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徐涛+肖精讲精练+1000题,如果有什么错误或者疑问,欢迎提出来,更多内容可继续补充,大家一起进步。
编辑于2023-08-22 22:07:45 河北省考研政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6个是
马克思主义的构成
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
②关系:马哲—基础和方法。政经—主题内容。科设—目的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人民。
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
科学。——马克思主义独有的。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自发走向自觉)
现实需求
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列宁主义。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原因: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鲜明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
正确反映
革命性。
人民性。
本质属性
实践性。(独有的)
发展性。
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当代价值。
认识工具。行动指南。科学真理。
辩证唯物论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
第一性不等于第一等重要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如五行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半截子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如人类历史是物质——唯物史观。)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本我的意识。代表人物:王阳明、慧能
客观唯心主义: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如,程朱理学、道说、上帝、佛祖、宗教创世说
同一性
可知论:有同一性。(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如,黑格尔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即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如,二元论(物质意识均是本原。)---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重要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的相关问题
物质范畴
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指出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与特殊,抽象和具体)
整体和部分✕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的共同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者的物质。
不可分割的口诀:你是我的你,我是你的我,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两种错误观点:脱离物质谈运动将会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将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静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运动更普遍,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两种错误观点: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时空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不可分割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案例题)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绝对性,绝对存在
相对性,物质运动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当速度突破极限时,时空会发生变化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多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
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重要作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是对物质近似正确的反映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之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实践具有能动性√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和意识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变)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变)为物质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虽具有主观性,但是意识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赖于物质意识,不可以脱离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多选题,分析题)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及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要求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 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魔法,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也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和超越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和超越人类智能的原因
人工智能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社会性是人的意志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如潜意识,是无法被化约的
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单选)
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批判二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批判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批判旧唯物主义
体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
世界上除了运动者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前提,也是两者统一的基础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题
主题
主题
关于意识的错误论断
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意识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应,光有人脑没有外部世界,意识不可能产生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人脑的分泌物说到底还是物质
意识是某种特殊的物质✕
意识不是物质,物质不是意识,两者不能混淆
意识就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模仿✕
模仿只说明了意识是来源于外部世界,但是没有把能动表达出来
存在方式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运动者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时空
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
马克思在世界上的两大贡献
创立了唯物史观。
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马恩列”经典著作总结。
《德意志意识形态》
首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既可以说是唯物史观的创立,也可以说是马哲的创立。
马恩合著。
《资本论》
系统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标志着马政经的诞生。
工人阶级的圣经。
《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上第1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世界上第1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马恩合著。
《反杜林论》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首次将马克思主义以三个组成部分的形式进行全面阐述。
恩格斯
《德法年鉴》
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个转变。
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这为马恩创立自己的理论奠定了思想前提。
马恩合著。
《神圣家族》
批判黑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1次合著的作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简述异化劳动理论。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首次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主义的第1次公开阐述。
《法兰西内战》
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巴黎公社是历史上第1个工人阶级的政权。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精辟阐述了唯物史观,提出两个绝不会。
《哥达纲领批判》
提出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恩的国家学说。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第1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第1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明确阐述。
恩格斯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列宁。
《论欧洲联邦口号》
首次明确提出一国胜利论。
列宁。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进一步发挥了一国胜利论。
《国家与革命》
列宁的国家学说。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批判马赫主义的同时,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
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
《哲学笔记》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是最能反映列宁创作活动和思维能力的著作。
考研政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6个是
马克思主义的构成
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
②关系:马哲—基础和方法。政经—主题内容。科设—目的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人民。
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
科学。——马克思主义独有的。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阶级基础(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自发走向自觉)
现实需求
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列宁主义。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原因: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鲜明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
正确反映
革命性。
人民性。
本质属性
实践性。(独有的)
发展性。
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当代价值。
认识工具。行动指南。科学真理。
辩证唯物论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
第一性不等于第一等重要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如五行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半截子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如人类历史是物质——唯物史观。)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本我的意识。代表人物:王阳明、慧能
客观唯心主义: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如,程朱理学、道说、上帝、佛祖、宗教创世说
同一性
可知论:有同一性。(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如,黑格尔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即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如,二元论(物质意识均是本原。)---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重要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的相关问题
物质范畴
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指出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与特殊,抽象和具体)
整体和部分✕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的共同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者的物质。
不可分割的口诀:你是我的你,我是你的我,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两种错误观点:脱离物质谈运动将会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将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相对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静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运动更普遍,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两种错误观点: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时空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不可分割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案例题)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绝对性,绝对存在
相对性,物质运动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当速度突破极限时,时空会发生变化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多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
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重要作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是对物质近似正确的反映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之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实践具有能动性√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和意识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变)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变)为物质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虽具有主观性,但是意识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赖于物质意识,不可以脱离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多选题,分析题)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及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要求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 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魔法,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和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也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和超越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和超越人类智能的原因
人工智能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社会性是人的意志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如潜意识,是无法被化约的
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单选)
内容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批判二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批判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批判旧唯物主义
体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
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
世界上除了运动者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前提,也是两者统一的基础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题
主题
主题
关于意识的错误论断
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意识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应,光有人脑没有外部世界,意识不可能产生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人脑的分泌物说到底还是物质
意识是某种特殊的物质✕
意识不是物质,物质不是意识,两者不能混淆
意识就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模仿✕
模仿只说明了意识是来源于外部世界,但是没有把能动表达出来
存在方式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运动者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时空
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
马克思在世界上的两大贡献
创立了唯物史观。
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马恩列”经典著作总结。
《德意志意识形态》
首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既可以说是唯物史观的创立,也可以说是马哲的创立。
马恩合著。
《资本论》
系统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标志着马政经的诞生。
工人阶级的圣经。
《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上第1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世界上第1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马恩合著。
《反杜林论》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首次将马克思主义以三个组成部分的形式进行全面阐述。
恩格斯
《德法年鉴》
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个转变。
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这为马恩创立自己的理论奠定了思想前提。
马恩合著。
《神圣家族》
批判黑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1次合著的作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简述异化劳动理论。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首次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主义的第1次公开阐述。
《法兰西内战》
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巴黎公社是历史上第1个工人阶级的政权。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精辟阐述了唯物史观,提出两个绝不会。
《哥达纲领批判》
提出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恩的国家学说。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第1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第1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明确阐述。
恩格斯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列宁。
《论欧洲联邦口号》
首次明确提出一国胜利论。
列宁。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进一步发挥了一国胜利论。
《国家与革命》
列宁的国家学说。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批判马赫主义的同时,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
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
《哲学笔记》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是最能反映列宁创作活动和思维能力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