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要义
你懂哲学吗?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本思维导图根据我国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在北大哲学系给本科生讲的“哲学导论”课讲稿整理而成,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19-02-14 02:08:02《哲学要义》 思维导图笔记
第一讲 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的权利
一、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的可能
哲学的危机在于哲学常常做着非哲学的事情(it seems,it is not)哲学不提倡抽象的思维,而是提倡具体的思维,哲学在细节中
二、哲学的三大权利
①哲学给你理解的权利,给你认知的权利。 ②哲学给予你自由的权利(创造的权利),即自由权。 ③认知权和自由权结合,就是哲学的最高目标——真理的权利
三、“自由”与“真理”:存在论和知识论的统一
存在论(ontology) 知识论:在认知对象、认知存在者之前,首要要考虑认知的条件和认知的权利。认知是有界限的。真理论追求知识论和存在论的统一,坚持追求真理的权利。
第十三讲 通向宗教的价值论
一、哲学和神学的一般关系
哲学近代以来,从道德沦、意志论、价值论、至善论这些途径进入宗教,让基督教的问题更加清楚。
二、知识论和神学
关于神的存在性,安瑟伦的基本思想是,证明只能用概念推论出来。证明首先要设定公理。甚是一个什么概念?神是全知全能全善;神是一个大全,无所不包,不是一个个别的属性。设定这个以后,就能推断出来:既然是大全,就一定是存在。跟一般感性的经验的存在不一样,这个大全恰恰是无所不在。他不可能不存在,如果说它不存在,那它就不是“大全”;既然定义为“大全”,又不是“大全”,就自相矛盾了,而自相矛盾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因此,神必定,必然存在。
康德不赞成这个思路。康德的思路是,不能用概念证明存在。概念是概念,存在是存在。存在必定在时空之中,是一种感性的方式,可以直观;而神这个概念不是一个经验的概念,不在时空之中,任何事物的概念,哪怕是经验的概念,都不能推出这个事物的存在。
三、价值论与神学
我们强调的本原性的价值是意志的创造、意志的自由。尼采说,创造并不保证你成功,意志的自由、道德的责任并不保证你幸福。道德与幸福在康德那里是完全分裂的。并不是所有有德行的人都有幸福,往往是德行很高的人并不幸福,而无德、缺德之人有时反倒很幸福。什么时候是必然的呢?神城一定如此,天国一定如此。后来法国人列维纳斯说,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思想里面,他的道德律可以不要神,只有讲到道德和幸福的必然关系时,神才出来。
四、存在论和神学
就康德的思想来说,幸福和道德这两个在现实世界——现象界截然分开的东西,在现象界是经验的、偶然的,在天国则是绝对的、必然的,在神的王国里面,现实的东西与理念的东西结合了。
五、在“未来”的立场上
人只能在存在论的意义上讲神学(theology),只能在未来的立场上回忆、思念、思考本体的问题,而不可能把本体当成一个经验的事实。这就是哲学的知识。哲学的知识不能代替经验的知识。哲学的知识不是基督教意义上的神学,而只是神圣的、纯洁的一门学问。它不可能把过去、现在、未来都经验了,所以我们只能在存在论上理解这个世界的完整性。
第三讲 如何理解“哲学”
一、哲学何以是一门科学
哲学属于人文科学。科学是知识的体系,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组成的。同样,哲学也是一门知识的体系。
二、哲学讲是非,更讲深浅
哲学讲是非对错,但更主要的是讲深浅。不是看你表面上说什么,而是看你说的分量,看你说的有没有深度
三、何谓“真正的思想”
康德说范畴没有直观就是空洞的,而直观没有思想和范畴就是盲目的,只有直观和范畴综合起来才是理论的知识。
四、何谓“哲学的现实性”
在哲学里面,把有限和无限、自由和必然、全体和部分全都综合到了一个概念体系和范畴体系之中。范畴本身的意思就是和现实想联系的。哲学的概念、范畴不是抽象的。哲学的理论不是抽象概念的集合,而是具体概念的体系。
第四讲 形而上学和哲学
一、形而上学:词源和翻译
metaphysics——整理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人,将讲哲学的内容放到了物理学之后,“meta”原意是“后”,“在后面”
其中文翻译“形而上学”取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形的就是physics,指广义的物理学。“物理”在古希腊那里指自然、自然现象,也有生长的意思。大千世界成长变化这样一个过程就叫物之理、物理。而“道”是形而上的,形而上就是无形。
二、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形而上学在近几十年名声不是很好,被认为是一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抽象的、片面的观念。而辩证法则与之对立,看事物不僵化。但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哲学学科的推进:它的那些问题吸取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问题,把它系统化了。
三、“形而上学”的超越性:哲学学科存在的根据
当初metaphysics提出,并不与辩证法对应,而是与physics对应,即形而上学是与形而下学相对应的。形而下学是指物理学、自然学这些经验科学。形而上学强调超越性。“超越”是指它不依赖“经验”,但可适用于“经验”。metaphysics比physics更根本、更基础、更原始,它是超出经验范围之外的。
四、形而上学问题“真”“假”之辩
本体(noumena)是思想体、思想的对象,而不是现实的对象,因此是很片面的。有相当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来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是假问题。这些人也并不是说形而上学的问题不值得思考和研究,他们说的无意义指在逻辑上不能证明,也没有经验可以证实、证伪。
偶然性(也就是现实性)进入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才不是抽象的、片面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这时候,形而上学才有辩证的精神,才有自身的否定。偶然性进去了,就全面了。辩证法讲全面,不是说有边和无边相对,实际上是说有边的东西里就有无边,任何具体的东西都限制不住自己。
五、形而上学问题的理解路径:“原始反终”
形而上学的问题永远回到它原始的零点,原始反终。它好像并没有通常意义上说的进步。形而上总体的问题就是零点问题、原始问题、本原问题、本真问题。
六、形而上学的三大分支
存在论、知识论、价值论
第五讲 何谓“存在”——传统存在论(上)
一、存在论的基础:“只有存在可知”
平常的人认为感觉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际上只有理解了的、把握了的才是真实的,才是实实在在的。你只能知道存在的东西,不能知道不存在的东西,而感觉的东西往往可以“不存在”;只有理解了、证明了的东西才不可以不存在。“只有存在可知”这个思想绝对不能被忽视,它奠定了一切科学的基础。
二、作为“实体”的存在
真正的存在论不能变成抽象概念。substance在亚里士多德原始的意义上是可感的、sensible、esthetic。它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翻译成“实体”。它不是思想里的东西,不是康德意义上的“思想体”。substance就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和别的东西分开来。只有有了substance,才能谈到具体属性。
三、作为“主体”的存在
黑格尔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绝对(absolute)不仅仅是要当做实体来理解,而且要当做主体来理解。”因为主体是能动的,substance乃是能动的。所以,他说绝对就是实体,实体就是主体,主体有能动性,就要自己开显自己的内容。
只说being as being并不够,因为始基尽善而不尽美,是未完成的。应该怎么完成呢?黑格尔把否定的因素加入其中。这个substance、存在、主体开显自己,一步步向前,然后否定之否定,又回到自己、回到自身。这个时候的存在和being就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这个时候的substance就是真正的、真理的、坚实的、实实在在的存在。
第六讲 如何“存在”——传统存在论(下)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
柏拉图讲理念论。理念论意味着,就存在来说,成问题的不是普遍性的东西,而恰恰是个别的东西。普遍的东西更本质、更重要,或更加原始于个别的东西,而个别的东西是这个普遍、一般东西的模仿、摹本或“流行”。所以,真正的存在是那些个ideas,而不是那些个个别的东西。这样一来,理念在事物之先,在别个的具体的事物之先。这样一个思路暗示一般的东西比个别的东西更实在,比个别的东西更有被判断为存在的资格
亚里士多德提出“存在作为存在”,就是说那个ideas不存在,存在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那个存在,而不是那个非存在。
二、中世纪的唯实论和唯名论
这种不同思路的发展,在哲学史上出现了另一对立的学说,那就是中世纪的唯实论(realism)和唯名论(nominalism)之争,他们对存在问题想出了另外的不同的理路。唯实论认为普遍的东西、普遍性同样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唯名论则认为哪个普遍的东西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名字、名称,并不是实际的东西。
三、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从巴门尼德到笛卡尔
ideas属于“思”。“思想”怎么会存在?这就又回到了巴门尼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后来被认为是奠定了近代哲学的基础,开创了一条具有深远影响的道路。所有的存在都可以变成非存在,都可以被质疑,但只有一件事是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思考、我想、我问问题和我怀疑本身不受怀疑,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康德认为笛卡尔的证明不能成立,不能用“思”证明“存在”,“存在”必定要有“直观”,而“思维”只有“概念”。现象的领域和思想的领域不是一个领域,法律和权利都不一样,你何以用这个领域里的东西来证明另一个领域里的东西呢? 康德的形式主义倾向被黑格尔抓住了。在康德的哲学中,知性是有现实内容的,而理性则仅仅是理想的。理念在现实中找不到它的原型,原型在思想里。二元论的关键在于它把思想和存在分裂了,把可以认识的与可以思想的割裂开来,思维与存在不同一了。黑格尔抓个康德这个问题,又回到笛卡尔的命题:唯有思证明在,唯有概念是确确实实存在的。黑格尔的概念是丰富的,与柏拉图又不一样。这个概念是无限的、矛盾的、思辨的概念。
第二讲 哲学的道路与学习哲学的最佳途径
一、条条道路通哲学
哪条路都能走到哲学上去,但要找到自己的最佳路径,只有自己去走。做哲学最重要的是去“做”,去实践。
二、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
做哲学有两条路: 上升的路是从经验到哲学,从一般的经验上升到哲学的思想、哲学的理论或哲学的学问。另一条是下降的路,从哲学到经验,从哲学深入实际。 建议学哲学的人走下降的路
三、哲学的基本功:“听”、“说”、“读”、“写”
哲学专业把哲学作为自己学问的出发点和基地。阅读哲学著作是必经的途径也是最佳的途径。
推荐书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第八讲 现代存在论
一、“非存在”进入存在论
只有让非存在的问题进入哲学的视野,存在与非存在两者的关系才能清楚明白。哲学就是让存在变得明白,而这个存在需要通过非存在来明白。
二、时间、非存在与存在
“非存在”同样“存在”
存在和非存在都是存在的一个过程
时间按照哲学的观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流,绵延不断
三、”人“带来”无“(非存在)
萨特说思想并不存在,人的内在意识(consciousness)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reality。那是不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把无带到世界上来了呢?人是有思想的,因此人带来思想。思想是有意义的,有思想就可以看世界,有理念就可以组成概念。人把无带到世界上来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仅仅有这个意思还不够,我们说人作为Dasein是有限的。这个Dasein最根本地,更清楚地揭示出非存在来,是因为Dasein是会“死”的
四、人之死亡的存在论意义
时间本来是一个不可分断的流,只有死的问题能划分时间的界限。时间原本是混沌,死的问题带来了“度”。这个度以存在和非存在、有和无为分界点。“到时”、“到点”就是时间在存在论上的界限,而不是工具性的划分(年月日时分秒),而是存在论上的刻度。
第九讲 “语言是存在的家”
一、艺术保存了“存在”
存在在非存在里面,在艺术里面,在诗里面,在哲学著作里面。这些都不是现实的东西,从现实的角度看它们都不在场、不存在,而恰恰是这个非存在保留了存在。艺术保留了历史和生活,历史和生活住在、保存在艺术和思想里面。
二、“语言是存在的家”
三、语言带来存在的消息
人和说都不能充分体现语言的本质和存在,而倒过来,语言让说成为一种行为,让人成为说话者。不是“人要说话”而是“话让人说”,变成“有话要说”,这个“话”就不是个人主观的意愿,是独立的东西,是本质,比说话的人更重要;而“我”和“说”似乎都变成了工具,都是传达者。
四、语言是有“使命”的
第十讲 知识论
一、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存在论提出“什么是存在”这个问题。存在物变成了对象,就需要你让它在那儿,然后再来研究了解它,对它进行观察、研究、分析、综合。这样,知识的关系就出来了。
二、第一种观念:所有的知识实际上都是一种权力
实际交往是为了生存,根据生存的需要,我们需要有实际的知识,有应付实际困难的能力,所以要增加我们的能力,也就是稳固我们的权力。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权力。通过知识我们征服控制自然,征服他者。,这个系统衍生到后来,就是人类互相之间的控制、互相之间的统治,互相之间的权力分配。
三、第二种观念:知识是自由的知识
作为实用知识“对象”的存在物,实际很难成为真正的对象,因为它总是要使用存在物,或消耗存在物。哲学首先是要摆脱实际的、实用的关系。哲学里的知识论从古希腊开始建构的就是摆脱了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知识体系。只有这样一种体系才能把诸存在物当成对象来研究,掌握它本身的规律,而不仅仅是掌握它和我们人实际的关系。
四、自由的知识是理性的知识
五、理性需要启蒙
五、理性需要启蒙
第十一讲 经验科学知识论与存在论
一、知识论的存在论前提
知识论和价值论实际上都是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来理解的。恰恰是在存在成了问题的基础上,大千世界才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所以,这个对象虽然是客观的,但同样也是历史的,存在运行到哪一步,知识的视野就扩充到哪一步。
二、经验科学知识论的根据
康德的一个主要思想是,不可能从一万条经验、几亿个例子中总结出因果律,因果律不是依靠经验产生的,而是理性所建立的。
康德的这个时空是一个形式。它的实质内容是外来的,但这些实质内容进入时空形式后,就形成知识、概念的内容。时空讲先后次序,因果律就在这个时空的秩序上建立起来。有了时空的秩序,因果律就进一步往前推进。有直观、有内容的因果律出来了,知识就可以推论了。可以推论的知识,就是科学的知识。于是科学的经验知识就有了知识论本身的依据,也就是理性的根据。
三、康德的科学知识论及其局限
康德的知识论的问题在于,他的知识的对象是主体建立起来的,他的时间是形式性的时间,不是实质的时间。因此,建立在这个时间上的因果也是形式的,尽管它强调要有内容、直观。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第一个就是理论理性的批判,任务在于厘定理论理性的权力范围。
四、经验科学知识的存在论基础
把存在论作为最基本的知识,知识之所以可能才能得到最清楚的回答。只有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来理解知识论,知识论才有一个坚实的、现实的基础。
第十二讲 价值论
一、为什么要讲价值论?
我们的立足点是如何在存在论的基础上、在形而上的系统里讲价值论。为什么要讲价值的问题呢?不仅是因为价值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很多的著作和思想,而且也因为价值论非常严重的涉及存在论的合理性。它们在理解上有严重的分歧,我们要讲完整的存在论必须要讲价值问题。
二、“价值论超越存在论”
价值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哲学家看来是超越存在论的、超出存在的东西。价值不是一般经验层面的价值,不是实用的、实际的和现象的价值。
三、康德的价值论:自由
价值论在康德哪里要找到一个绝对的价值,它区别于经验好坏,是一个绝对的东西、一个绝对的好。什么事绝对的好呢?绝对的好在行为的动机里面,不是行为的结果。结果都是相对的,只有动机才能说是绝对的善或绝对的恶,所有你做的事情的结果都是相对的,只有动机里面有绝对的善。可是这个动机还没有行动,不可能从结果去推论动机,动机不可知,这是康德的一条原理。 动机不是只是,动机是不可知的,为什么不可知呢?按康德的意思,因为它不在时空当中,在脑子里,而在脑子里解剖不出意义来;所以它不是知识、存在范围里的事,也就是不存在。因此康德的动机论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经验上的理解。自己的动机你自己也不知道,不可理论化,不在时空之中,不是知识的对象,不可知。
在康德那里,价值论不属于存在论和知识论,而是属于实践论,在实践理性的范围内。实践理性是自由的范围,而自由是无条件的,与感性的世界没有关系,因而不属于知识范围,属于意志范围。也就是说,价值论属于意志范围,意志自由是价值的基础。这样,从康德开始以下三个领域有了非常明显的界限:真的领域(知识论、理智)、善的领域(价值论、意志)、美的领域(情感)。
康德价值论的基础是意志的欲求,而欲求是自由的。自由的欲望、自由的欲求才是价值论的基础,所以价值论的基础是自由欲求论。哲学的自由欲求怎么理解?康德提出要摆脱一切感性的支配。康德说理性自身就有力量,不用感性驱使。直接从理性出发决定我的行为、我的动机。康德的道德律是绝对命令,没有感性的东西,“存天理、灭人欲”。这样一来,这个命令、天理被后来的一些哲学家认为恰恰是软弱无力的,只有形式,没有现实的力量。
四、尼采的价值论:创造
尼采说意志自由就意味着创造。它是有力的、实质性的,不是形式的。它不是欠缺,不仅不是欠缺,也不是需要。它甚至不是充实,而是满、溢。古代哲学叫“流射”。
五、价值论是存在论的一个部分
第七讲 传统存在论向现代存在论过渡
一、“存在在时空之中”
康德认为,(经验)存在(者)必须有时间和空间,必须在时空之中,不能和时空分割,而那个概念、理性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容易滑到超时空中去。“本体”、“理念”固不在时空之中,而且只有超越时空,语言作为抽象符号才能被理解。
二、形式化的时间及其批判
康德只强调形式、理论的必然性和推论,所以他必须把时间变得序列化、形式化。康德的哲学被认为缺少实质性的东西,这就是后人对康德的一个自主要的批评——他的所有学问都是形式化的,缺少实质的东西。
三、实质性的时间——自由与存在
伯格森针对形式化了的时间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时间,那就是自由和绵延。为因果必然服务的只能是形式化的时间,而时间绵延观念与自由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实质的时间、有内容的时间
通过时间的实质化,“存在”也实质化。存在不是形式化的东西,自由也不是形式化的东西。
伯格森考虑芝诺悖论时说,时间不能归结为点,时间是一个流,必须把时间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