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颌面外科学第六章,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途径有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血源性、医源性,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8-23 15:36:20 江西口腔颌面部感染
概 论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途径及病原菌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途径
牙源性
腺源性
损伤性
血源性
医源性
病原菌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黄色黏稠脓液
链球菌一般为淡黄或淡红稀薄脓液,有时由于溶血而呈褐色
铜绿假单胞菌的典型脓液为翠绿色,稍黏稠,有酸臭味
混合性细菌感染则为灰白或灰褐色脓液,有明显的腐败坏死臭味
全身症状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
炎症初期,感染区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是主要表现
波动感又是诊断浅部脓肿的重要特征
深部脓肿,凹陷性水肿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
局部治疗
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局部活动度,避免不良刺激
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术
目的
指征
要求
建立引流
清除病灶
全身治疗
智齿冠周炎
病因
食物及细菌极易嵌塞于盲袋
临床表现
局部可呈自发性跳痛或放射性痛
慢性冠周炎在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仅出现局部轻度压痛、不适
扩散
智齿冠周炎常向磨牙后区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
炎症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可在相当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黏膜转折处的骨膜下形成脓肿或破溃成瘘
炎症沿下颌支外侧或内侧向后扩散,引起相应间隙的感染
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是急性期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为主
急性期
局部冲洗
抗菌药物及全身支持治疗
切开引流
慢性期
冠周龈瓣切除术
下颌智齿拔除术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眶下间隙感染
位于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感染来源
多来自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和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和牙槽脓肿
临床特点
眶下间隙感染可向眶内直接扩散,形成眶内蜂窝织炎
亦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向颅内扩散,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颊间隙感染
广义的颊间隙指位于颊部皮肤与颊黏膜之间颊肌周围的间隙
狭义的颊间隙指咬肌与颊肌之间的一个狭小筋膜间隙,颊脂垫位于其中
感染来源
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脓肿或牙槽脓肿穿破骨膜
临床特点
颊部皮下或黏膜下的脓肿,病程进展缓慢,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则炎症发展迅速,肿胀范围波及整个颊部
颞间隙感染
位于颧弓上方的颞区
感染来源
颞间隙感染常由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颊间隙感染扩散引起
临床特点
颞肌坚厚,颞筋膜致密,深部脓肿难以自行穿破,可引起颞骨骨髓炎
颞下间隙感染
位于颅中窝底
感染来源
可因上颌结节、卵圆孔、圆孔阻滞麻醉时带入感染
上颌磨牙的根尖周感染或拔牙后感染
临床特点
不明显
常存在相邻间隙感染
咬肌间隙感染
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壁之间
感染来源
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牙槽脓肿
临床特点
典型症状是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开口受限
脓肿难以自行溃破,也不易触到波动感
翼下颌间隙感染
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
感染来源
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根尖周炎症扩散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或拔下颌第三磨牙时创伤过大
临床特点
难由临床直接触及波动
舌下间隙感染
舌和口底黏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之上
感染来源
下颌牙的牙源性感染,口底黏膜损伤、溃疡以及舌下腺、下颌下腺导管的炎症
临床特点
一侧或双侧舌下肉阜或颌舌沟区口底肿胀,黏膜充血
咽旁间隙感染
咽腔侧方的咽上缩肌与翼内肌和腮腺深叶之间
感染来源
多为牙源性,特别是下颌智齿冠周炎,腺源性如腭扁桃体炎以及相邻间隙感染的扩散
临床特点
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
下颌下间隙感染
位于下颌下三角内
感染来源
多见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感染或下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
临床特点
下颌下区丰满,检查有明确边界的淋巴结肿大、压痛
颏下间隙感染
位于舌骨上区,为以颏下三角为界的单一间隙
感染来源
多来自于淋巴结炎症
临床特点
一般进展缓慢
口底多间隙感染(口底蜂窝织炎)
一般指双侧下颌下、舌下以及颏下间隙同时受累
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
也可能是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引起的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又称为路德维希咽峡炎
感染来源
可来自下颌牙的根尖周炎、牙周脓肿、骨膜下脓肿、冠周炎、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扩散,或下颌下腺炎、淋巴结炎、急性扁桃体炎,口底软组织和颌骨损伤
临床特点
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织炎,病变初期肿胀多在一侧下颌下间隙或舌下间隙,如炎症继续发展,扩散至整个口底间隙时,则双侧下颌下、舌下口底及颊部均有弥漫性肿胀
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织炎表现为软组织的广泛副性水肿
治疗
做好呼吸道管理
早期积极使用抗菌药物
早期行广泛切开引流
积极进行全身支持治疗
颌骨骨髓炎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感染来源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临床上多为混合性细菌感染
感染途径
牙源性感染
损伤性感染
血源性感染
临床表现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多在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及根尖周脓肿的基础上发生
绝大多数发生在下颌骨
急性期
慢性期
常在发病2周后由急性期转为慢性期
形成瘘管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下颌骨为好发部位,其中又以下颌支及下颌角部居多
多为牙源性,其中又以下颌智齿冠周炎为最多
分型
增生型
多见于青年人。由于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强,致病的病原菌毒力较弱
溶解破坏型
多发生在急性化脓性颌周间隙蜂窝织炎之后
诊断
治疗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治疗原则
外科治疗
引流脓液及去除病灶
药物治疗
慢性颌骨骨髓炎的手术治疗
中央性骨髓炎死骨已分离,除摘除死骨外,尚应刮除不健康的炎性肉芽组织
慢性边缘性骨髓炎受累区骨皮质变软,仅有散在的浅表性死骨形成,故常用刮除方式清除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
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感染来源
多为血源性,但亦可因牙跟损伤或母亲患化脓性乳腺炎,哺乳时使病原菌直接侵入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于上颌骨
放射性颌骨坏死(骨髓炎)
病因
口腔软组织对射线平均耐受量约为6~8周内给予60~80Gy
牙源性、损伤性感染可为放射性骨髓炎的感染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放射性颌骨骨坏死病程长,患者呈慢性消耗性衰竭,常表现为消瘦及贫血
发病初期呈持续性针刺样剧痛
治疗
虽已形成死骨,却无明显界限,而且是慢性进行性发展
全身治疗
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疼痛剧烈时对症给予镇痛剂
同时应积极增强营养
局部治疗
预防
化学性颌骨坏死
三氧化二砷,双磷酸盐
病因
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及诊断
好发于下颌骨,约为上颌骨病变的2倍,也可上、下颌骨同时发病
MRONJ的诊断需同时满足以下 3 个条件
目前或既往使用过抗骨吸收药物或抗血管生成药物
持续 8 周以上的颌面部死骨暴露,或深达骨面的口内外相通的瘘管
颌骨既往未曾接受放射治疗,或明显的颌骨转移性疾病
面颈部淋巴结炎
感染来源
继发于牙源性及口腔感染最多见,也可来源于颜面部皮肤的损伤、疖、痈等
小儿大多数由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炎引起
临床表现
化脓性淋巴结炎
急性
多见于幼儿
浆液性逐渐向化脓性转化
慢性
多发生在患者抵抗力强而细菌毒力较弱的情况下
结核性淋巴结炎
轻者仅有淋巴结肿大而无全身症状
重者可伴有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贫血、低热、盗汗、疲倦等症状,并可有肺、肾、肠、骨等器官的结核病变或病史
冷脓肿
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可彼此粘连成团,或与皮肤粘连,但皮肤表面无红、热及明显压痛,扪之有波动感
诊断
冷脓肿的脓液稀薄污浊,暗灰色似米汤,夹杂有干酪样坏死物
化脓性淋巴结炎,抽吸物多是淡黄或桃花样黏稠脓液
结核杆菌纯蛋白的衍生物(PPD)试验
治疗
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阱、利福平
面部疖痈
病因
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痈好发于唇部
上唇多于下唇,男性多于女性
唇部极度肿胀、疼痛、开口受限而致进食、言语困难
并发症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菌血症或脓毒症
治疗
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
颌面部结核
颌面部放线菌病
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疾病,以20~45岁的男性多见
主要发生于面部软组织,以腮腺咬肌区为多,其次是下颌下、颈、舌及颊部
颌骨的放线菌病则以下颌角及下颌支多见
硫黄颗粒
颌面部梅毒
口唇下疳、梅毒疹和树胶样肿(梅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