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考——宏观调控
无数据
经济常识2,宏观调控主要研究国家层面,国家通过那些方法调节经济,从而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主要从国家角度,研究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编辑于2023-08-24 08:29:28 四川省宏观调控
概述
概念:主要研究国家层面,国家通过那些方法调节经济,从而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主要从国家角度,研究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最早提出宏观调控的是凯恩斯(“宏观调控之父”)
调节经济用“两只手”
“看不见的手”:指靠市场自发进行调节,不需要国家进行干预。最早提出此观点的人是亚当斯密。他主张用“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
“看得见的手”:指国家通过方针、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特点:宏观调控是间接调控,而不是直接的调控;是宏观调控,而不是微观调控
比如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是直接告诉某个企业今年只能生产多少、必须完成多少,不是直接管控。一般情况下国家是通过制定方针和政策,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式调节经济。所以不是微观上直接监管经济,而是宏观上间接监管经济。
简政放权(“放管服”):指尽量把权力下放给市场,政府相对管得越少越好。如果选项中出现“一定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大多数情况都是错误的,因为希望把权力给企业。国家可以监督,但一般情况不说干预。
市场失灵
概念:指单纯靠市场无法实现资源配置,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
原因
公共产品:能够为社会上大多数成员所共同享用的物品。比如路灯、图书馆、公交车。假如你家门口的路灯被偷走了,你会选择自费修理吗?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因为路灯不是给你一个人照明,所有经过这里的人都能为他照明,这时面对这些公共产品我们不愿意自己掏腰包。我们对于公共产品有一种心理,叫作“坐享其成”,也叫“搭便车”。总是想着别人能做,自己不用单独去做。如果人人都有这种心理,公共产品就没有个人和企业愿意提供,不能单纯靠企业或者市场,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来提供这些公共产品。
垄断:比如夏天天气很热,市场上的所有西瓜都被王某垄断了,王某垄断后就能随意定价,想卖多少钱一斤就卖多少钱一斤。如果卖 500 元一斤大家接受不了。所以垄断也会导致市场失灵,导致价格机制无法运转。此时需要政府出面反垄断。
外部性(重点):又叫外部效应、外部影响。指你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
好的影响,让别人受益,叫正外部性;不好的影响,让别人受损,叫负外部性。
例子
正外部性:比如声控灯。假如你家住一楼,你在一楼安装了一个声控灯,所以从你家门前走的人都可以无偿享受灯的照明。灯用的是你家的电表,别人从你家走过时可以免费使用,不用为此支付任何代价就能享受灯的照明,你给别人带来了益处,叫正外部性。
负外部性:比如王某经常在别人面前抽烟。站在他旁边的人都抽二手烟,这时王某的行为使别人利益受损,叫负外部性。常考关于污染的例子。假设某河流上游有一家造纸厂,在生产过程中会向河流排放污水,此时造纸厂的行为就对河流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就是典型的负外部性。造纸厂污染河流对我们造成了损害,但不会用自己营利的钱来治理污染,最终由老百姓/纳税人、政府承担后果,治理河流的污染。
非对称信息:指买卖双方的信息不一致。一般情况是一方信息多,一方信息少。比如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市场中有 50%的企业用好棉花做口罩,而另外 50%的企业用黑心棉做口罩。好棉花生产的口罩相对成本高,售价也会高,而黑心棉成本低,售价也会低。在二者外包装一样的情况下,由于非对称信息,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并不知道里面的成分,只看外包装一样,肯定优先买价格低的。结果就是质量差的口罩反而把质量好的口罩挤出了市场,这叫“劣币驱逐良币”,也就是“逆向选择”。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拼多多用便宜的东西打开市场之后,现在也开始转型了。比如二手车市场、奶粉市场。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二手车市场,所以两辆同样的奥迪 A6 外观相同,买家通常都倾向于买更便宜的那辆。因为无法通过外观判断是否出过事故,也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逆向选择”发生。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政府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是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比如调节税率、利率等。
计划手段:政府通过制定经济计划调节经济
行政手段:更多强调的是利用行政强制力进行的手段
法律手段:强调的是经济立法
财政政策
辨析:财政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货币政策主要的制定主体是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二者制定主体有区别
财政政策
有两种: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让钱变多),一种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让钱变少)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的是市场的需求)。让市场上的钱变多
紧缩性财政政策:让市场上的钱变少
如果现在发生通货膨胀,市场上的钱变多、变得不值钱,就要想办法把钱变少,这时应该把更多的钱放在政府手里,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
国家预算:指国家未来的财政支出计划。支出就是花钱。现在如果通货膨胀了不应该多花钱,国家预算应该减少
税收:指政府收老百姓、企业的钱。既然是政府收钱,发生通货膨胀税收就应该增加、提高
政府购买:指政府以消费者的身份到市场中买东西。通货膨胀了政府应该少花钱。政府购买应该减少
政府转移性支付:指政府无偿的福利性支出。比如给一些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的人低保。比如农民种地出现天灾,政府给一些价格补贴。发生通货膨胀要少花钱,应减少政府转移支付
国债:本来是公债的一种,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政府跟老百姓、公众借钱,到期还本付息。中央跟老百姓借钱就是国债,地方政府跟老百姓借钱就是地方债券
如果政府发国债,老百姓花钱买国债,把钱给了政府,政府把钱放着不动(减少市场货币量),在通货膨胀时应该增发国债抑制通胀。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占比不到 5%。
现实中占比 95%以上的情况是:政府一般发放的都是建设性国债,即政府发国债,老百姓花钱买国债,把钱给了政府,政府把钱拿去搞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市场货币量)。比如建了三峡,发行三峡国债。建设三峡是一种投资行为,会带动周边行业的发展,比如带动钢铁、水泥行业的发展,所以这种建设性的国债是把市场上的钱变多了。这时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应该减少发行国债。
按照发行目的做题,如果题干中什么都没有提,默认建设性国债即可。
货币政策
概述: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是普通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制定货币政策(当通货膨胀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三大法宝: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控制货币发行量:央行可以发行货币,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就减少货币发行
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通膨时期钱很多,投资旺盛,这时要减少贷款
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通常办业务都是去普通的商业银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发放贷款或者其他的金融投资。发放贷款的钱是靠储户的存款来进行。商业银行为了赚钱,把所有的储户存款都用来发放贷款,这时储户会无钱可取。央行不能放任不管,因此规定商业银行每吸收一笔存款就需要把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央行,这笔放在央行的钱就叫存款准备金,来保证公民随时有钱可取。
假设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为 20%,商业银行每吸收 1000 万存款就需要把其中的 200 万放入央行,来保证公民随时有钱可取。因此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商业银行把多少比例的钱放在央行。
发生通货膨胀,要把更多的钱放央行,应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再贴现率
贴现:“现”是现金。比如张某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国家为了奖励她给了她 2 万元奖学金。学校并没有以现金的形式把钱给张某,而是给了一张2 万元的票据,这张票据规定张某在 2024 年 05月 01 日才能正式把这笔钱从银行取出来。可以拿着这张票据到银行提前把钱取出,但毕竟还没到期,要提前取出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就是贴现费。持票人拿着手中未到期的票据去商业银行把钱兑换出来的过程就叫贴现。
再贴现:商业银行拿着这些未到期的票据找央行再把钱兑换出来的过程就叫再贴现
再贴现率:就是再贴现的比例。比如现在规定在贴现率为10%,意味着商业银行每贴现1000万需要给央行100万。通货膨胀时再贴现率要提高
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通过迈进或卖出有价债卷/有价证券的方式来调节货币量的过程
思考:央行卖出有价证券是增加还是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有价证券是老百姓或者商业银行买进,把钱给央行,减少了市场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时,央行应卖出手中的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也有可能是国债,但是这里不用考虑发行目的。因为政府才能发行国债,而央行只能买进或卖出国债。
利率:就是利息率,包括存款或贷款,结论一样。国家提高利率愿意把钱存银行,市场的钱少了,所以发生通膨时应该提高利率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相反记忆)
概念:市场上的钱多,所以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应该是紧缩性的
财政政策
国家预算:要减少支出
税收:要提高
政府购买或政府转移性支付:都是政府往外花钱,要减少
国债:发行目的如果是为了减少市场的货币量,政府把钱拿在手里不动,应该多发国债,把更多的钱放在政府手里;发行目的是搞建设,应该减少发行国债,防止经济过热
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率和在贴现率,给央行的钱和放在央行的钱。通膨时两个都应该提高
公开市场业务:央行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通膨时卖出有价证券可以减少市场中的钱
利率:通膨时应该提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