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的气候
对中国的气候进行一定的归纳,其中包括了中国气候的种类及分不等,适用于高中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中国的气候
中国气温分布及成因
气温的分布
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一月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南北温差大,越往北走气温越低(冬季等温线密集)
最冷在漠河,最热在南海诸岛
原因
受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较大,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北不但太阳高度角小,辐射弱,而且白昼时间短,南北方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差值大
北方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七月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最热在吐鲁番盆地,最冷在青藏高原
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昼长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温度带
温度带划分依据——积温多少: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托克逊,原因是深居内陆,水汽少,降水少
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火烧寮,原因是东南季风迎风坡多雨,
我国降水季节变化
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越往北雨季越短,降水集中程度越高
夏季风的进退规律决定了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空间)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
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影响: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季节变化)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年际变化)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南北差异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
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
锋面雨
冷锋降雨:锋后及附近降水,影响我国的锋面主要是冷锋
暧锋降雨:降水多在锋前,多连续性降水
准静止锋降水:多阴雨连绵天气
地形雨: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雨影效应、焚风效应)
台风雨:强度大、狂风暴雨、历时短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概念: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我国的干湿地区
一个地区当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时空气湿润,反之,水分收入小于支出时空气干燥。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类地区。即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mm降水量>蒸发量-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森林-水田耕作业为主
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森林草原-旱作农业为主
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降水量<蒸发量-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多荒漠-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中国的气候特征
冬季风
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风向: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
性质:寒冷干燥
影响范围: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以外都受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加剧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活动异常时,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
夏季风
源地:太平洋、印度洋
风向: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
性质:温暖湿润
影响范围: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
对气候的影响:影响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活动异常时易发生水旱灾害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
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气候复杂多样:东部为季风气候;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高山高原气候
中国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特殊天气现象:寒潮,台风,水旱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