计两种生存环境:其一、拥挤不堪,食物和游乐场所都稀缺;其二、食物、游玩、交配等一应俱全,堪称老鼠乐园。里面设置两种饮用水,一种 是加了吗啡的糖水,另一种则是脏水,观察老鼠会饮用哪种水。
结果:拥挤环境中的老鼠饮用吗啡水的比例是老鼠乐园中16倍;结论:苛刻的环境更易成瘾,舒适的环境个体会自发避免饮用刺激药物以免妨碍群体生活
2、先将老鼠置于拥挤坏境中,待其成瘾后放于老鼠乐园中,测试老鼠的戒除数目以及症状
结果:至于老鼠乐园之后的老鼠会减少饮用吗啡水的量,甚至不再饮用吗啡水,并且戒断过程只出现轻微症状;结论:成瘾并非不可戒除,而且戒除的症状并 非如媒体所言。只要置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毒瘾自动戒除。
评价
人类头脑构造虽与老鼠最相近,但是复杂程度却是老鼠无法比拟的,无比残酷的生存环境容易让人染上毒瘾,一种无须努力便可以得到的高峰体验着实让人向往。 只是人类的世界总部改期残酷本质,囿于其中,还是自律好,不可以身试法。在此,真心佩服作者竟敢亲试毒品,以探究真相,敬礼!
8、虚假记忆实验
实验简介
合伙被试的亲朋好友,告诉他们一些小时候在购物中心迷路的记忆然后询问他们细节,
结果
25%的被试捏造了记忆,75%并未捏造。
评价
有人评论洛夫斯特想要证明实验记忆不可靠,结果适得其反。但是我想不同情境下,记忆被捏造的比例不一样。“人心厌恶空虚,无法坦然面对空白,所以要设法填满一切” 确实是这样的。然而洛夫斯特不相信压抑,每个人都会经历创伤,但是我们不能背着创伤的包袱而活。这时候我们倾向于将记忆压抑起来。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如果你觉得 你收到了侵害,那么你确实曾经受到过侵害。我想任何人的记忆都不能完满的呈现出时间的真相,毕竟我们只是人拥有强烈的主观意识,面对问题总是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 一角,而不能窥见全貌。可是结论已经下出,这势必会不自觉的“迫使”我们捏造记忆。
讨论
对于创伤一般人的做法是将其压抑到记忆在记忆够不到的深处,这种做法看似没有问题,却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潜意识里的东西总是要想尽办法挣脱意 识的束缚,越是压抑,压抑的内容越多,越强烈,那么潜意识得到的能量越大,越容易挣脱出来。那时候我们便不受自己的理智所控制。所以面对压抑最好 的方法莫过于勇敢的面对它,把它说出来。
9、海蜗牛实验
实验背景
亨利(H.M.)早年患癫痫,被医生切除海马回,后来发现他的癫痫病好了同时也丧失了记忆的功能只记得原来发生过的事情
实验简介
坎德尔发现海蜗牛每一次动作的执行,都是一个神经元释放出传导物质,通过突触彼此发生传递,而且在强化刺激与连结过程,神经元的连结也更为紧密。 进一步发现神经元内部含有一种反应结合蛋白(CREB)其作用于刺激特定基因制造蛋白质,强化彼此间的联系
结论
人脑中存在储存记忆的区域,而且具体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海马回则是掌管短期记忆的中心。另外人类也能分泌一种抑制记忆的化学物质,这大概就 是压抑吧。
讨论
人类的发展依靠记忆传承下去,大脑中本就存在一种增强和减弱记忆的机制。我们不仅需要记住对我们有用的,也许要忘记不愉快的。可是记忆并没用选择性, 而是一股脑的把经历过的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记下来。所以也许增强记忆类的药物也许并不适合所有人。
10、切割大脑 实验
莫尼斯
神经外科医生,千脑也白质切除术之父,并由此获诺贝尔奖
实验背景
当时精神病人的数量巨大,而且治疗无法,只任其自生自灭。而且对精神病的治疗法两派一直争执不下。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是过往经历造成的创伤, 只要心理咨询便可;精神病学家则坚持从生理层面解释病症,并以药物或生理治疗来解除病症。当时有人做过一个切除一只性情暴躁母猴前脑叶与边 缘系统连接的神经束的实验,发现切除后母猴性情大变,文静温顺,且智利毫不受损。莫尼斯便想将此项手术用于人类。
实验简介
对一位身患焦虑、抑郁的病人进行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术后发现其焦虑抑郁程度降低,出现频率也随之减少。手术虽然残忍,但相当有效。
评价
人们一直无法正确看待大脑切除手术,也许只是因为大脑的作用使然。我们喜欢非黑即白,既然我们接受了现代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就必须抨击原来的 做法多么不人道。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大脑切除手术,其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副作用,我们都不知道。只知道他们能够治好我们的痛苦,也许这才是最重要 的。我们一方面痛恨疾病的折磨,一方面又相信受苦让我们具有人性。俳徊于此,不知如何选择。我想只要有尽量多的信息可以获得,那么就让我们自己 去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