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
3.6k
112
340
发布时间:
2020年3月24日
学习理论简称“学习论”,是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各种学说。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观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资料,提出了许多学习的理论。一般分为两大理论体系:刺激-反应(S-R)理论和认知理论。本思维导图是对人物和理论知识的梳理,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标签:
学习


一、学习概念
(一)学习的定义
广义
学习是指个体(包括动物和人类)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使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1.学习是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后天习得或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狭义
仅仅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
(二)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的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除了获得直接经验,还可通过交往中获得社会历史经验)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过程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地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
定义
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的,在短时间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学习内容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
1.学习层次的分类(从低到高)(根据学习情境)
(心机所言别改原题)
1.信号学习
(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2.刺激 - 反应学习
(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3.连锁学习
(学习联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反应动作联结)
(打篮球、开车)
4.言语联结学习
(指形成一系列的语言单位的联结)
(背诵诗句、小学生流利朗读)
5.辨别学习
(指学会认识一系列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 b 和d 、已和己)
6.概念学习
(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将猫、狗、鼠等概括为“ 动物 ”
7.规则或原理学习
(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功= 力x 距离、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8.解决问题学习
( 在各种条件下 , 应用规则或原理的组合去解决问题 )
( 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题、柯南破案 )
2.学习结果分类 ( 更好与教学结合 )
1.智慧技能
( 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
( 语文课学习作文写作的规则 )
2.认知策略
( 用来调节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过程的 , 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
( 学生掌握了大量词汇 , 能写通顺句子 , 但自己熟悉的题材时仍写不出高水平的作文 )
3.言语信息
( 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
( 稻谷生长联想到水能无污染 , 平坦的土地 , 空气 )
4.动作技能
( 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
( 骑车、游泳、唱歌 )
5.态度
( 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
( 二) 安德森的学习分类
( 知识的表征方式 )
1.陈述性知识 ( 描述性知识 )
用言语直接陈述 ( 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
2.程序性知识 ( 操作性知识 )
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 回答怎么想、怎么做 )
( 三) 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
( 根据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 杂程度 )
1.符号学习 (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词汇学习
( 汉字、英语单词的学习 )
非语言符号
( 实物、图像、图表、图形 )
事实性知识学习
(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学习 )
2.概念学习 ( 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 )
概念形成
( 看到多种形状的杯子装水就知道杯子能装水 )
概念同化
( 现有知识与原来知识相同化 )
3.命题学习 ( 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
( 圆的直径是它半径的两倍 )
1.下位学习 ( 类属学习 )
( 概念程度较低水平纳入原有较高水平的概念 ) 总分
2.上位学习 ( 总括学习 )
( 概念程度较低的观念学习再去学习较高水平的概念 ) 分总
3.并列结合学习
( 新知识与旧知识非类属关系又飞非总括关系而产生的学习 )
( 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 )
( 四) 我国的学习分类
1.知识的学习 ( 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 )
2.技能的学习 ( 动作技能、心智技能 )
3.行为规范的学习 ( 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 )

一、桑代克的尝试 — 错误说
1.实验
小猫迷箱实验 🧪( s )R-s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通过不断的尝试的过程 ( 效果率 )
2.学习规律
1.效果率 ( 后)
( 最重要 )
2.练习率 ( 中)
3.准备率 ( 前)
3.评价
教育心理学之父
应用动物研究学习第一人
第一个教育心理学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1.实验
狗( 信号学习 )
Y 声音 — 分泌唾液
食物 ( 无条件刺激 ) — 分泌唾液 ( 无条件反应 ) — 无条件反射
Y ➕ 食物 ( 条件刺激 ) — 分泌唾液 ( 无条件反应 )
Y ( 条件刺激 ) — 分泌唾液 ( 条件反应 ) — 条件反射
2.基本规律
1.获得和消退
( 铃声反复与食物相匹配 , 从而使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 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
( 没有反复 , 条件反应变得弱甚至消失 , 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 相类似的刺激也能发生反应 , 称为泛化 ) 分不清
( 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 )
(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对相类似刺激与条件刺激发生不同的反应 ) 分得清
( a 和b 、分清正品)
3.评价
能有效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 , 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
无法接受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1.实验
小白鼠迷箱实验 🧪RSR( 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 而强化是增高反应概率的手段 )
2.基本规律
强化 ( 最重要最基础 )
正强化 ( 给好 )
给予愉快刺激使行为增加
负强化 ( 去坏 )
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使行为增加
惩罚
正惩罚 ( 呈现性惩罚 ) 给坏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行为减少
负惩罚 ( 移去性惩罚 ) 去好
撤销一个愉快的刺激使行为减少
消退 ( 无强化的过程 )
有机体以前曾被强化 , 如果之后不再有强化伴随 , 那么类似反应将会降低。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 ( 在厌恶刺激出现 , 做出反应 )
回避条件作用 ( 当厌恶刺激即将出现 , 做出反应 )
3.教学应用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20世纪 60年代初 , 教科书以程序化编写
70年代初 , 程序教学整合进电脑辅助教学
( 若干内在逻辑联系并逐步加深的小知识点 , 让每个知识点学习的是强化与反馈 , 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
掌握学习
布卢姆(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的连续渐进原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
观念是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 , 几乎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掌握的内容 ( 要求 80%~ 90%的评价项目 )
反馈 — 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四步
第一 , 每堂课结束时留 10分钟左右时间,课前编制好的几个突出的目标的小题目进行检查,方法灵活可用个别提问,集体回答,口答,笔答等方式。
第二,在每个单元结束时进行一次形成性测试,测试突出目标重难点,涉及本单元的所有知识。
第三,根据形成性测试的结果,进行个别补救教学。
第四,进行第二次形成性测试,对象 : 第一次测试未掌握而接受辅导、矫正的学生;内容:在第一次测试中做错的题目,目的是反馈信息,了解多少人经过矫正达到了掌握,能否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
负强化思想与惩罚教育
惩罚与负强化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如果学生犯错受到惩罚,事后不但没犯错,而且学会在同样情境下以适当的行为替代不当行为,则这种惩罚在性质上就有负强化的意义
惩罚只有在符合负强化意义时,才会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
惩罚只限于知错就改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