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像学——头颈部
影像学头颈部整理总结复习题,掌握炎性假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中耳乳突炎分型及其影像学表现,鼻咽癌、喉癌和甲状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编辑于2020-03-28 22:45:59影像学——头颈部
I. 眼和眼眶
检查方法
X线平片
眼眶平片:眶壁骨质和眶内异物
造影检查:眶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CT检查
MRI检查
正常
X线表现:注意眼眶前后位和侧位
CT表现:眶腔呈锥形,眶壁为条状高密度影,内、下壁薄,外壁最厚,上壁厚薄不均; 眼球壁呈环形等密度影,称眼环,其内可见低密度的玻璃体及高密度的晶状体; 眼球外上方等密度影为泪腺;眼球后方可见低密度的脂肪间隙,周边可见条状眼外肌,中间为视神经; 在眶尖可见通向颅内的眶上裂及视神经
MRI表现:
眼眶炎性病变
眼眶蜂窝组织炎和眼眶脓肿
发生于眶内软组织或骨膜下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以向颅内或面部蔓延
CT:眼睑肿胀,眼肌增粗,泪腺增大
MRI:T1低,T2高信号
增强后均不强化,环状强化
特发性眼眶炎症
又称炎性假瘤,病因不清,任何年龄、单侧或双侧、有眼痛充血、突眼表现,反复发作
影像分型:隔前型,肌炎型,泪腺炎型,巩膜周围炎型,神经束膜炎及弥漫型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位眶内软组织密度影,眼外肌增粗,泪腺增大 增强扫描病变轻中度强化而视神经不强化,不同类型表现不一
肌炎型:眼外肌增粗,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以上直肌和内直肌最容易受累
隔前型:眼睑肿胀增厚
巩膜周围炎型:眼环增厚
视神经束膜炎型:视神经增粗,边缘模糊
肿块型:眶内软组织肿块多以广基连于一侧眶壁,随诊观察病变变化明显
泪腺炎型:泪腺增大,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
弥漫型:患侧眶内弥漫软组织造影,可累计眶前软组织、肌锥内外间隙、眼外肌、泪腺以及视神经
MRI:急性期:T1低,T2高 纤维化期:T1等,T2低
Graves眼病
又称突眼性甲状腺肿,是突眼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双侧无痛性突眼,睑裂增大,眼肌增厚
影像学表现
CT:眼外肌肌腹增粗,肌腱不粗,多为双侧,以上、下及内直肌最为常见
MRI:急性期T1低,T2高信号 纤维化期均为低或等信号
眼部肿瘤
原发肿瘤约占86.5%,以脉管性肿瘤多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泪腺上皮肿瘤,肌源性肿瘤,纤维瘤,骨软骨瘤和脂肪瘤
按发病部位:眼球肿瘤、泪腺肿瘤、视神经肿瘤、眶内肿瘤、眶壁肿瘤、继发性肿瘤
眼球肿瘤
主要发生于视网膜和葡萄膜,儿童最为常见的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成人常见的为脉络膜黑色素瘤
1. 视网膜母细胞瘤
CT:眼球内实性肿块,累及全眼球,特点为有钙化灶,团块状,片状或斑片状
MRI:T1稍高于玻璃体,T2较玻璃体稍低,MRI对钙化不敏感
增强检察可有强化
鉴别诊断:三岁以内,眼球内钙化,首先考虑
2. 脉络膜黑色素瘤
成人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发病高峰期在55岁,常为单侧发病; 好发于眼底后极部,瘤内含有较多黑色素瘤
CT:球内高密度肿块,自球壁突向玻璃体,呈圆形或蘑菇状,明显强化
MRI;顺磁性黑色素,T1高,T2低,内部信号不均匀,明显强化
视神经胶质瘤
多见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特点:视野盲点,视力减退,眼球突出,视乳头水肿或萎缩
CT:视神经条形增粗,边界光整,密度均匀 视神经管扩大 轻度均匀强化
MRI:T1呈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 明显强化的肿块向颅内延伸
眶内常见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成人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进展慢,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多为单侧
实质为畸形的静脉团
临床表现为缓慢性渐进性眼球突出,伴有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
CT
大部分位于肌锥内,圆形、椭圆形或梨形,等密度肿块,边界光整,密度均匀,内可见钙化
眶尖空虚征:肿瘤不累计眶尖脂肪。
增强扫描早期肿块内片状明显强化,范围逐渐扩大,最后全部显著均匀强化,呈渐进性强化
MRI
平扫:与眼外肌比较T1低或等,T2明显增高,与玻璃体等信号
动态增强:渐进性强化,优于CT
眼眶外伤与异物
异物
CT:可准确显示金属异物和高密度非金属异物但对小密度非金属异物难以显示
MRI:禁用
骨折
CT是诊断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的主要检查技术
骨折分型
爆裂骨折
多发生于眶内、下壁
直接骨折
复合型骨折
II. 鼻和鼻窦
鼻窦炎的影像学表现
检查技术及正常异常影像学表现
鼻窦良恶性肿瘤
检查技术
CT为主,MRI是临床常规检查技术
正常影像学表现
鼻和鼻腔
鼻腔外侧壁显示上、中、下鼻甲与上、中、下鼻道,中鼻道区有窦口鼻道复合体(包括筛漏斗,半月裂,钩突,筛泡),鼻囟门可有上颌窦副口
鼻窦
上颌窦:有前、后、上、下、内壁围成
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每侧都有多个气房,分前后组,分别开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
额窦:可以不发育或单侧发育,开口于中鼻窦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
基本病变表现
黏膜增厚:沿窦壁内缘走形的条状软组织,厚度多不均匀,多见于各种鼻窦炎症
窦腔异常:包括窦腔大小,密度异常,见于外伤和炎症
肿块
钙化:主要见于真菌性鼻窦炎
骨质改变:见于各种恶性肿瘤
疾病诊断
鼻窦炎
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失嗅
CT
黏膜增厚和窦腔密度增高,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窦壁骨质增生肥厚和窦腔溶剂减小
窦腔软组织内若出现不规则钙化,则提示有真菌感染
窦腔扩大,窦壁膨胀性改变,窦腔内低密度影,则增强后周边强化,提示粘液囊肿
MRI:T1高,增强T1仅粘膜呈环形或花边状强化
鼻窦良性肿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
CT
中鼻道鼻腔外侧比软组织密度肿块,长途如上颌窦
肿块不规则分叶状
邻近骨壁可有吸收、破坏
MRI:T1等信号,T2高信号;增强呈轻度强化,全区的脑回样强化
恶性肿瘤
CT
表现为鼻窦内软组织肿块,肿块较大是可有低密度区
可见明显虫蚀状骨质破坏
增强呈中等或明显强化
MRI:可清楚显示肿瘤侵犯周围结构的范围
鼻窦外伤
骨折
鼻骨骨折
鼻窦骨折
III. 咽部
检查技术
CT检查为咽部病变的常规影像检查技术
MRI的软组织分辨力高,是临床常规检查技术
正常影响表现
鼻咽部
鼻咽部位于鼻腔后方,下止于软腭背面及后缘
前壁为鼻后孔及鼻中隔后缘
顶壁有蝶枕骨构成,与陆地关系密切
后壁为枕骨基底部及第一、二颈椎椎体
外壁为咽鼓管咽口、圆枕、咽隐窝
口咽部
上起软腭,下至会厌游离缘
前方软腭下方为舌面,向后下续为舌根和会厌组织
喉咽部
上起会厌游离缘,下至环状软骨下缘
由下咽侧壁,两侧梨状窝及环后间隙组成
基本病变表现
咽腔狭窄或闭塞:见于肿瘤,外伤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咽壁增厚或不对称:多见于炎症或肿瘤
密度异常,信号或肿块
咽旁间隙异常:咽旁间隙移位或消失,多为炎症或肿瘤
疾病诊断
鼻咽癌
CT表现
早起咽隐窝变迁、消失,鼻咽腔不对称;鼻咽侧壁增厚:咽鼓管圆枕增厚、表面不光整
中晚期鼻咽腔软组织肿块:以咽隐窝为中心;鼻咽腔不对称狭窄或闭塞,边界不清
颅底骨质破坏、颅内侵犯
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
淋巴结转移:类圆形等密度,中央坏死呈低密度,首站转移是咽后淋巴结外组
继发炎症:乳突窦积液
MRI:T1中低信号,T2中高信号,患侧乳突积液,明显强化
诊断与鉴别
鼻咽部炎症:双侧、弥漫,T2高信号
腺样体肥大:青少年与儿童多见
鼻咽纤维血管瘤:压迫性骨质吸收,血管丰富
脊索瘤:中线区、可有钙化
IV. 喉部
检查方法
X线,CT,MRI
喉癌
临床与病理
常见,约占全身恶心肿瘤的2%,多见于50-70岁男性,男女比例为8:1; 有喉部异物感,声音嘶哑、喉部不适、疼痛等
组织学:鳞癌占90%以上,腺癌、未分化癌、肉瘤少见,发生于喉粘膜上,多见于声门区,上去次之,生门下去少见
影像学表现
CT和X线
声门上型癌:会厌和杓会厌皱襞增厚、肿胀、僵硬、结节或肿块阴影,喉室变窄、消失,假声带增厚
两侧杓会厌皱襞及周围软组织增厚,有结节突起、腔变窄
右侧杓会厌皱襞增厚,表面不规则,会厌前间隙消失
声门型癌: 最常见,肿瘤小时表现为声带的增厚、小结节,前联合和侧壁增厚; 向前破坏环甲状软骨,向后破坏杓状软骨; 大者侵及咽旁间隙
两侧声带增厚、咽旁间隙狭窄或消失
声门下型癌
声门下区侧壁(正常小于1mm)或气管壁增厚,不对称,软组织肿块及管腔狭窄
MRI
T2等或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有利于区别血管和淋巴结
V. 耳部
检查方法
X线检查:颞骨岩部侧位、轴位、前后位,少用
CT检查:常规检查
MRI检查:显示面、听神经,水成像技术
中耳乳突炎
临床与病理
最常见的耳部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疼痛、外耳道分泌物及传导性听力下降
分型:慢性中耳乳突炎、鼓室硬化型、胆固醇肉芽肿、颞骨胆脂瘤
影像学表现
慢性中耳乳突炎
CT表现为乳突气房内软组织密度影,听小骨及乳突窦周围骨质吸收或增生、硬化;
MRI:T1低或等信号,T2高信号
鼓室硬化症
CT表现为鼓室内条状及点状密度阴影,可有钙化
胆固醇肉芽肿
常为慢性中耳炎所致,病理为纤维性肉芽肿,可见胆固醇结晶
CT:鼓室内软组织肿块,可突入外耳道,可有轻度骨质侵蚀和听小骨破坏
MRI:T1等信号,T2高信号,增强后边缘强化
颞骨胆脂瘤
外耳道胆脂瘤
CT表现为患侧局部扩大,外耳道内充以软组织影病侵蚀骨壁,可累及鼓室
上鼓室、乳突窦胆脂瘤
多为继发性胆脂瘤,临床可见鼓膜穿孔及银白色胆脂瘤皮
CT显示鼓膜上隐窝扩大,上鼓室内软组织影,乳突窦内充以软组织,并见骨质破坏
MRI显示T1、T2均为好信号或T1稍高,T2中等信号,无强化
右侧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和乳突窦胆脂肪瘤——密度增高、窦腔扩大、乳突硬化型
岩尖部胆脂瘤
多为原发性胆脂瘤
CT显示岩尖部骨质破坏,边缘硬化
VI. 口腔颌面部
造釉细胞瘤,检查艺术,异常影像学
颌骨肿瘤
造釉细胞瘤
临床与病理:颌面部常见肿瘤
影像学表现
X线:分四型,多房型、蜂窝型、单房型、恶变型,表现为单囊状、沙粒状或多囊状低密度影,内见厚度不一的骨性分隔,下颌角及升支处多,内常见牙齿,下颌骨局部膨大
CT:颌骨膨大,呈单房或多房状等低混合密度区,内含成熟或不成熟牙,截断状,实性部分可强化
MRI:囊液T1低,T2高,间隔低信号
腮腺肿瘤
X线
良性:主导管及分支受压拉长变窄弯曲,呈手握球征,腺体受压移位及充盈缺损
恶性:导管及分支紊乱、破坏中断、充盈缺损
CT
良性:腮腺内肿块,边缘光整,分界清,均匀强化
恶性:腮腺内肿块,边界不清,轮廓不规则,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常伴淋巴结肿大
MRI:良恶性均为腮腺内肿块,T1低或等信号,T2高信号
VII. 颈部
甲状腺肿瘤
良性(60%),恶性(40%)
恶性病理以乳头瘤多见,其次为滤泡癌
影像学表现
甲状腺内圆形鼓励性结节,边缘光滑,界限清楚
CT平扫低密度,增强多有强化,囊变这呈环状均匀强化,壁厚薄均匀,有细小、散在钙化提示恶性
MRI检查T1为低或等信号,T2为高信号,包膜T1及T2均为低信号。腺瘤内出血则T1和T2均为高信号
甲状腺瘤
甲状腺瘤合并出血
甲状腺癌
鉴别诊断
就甲状腺肿块本身而言,没有可靠的征象能区别良性与恶性
如果所属淋巴结大,喉返神经麻痹、甲状软骨或其他喉软骨破坏等则有利于诊断恶性
钙化不是鉴别良、恶性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