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考汉语言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
自考汉语言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本思维导图包括该章节全部内容,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0-04-02 22:02:12"专升本语文备考攻略:高频抓分,低频保底!根据近5年考情,高频考点(≥80%)包括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和名句默写,必须重点掌握中频考点(40y%)如阅读理解、修辞手法需警惕易错点低频考点(20%-39%)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了解即可重点篇目涵盖四大名著及《世说新语》等经典,涉及作家流派、作品特色等核心内容分阶突破,效率翻倍!"
"专升本英语备考必看!5年高频考点 易错点全梳理,助你高效提分!" 内容结构: 1. 高频考点(考查频率≥80%):语法类(时态、虚拟语气、主谓一致)、词汇类(形近词、固定搭配)、阅读类(细节题、主旨题)必拿分项 2. 中频考点(40%-79%):从句、非谓语动词、写作模板需重点练习 3. 低频考点(<20%):倒装句、强调句"专升本英语备考必看!5年高频考点 易错点全梳理,助你高效提分!" 内容结构: 1. 高频考点(考查频率≥80%):语法类(时态、虚拟语气、主谓一致)、词汇类(形近词、固定搭配)、阅读类(细节题、主旨题)必拿分项 2. 中频考点(40%-79%):从句、非谓语动词、写作模板需重点练习 3. 低频考点(<20%):倒装句、强调句、数词与代词了解即可 避坑指南:近义词辨析、中式英语、易混淆搭配是近5年错误率最高板块!
这是一篇关于专升本-现代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近现代文学常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有助于系统学习和掌握专升本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专升本语文备考攻略:高频抓分,低频保底!根据近5年考情,高频考点(≥80%)包括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和名句默写,必须重点掌握中频考点(40y%)如阅读理解、修辞手法需警惕易错点低频考点(20%-39%)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了解即可重点篇目涵盖四大名著及《世说新语》等经典,涉及作家流派、作品特色等核心内容分阶突破,效率翻倍!"
"专升本英语备考必看!5年高频考点 易错点全梳理,助你高效提分!" 内容结构: 1. 高频考点(考查频率≥80%):语法类(时态、虚拟语气、主谓一致)、词汇类(形近词、固定搭配)、阅读类(细节题、主旨题)必拿分项 2. 中频考点(40%-79%):从句、非谓语动词、写作模板需重点练习 3. 低频考点(<20%):倒装句、强调句"专升本英语备考必看!5年高频考点 易错点全梳理,助你高效提分!" 内容结构: 1. 高频考点(考查频率≥80%):语法类(时态、虚拟语气、主谓一致)、词汇类(形近词、固定搭配)、阅读类(细节题、主旨题)必拿分项 2. 中频考点(40%-79%):从句、非谓语动词、写作模板需重点练习 3. 低频考点(<20%):倒装句、强调句、数词与代词了解即可 避坑指南:近义词辨析、中式英语、易混淆搭配是近5年错误率最高板块!
这是一篇关于专升本-现代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近现代文学常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有助于系统学习和掌握专升本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
魏晋南北朝文学
简介
魏晋南北朝从汉献帝元年至隋灭陈统一全国,有约四百年之久。(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东晋和五胡乱华,南北朝)
1.社会背景: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争斗尖锐激烈,动乱频繁,战争不断。
2.政治制度:
世家大族的门阀统治。(曹丕九品中正制)
3.思想:
儒家渐趋没落,老庄的道家思想兴盛(谈玄说理);道教、佛教兴起(人民需要精神寄托)
4.文学:
走向自觉,开始独立发展。(曹丕: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赋讲究艺术形式;散文走艺术化道路,骈文;小说兴起(志怪、志人);文学理论批评发达。
魏晋南北朝文学
1.诗歌:
建安诗歌:“三曹”+“七子”+蔡文姬。
西晋:陆机、潘岳、左思。
东晋:玄言诗;陶渊明田园诗;山水诗谢灵运、谢朓[tiǎo]
南北朝:谢朓、沈约等,庾[yǔ]信
2.辞赋:
曹植《洛神赋》——失意;
王粲[càn]《登楼赋》——家国之思,渴望盛世;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弃官归隐
3.骈文:
骈文:以四字、六字句为主,辞采华丽,多使用典故。注重形式,内容空洞。
南北朝时骈赋:江淹《恨赋》《别赋》
4.小说: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小说的萌芽期。
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西京杂记
曹操
曹操:
存诗二十余首,全用乐府旧题反映动乱现实,抒发个人怀抱,激昂慷慨,苍凉悲壮。
《魏武帝集》
《短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歌曲长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约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主题:是渴慕招纳贤才,建功立业,安定天下。
艺术特色:
①比兴手法。
“月明星稀”四句,用乌鹊南飞喻贤者奔走四方,比兴手法。以绕树而飞说明“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从”,月夜景物与诗人感受、作品主题融合。
②典故的运用
用周公自比属于事典,含蓄明志,切合诗人的特殊身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事典:故事)引用 《诗经》成句属于语典,庄重古朴,造语典雅。(语典:引用有出处的词语)
王粲:
简介
建安七子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之为“七子之冠冕”;王粲亲历乱离,所作诗赋能反映当时现实,情调悲凉。作品有《七哀诗》和抒情小赋《登楼赋》等。
《七哀诗》
背景:
该诗作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当时董卓部下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粲只好到荆州避难,写下了这篇纪实之作。
内容:
白描手法,描绘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遭殃的惨象;
主旨:
表达了对百姓所受苦难的同情,也隐含着对制造战乱者的谴责。以及思得明君以治乱世的强烈愿望。
《登楼赋》
抒情小赋。从赋中所写地理环境看,王粲“登楼”的是麦城城楼。
背景: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曹操在胜利之后逐步统一了北方,社会也趋于稳定。而荆州的刘表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能任用避乱荆州的海内俊士。王粲正是在这种失意的情况下登楼抒怀,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艺术特色:
①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开篇即以一“忧”字奠定全篇情感基调,全文情景相生,引发故乡之思;借景抒情,暮色苍茫,征夫不息,悲凉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②运用典故,说明不管圣人还是普通人,也不论遭遇的穷达,怀乡之情是共同的,这就强化了思乡的情怀。
③措辞洗练,音节和谐,也体现了魏晋抒情小赋的特色。“匏瓜徒悬“、“井渫莫食“
曹丕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
成就:
《典论·论文》是今存一篇首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
《燕歌行》是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乐府旧题。
《魏文帝集》
《燕歌行》
内容:
《燕歌行》多被用来写离别情思,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远方丈夫深切的怀念。
形象&艺术特色:
诗中塑造了一个独守空闺、深情思念远方丈夫的女子形象。诗中有女子外貌和行为的描写,刻画了孤单寂寞的心态和因丈夫不归而忐忑不安的疑虑;有秋风霜露、草木摇落等秋季景物的烘托,还有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寄托,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情感表达曲折委婉,深沉动人。
重点词:
慊慊[qiàn]:怨恨不满的样子。茕茕[qióng]:孤零零的样子。辜:通“故”。
曹植
简介
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对五言诗的发展很有影响,他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
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志得意满,作品情调昂扬,多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
后期:作品多抒发报复不得施展的激愤心情。
《赠白马王彪》和《洛神赋》均是后期作品。
《赠白马王彪》
写作背景(了解):
黄初四年,曹植、曹彰、曹彪赴京师“会节气”,结果曹彰暴死,曹植、曹彪返回封地,被强迫分道而行。临别之际,曹植“愤而成篇”。曹丕称帝后,对待兄弟十分严酷,如不许居留京师、不许互通音问、派监国使者监视一举一动、不停更换封地、经常令其迁徙等。
写作主旨:
诗之悲愤,不仅源于眼前之事,更是平时屈辱难堪处境的不平之鸣。抒写与兄弟生离死别的悲情和对受到朝廷猜忌、压迫的强烈怨愤之情。
艺术特色
①这首诗以纪行为线索,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一叙事,二四写景;三五六七抒情,直抒胸臆、景物烘托、比喻象征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将心中复杂的感情抒发出来,哀婉动人。
②全诗七章,除第一章外,采取了辘栌体形式,即前章末句与后章首句互相勾连, 使各章蝉联相承。诗中还采用了不少问答句式,有的还放在各章的句首。一问一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使感情深化。
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第二、四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写景为主,用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与心中之情融合,表达兄弟离别的悲痛。
扩展
(1)“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孤魂”指曹彰。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句中,直接来源于曹植《赠白马王彪》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年在桑榆间”指人在老年。
(4)“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yū]”,这里的“玄黄”指马病。
(5)“鸱[chī]枭[xiāo]“”豺狼“”苍蝇““鸱枭”比喻险恶的小人;“豺狼”比喻凶狠的小人;“苍蝇”比喻颠倒黑白的小人。
《洛神赋》
文体:
《洛神赋》是著名的抒情小赋。
内容:
作者借神话传说中的宓[fú]妃展开美丽的想象,刻画洛神美丽、热情、天真、多情的性格。她大胆追求,终因人神相隔,不能与倾慕之人结合,留下了无限惆怅。这是一个人神相恋终于幻灭的故事。
联系作者当时遭受猜忌的处境和备感压抑的心情,洛神可能就是作者所追慕的美好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化身。
洛神形象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体态优美
荣曜[yào]秋菊,华茂春松。——容光焕发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jì]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lài],辅靥[yè]承权。——容貌美好
瓌姿艳逸,仪静体闲。——姿态美好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xiāo]之轻裾[jū]。——服饰华美
艺术特色
①作者多方面展现了洛神外表与内在的美,着力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具有古典美的美女典型。作品既有对洛神容貌、服饰、姿态、风度等的细致铺写,更有对其热情、大胆、天真天性的形象刻画,还有对其哀怨忧伤的内心活动的深入表现。
②本篇用神话传说作象征寄托,想象奇特,意象奇诡,词藻艳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左思
左思简介
内容:揭示门阀制度的不合理,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风格:诗风豪放刚健,语言简劲质朴;
成就:《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称。
《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
内容:
“弱冠弄柔翰”一首是《咏史》八首的序诗,诉述自己的杰出才华和政治抱负,其才华表现在能文能武,既博览群书,善于写作,又熟读兵书,精通军事,足以在关键时刻解救国家危难。多方面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对自我形象的充分展示。
《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
内容
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平庸世家子弟窃据高位,英俊寒门士子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现象,是受压抑者的不平之鸣,并揭示引起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是门阀制度
艺术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层对比采用比兴手法
第二层对比由自然转到社会;
第三层对比是第二层对比的具体化,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表达了强烈的愤懑与不平。
重点字词
郁郁:茂盛苍绿的样子
离离:清细下垂的样子
金张句:西汉金日磾 dī与张汤两大家族的子孙,凭借功业都做大官。
冯公两句:指西汉汉武帝时的冯唐才能出众,但直到头发发白也不被皇帝重用。以具体史实为例,说明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就是门阀制度。
李密
《陈情表》
重点词
夙:早,这里指幼时。
闵:忧,指忧伤的事情。
凶:凶险的事,指父亲去世。
见背:指父亲去世,背:离开,去世
祚[zuò]薄:没有福气。
期[ jī]功:与功服都是丧服的名称。
期:一周年。
猥:自谦之词,鄙贱之人。
东宫:太子居住地,这里指太子。
洗 [xiǎn]马:太子的侍从官。
表:奏表。
逋[bū]慢:逃避征聘,对上傲慢。逋为逃避。
伏惟:伏在地上想,表示十分恭敬,奏章中常用的敬语。
茕茕[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
蓐[rù]:草垫子。
结草: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表示报答恩情
逮:及,到。
圣朝:指晋朝。 伪朝:指蜀汉
察:举荐。
拜:任命,授予官职或爵位。
区区:私信
葛洪
葛洪:
今江苏人,号抱朴子。家贫好学,博览群书,后好神仙炼丹之术,晚年辞官隐居。著有《西京杂记》、《抱朴子》《神仙传》等
《画工弃市》
本文选自葛洪的《西京杂记》,弃市指斩首。王昭君事见于汉代史书,但无画工作梗之事。元帝指汉元帝。王嫱指王昭君。
注释
阏氏:单于妻的称呼。更:换。穷:彻底。案:查办。籍:抄没。
杜陵:汉宣帝陵墓所在地,今陕西西安东南。 安陵:汉惠帝陵墓所在地,今陕西西安咸阳。
新丰:汉代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临潼。
内容
讽刺汉室宫廷奢靡的生活,赞扬王昭君耿直的行为。
陶渊明
简介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生活于晋、宋易代之际,其开拓了田园诗领域,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风格:
平淡自然,韵味隽永,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
主题:
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的官场,热爱纯朴田园生活的真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艺术特色【田园风光】
①此诗将平凡无奇的农村田园风光一一展现,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其中。
②景物描写极有层次:
户外:“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为远景;视觉描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听觉描写,充满动感,富有生气,以动衬静,农村景象更显得静谧可爱。
户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进一步披露了诗人内心的安适悠闲。
《咏荆轲》
本篇是一首咏史诗,叙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
主题:
突出荆轲为正义而英勇献身的高尚行为,表达了诗人反对暴政、憎恶暴君的抗争精神。
风格:
《咏荆轲》是豪放风格。
陶渊明的豪放不是剑拔弩张,还是以舒缓之笔写激愤之情,以平淡之语表达刚毅坚强之意,与他的平淡格调有相通之处。
荆轲的人物形象
报答知己,不畏强暴,慷慨赴义的侠义精神与英雄形象。
“易水饯别”的表达效果(对渲染气氛、烘托主旨的作用)
环境的描写,场面的渲染,构成悲壮的诀别,突出荆轲行动的正义性与悲剧性。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
《归去来兮辞》
简介
文体:《归去来兮辞》是一篇抒情小赋;
“辞”前有序,辞重在抒情,序用来叙事,交代作者出任彭泽令到归田的经过。序与辞一气呵成,而辞中所言均为想象。写此文时陶渊明尚在彭泽,而后才真正归去。说明诗人“归去来兮”的原因
主要在序文中体现。为维持生计出任彭泽令,但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其实,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在现实沉浮中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他的归隐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陶渊明归隐的意义和他的思想境界: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述的是归隐之志。
表达的是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乡村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陶渊明的归隐,是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宣告绝不同流合污。归隐后躬耕陇亩,参加农业生产活动,是对抗世俗潮流的行为,难能可贵。显示了悠闲恬静的心情,表述人生哲理,不求“富贵”,乐知天命,与自然同在。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huán]”的比兴象征意义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比喻诗人自己无意出仕,厌倦官场而隐,表露自己的高洁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语意双关,象征自己无心出仕,有意归隐;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松象征着正直高洁的品格,古松傲立,是诗人人格的真实写照。
谢灵运
谢灵运简介
东晋诗人大力创作山水诗的开创者,扩大了诗歌题材领域,打破了东晋以来玄言诗一统天下的局面;因不为刘宋王朝重用,纵情山水。
《谢康乐集》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背景:
这首诗是谢灵运在他的故乡会稽始宁的庄园中所作;
文体:
这是一首山水诗;
内容:
写诗人在石壁精舍游玩一天,傍晚坐船经巫湖回到南山住处的历程,以及从中体会到的理趣。
主旨:
沉潜于大自然的随情适性,怡悦自我,区别于求名逐利,或服药炼丹的思想。
写作顺序:
游览石壁观感→湖中景色→哲理【后形成固定套路】
艺术特色
(1)结构上:结构细密。以游行为线索,写一天行程,时间空间的变换十分清晰。“昏旦”是一天,与“出谷”、“入舟”的时间相应;从石壁经湖中还家,行进的路线分明。
(2)写作手法:既写山水景物又表达哲理。诗中景、情、理融为一炉,详写湖中景物,景物描写又重在写人的感受,由美丽的景色产生愉悦之情,由怡情升华到人生旷达之理,并奉为养生之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多用对偶,语言工致。此诗多用对偶的特点
起首二句对偶精工而凝炼,从大处、虚处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
“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上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历程;
“山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上包举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
而分别着一“变”字、“含”字,则气候景象之变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均给读者留下了遐思逸想,蕴含博大丰富。这些对偶产生视觉上的愉快。
鲍照
鲍照简介
字明远,南朝宋人;
与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称“元嘉三大家”;
其诗揭示民生疾苦,表现在门阀制度下的抑郁不平志气;致力于七言乐府的创作;
《鲍参军集》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
1、内容:
主旨是抒发人生苦闷。“对案不能食”用第一人称叙述抒情主人公仕途失意而要弃官归家的激愤心情,其受门阀制度之害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2、艺术特色:
这首诗采用了杂言乐府体,五言句与七言句交错,音节显得跌宕,非常适合抒发作者起伏不平的情绪。
名句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江淹
江淹简介
字文通,今河南人,其中抒情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晚年才思衰退,人称“江郎才尽”;
《江文通集》
《别赋》
内容:
文章选择七种离别形式,曲折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人们聚散无常的生存处境,表达了离愁别绪。“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为全诗主旨句。首段提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主旨,然后以游子、思妇的别情作一概述。中间七段列举富贵者、侠士、从军、远赴绝国、夫妇、学道成仙、恋人七种不同类型的别离做分述。最后一段全文总结。
艺术特色
①《别赋》的结构是总起总收。这是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写作思路,有条不紊,层次井然。
②本文景物描写十分出色。在作者笔下,四季晨昏种种景色无不鲜明如画,与抒情之笔相得益彰,起到了烘托情境、委婉达情的作用。
③《别赋》借鉴了古诗词的用法。熔铸了《诗经》、《楚辞》、古乐府、古诗的词语和句法入文,四、五、六、七言掺杂使用。多用排偶句,增加了语言的装饰性。
④大量运用典故。使含义丰富,语言精炼。
⑤文章词采绚丽,颇有创造。
名句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是写(A.情侣别离 )
江淹《别赋》文句中,写夫妇离别之情的是(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
谢眺
谢眺简介
和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谢宣城”
内容:
流露出对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畏惧和不满情绪,山水诗成就很高。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写作背景:
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在此之前经历了一场错综复杂的王位争夺战。一年间换了三位皇帝,改了三个年号。
写作内容:
在诗中表现了内心仕与隐的矛盾。
重点句: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玄豹:古代传说南山有玄豹,因爱惜皮毛,保护文采,所以隐而不出。典出《列女传》。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两个动词尤其传达出诗人面对景物时的主观感情。
丘迟
丘迟简介
字希范,今浙江人,擅长骈文和山水诗,辞采丽逸;
《与陈伯之书》
背景与内容:
这是丘迟奉命写给投降北魏的陈伯之的劝降信,陈伯之收信后,权衡利害,果然率兵归梁,这封信起到了很大的政治感召作用。
结构:
这是一篇优美的骈体书信,情理兼长,理智的剖析与感情的感召相互交错,层层递进;
艺术特色:
①信中运用对比,使言辞动人,说理透辟。如第一段将陈伯之的由齐入梁与由梁降魏作对比,包括两层意思,认识上是明智与昏愦的对比,结果则是“壮”与“劣”的对比。又如第三段中北魏政权的分崩离析与梁朝的“皇帝盛明”之间国势强弱的对比,就今昔、利害、对错、敌我各个方面展开,周全有力。
②作为一篇骈文,信中用典较多,或明用,或暗用,或对照,都增加了情理的内涵。
写作手法
①情理兼长,理智的剖析与感情的感召相互交错,层层递进。作者先用事实作对照老惊醒对方,接着点明陈伯之去梁投魏的原因是“不能内省诸已,外受流言”,再以历史典故和陈伯之旧家情况,说明梁武帝宽宏大量,以此感化陈伯之,进而陈说现实利害,指出梁朝欣欣向荣,北魏内部自相残杀。文辞优美,又有事实作支撑,所以有力。
②中间借景抒情,“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一句是描写江南美景的名句,激发对方的故国之思、乡土之恋。
③最后一段阐发眼前形势,既有为对方着想的警告,又有朋友之谊的关切。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孔稚珪
孔稚珪简介
南朝宋人;
性格:风韵清疏,不乐世务,性喜山水;
《孔詹事集》
《北山移文》
背景:
六朝时代,老庄思想盛行,贵族文人爱好在江南秀丽的山林环境中隐居生活,但又贪婪高官厚禄,于是亦隐亦仕,表里不一。
主旨内容:
假托山灵口吻讽刺隐士贪图官禄。以钟山山神名义发布文告,揭露封建士大夫伪装清高实则争名逐利的丑恶灵魂,戳破他们隐而复仕、表里不一的虚伪面目,坚决拒绝假隐士再进北山山林,具有深刻的讽剌意义。
艺术特色
①本文主要写作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
②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化手法。
对山林景物的描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更表现得惟妙惟肖,风云泉石似乎都染上了人的感情,代替作者在嬉笑怒骂,这无疑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③这是一篇优秀的骈文。
句式整齐,两两相对,辞藻华丽,多用典故,且讲究音韵的协调。长短句交互使用,长句舒缓,短句节奏急促,以表达不同的情景与感情。
写作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
首先以历史上的真隐士与假隐士比较,真隐士品性高洁,假隐士“终始参差”,反复多变。
其次以假隐士周子前后的思想行动对比,初至时“风情张日,霜气横秋”,不可一世;朝廷诏书一到就眉飞色舞,表里不一,虚伪做作。
再次以假隐士出山后的忙碌得意与山林寂寥悲愤对比,突出对假隐士的谴责。层层揭开假隐士伪善面目。
重点语句
(1)“泪翟[dí]子之悲,恸[tòng]朱公之哭”典出《淮南子》。(翟子:墨子名翟。朱公:杨朱。都是战国时思想家)
(2)“虽假容于江皋gāo,乃缨情于好爵”“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dú]”两句,描写假隐士。
(3)"脱焚芰[jì]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写周子接到朝廷诏书后志变神动。
干宝
干宝简介
东晋作家,今河南人,他收集古今神异鬼怪故事,写成《搜神记》,书中宣扬鬼怪迷信、因果报应的故事为多;
《搜神记》是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李寄斩蛇》
简介
《李寄》记叙了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英雄事迹,歌颂了她勇敢机智、不畏凶暴的斗争精神。斩蛇之前,她做了充分准备,备剑,带狗,做了饭团。与蛇斗,啖[dàn]蛇,放犬,剑斫[zhuó],步骤分明,终于杀死大蛇。这个故事也具有反对愚昧迷信、反对重男轻女的深刻意义。本篇成功塑造了鲜明生动的李寄形象。
人物形象:
李寄挺身而出斩蛇,是为了反对封建歧视和反抗不公平的命运。
当地官吏的昏庸、怯懦、无能,反衬出李寄的清醒、勇敢、能干。
《干将莫邪》
背景:
见录于《列异传》和《太平御览》。
干将、莫邪:古代利剑名,此两剑早在战国时期著作,如《庄子·达生》、《荀子·性恶》中有记载。早在西汉刘向《列士传》中,已有干将被杀、其子复仇的故事。
内容:
作品通过能工巧匠干将被害,其子赤比为父报仇。
主旨:
体现了人民对统治者暴行的憎恨和对坚毅顽强的斗争意志的颂扬。
结构:
作品以复仇贯穿全篇,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富有浪漫色彩。
故事情节:
复仇起因:干将铸剑被杀。复仇延宕:赤比得剑复仇,遭到楚王追杀,逃往山中山中客出现,复仇高潮:赤比自刎,山中客煮赤比头,诱使楚王到锅边,砍楚王头,客自刎。故事结局:分葬为三王墓
刘义庆
刘义庆简介
南朝刘宋宗室。喜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撰《世说新书》,后人改为《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著名笔记小说,载汉末以来至东晋士族文人的言谈和逸事,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名士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以及当时道德、思想与习尚。
鲁迅评之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子猷[yóu]访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戴:指戴逵,字安道,不乐仕进,好鼓琴,善属文,擅长书画雕刻。任诞:魏晋士人常常在生活上任性而为,即所谓“任诞”。
内容:
此文记载了王徽之此类生活片段。大雪之夜,喝酒、看雪,咏《招隐》诗,访隐士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他生活中追求的是“兴”,即兴味与意趣。大雪之夜的种种活动,都是因兴而发,这是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的率真的举动,是当时盛行的名士风流。
《周处》
内容:意在赞扬周处的改过自新。这是全文重点;
结构:周处改过自新,突出三点:
一是“侠气”,年轻时“凶彊”,“暴犯百姓”,但有侠气,故答应杀虎斩蛟;
二是“有自改意”,发现其“为人情所患”,立即就有悔改之意;
三是陆云对他的教诲。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终于改恶从善,成为“忠臣孝子”。
全篇立意鲜明,有详有略,情理相得,很有教育意义。
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
指东晋至南朝陈末这一时期的乐府歌辞。收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杂曲歌辞”中。“清商曲辞”可分为吴声和西曲两类,吴声是长江下游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中心这一地区的民歌,西曲是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民歌。南朝民歌内容多为女子所唱的情歌,表现的爱情大多坦率而健康,有的则轻俗浮艳。此外尚有一些娱神歌等。南朝民歌总体上以清新婉转、自然本色见称,善用谐音双关,当时文人对乐府民歌多喜模仿。
西洲曲
艺术特色
①这首诗运用谐音 双关的修辞手法。
诗中多次出现“莲”这一意象,“莲”与“怜”谐音,“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低头弄莲子”暗示爱抚情郎;“莲子青如水”表示对情郎的爱情纯洁如水;“置莲怀袖中”表现对对情郎珍爱;“莲心彻底红”表示爱情的成熟与热烈。
②诗中运用了 顶针的修辞手法, 使前后句相互勾连;
“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出门采红莲”——“采莲南瑭秋”,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与“楼高望不见”。
被清人沈德潜称为“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的南北朝民歌是(《西洲曲》 )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简介
一般指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以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歌谣为主,或经过汉族文人的翻译和润饰。北朝民歌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尤其写出了当时动乱社会的现实,也富于尚武精神,其中的情歌则显得粗放直率。风格较南朝民歌质朴无华。
《折杨柳歌辞》
1、文化背景:
折柳告别是古代习俗,北朝乐府中的《折杨柳歌辞》共五首,这里选的两首是夫妻双方临别时的对答词。
2、内容:
前一首是出征的丈夫所唱,表示不愿离别的依恋之情。已经骑在马上,但不是扬鞭催行,反而拿起了杨柳枝,表示但愿留下。可是周围送别曲响彻一片,所以“愁杀”,其中既有离别之悲,又有一路艰辛、前途茫茫的愁苦。
后一首是妻子的答词。丈夫出征,妻子“愁不乐”,用重叠的词义表示极其愁苦。她要变苦为乐,追随丈夫出征。丰富的想象表达了深厚的爱情,符合北方女子勇武的性格,符合丈夫骑马出征的情景。这种口吻是文人笔下所没有的。
艺术特色
因为是夫妻对答,两首诗内容相接,词语相承。前一首提到马鞍,后一首即以马鞍展开想象;前一首用“愁杀”,后一首用“愁不乐”呼应。前后都用了“蹀座”,前者是渲染离别氛围,后者则是表示夫妻形影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