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个性发展
中小学个性发展
需要与兴趣
需要
需要的概念
指人脑对生理需要和社会要求的反应,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种类
需要的起源划分
生理需要
社会需要
满足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匮乏性需要(缺失性)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成长性需要(活的更好)
5、求知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层次性;可跨越;多重性;动力性;存在性
兴趣
兴趣的概念
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兴趣的分类
1、直接性趣和间接兴趣
2、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3、中心兴趣(某个对象)和广阔兴趣(多个对象)
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广度
范围,广泛程度
2、兴趣的中心
摸个特定领域
3、兴趣的稳定性
持久,稳定
4、兴趣的效能
兴趣对认识的推动作用;能够产生的效果
学生兴趣发展及培养
学生兴趣发展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目的)
2、兴趣的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阔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7、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兴趣的迁移要满足的条件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
2、教师应找到使学生感兴趣的新事物或活动与学生原有兴趣的相同点
3、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对新事物与活动的认识需要,并把这种需要转化成强烈的动机
口诀:发现动机相同
能力与智力
能力的概述
能力的概念
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才能和天才
才能
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天才
高度发展的才能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
1、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2、知识、技能的掌握会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
3、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因此根据知识、技能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可以鉴别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强弱
区别
1、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2、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的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知识、技能是随着不断学习与实践而日益增长、积累的;而能力则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停滞的过程
能力的类型
能力的构造
一般能力(通用)
成为智力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抽象概括能力即思维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创造力是能力的高级表现
特殊能力(非通用)
从事某种专业活动
1、特殊能力的发展以一般能力的发展为前提;2、在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能力涉及的领域
认知能力
指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能力,是完成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
认识外界
操作能力
通过肌肉的动作完成活动
社会交往能力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
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
发明创造,技术革新
不同的发展趋势
卡特尔
流体智力
先天禀赋;先上升后下降(20岁顶峰,30后下降);推理能力,图形识别
晶体智力
后天学习和经验;25岁平缓,一生在发展;语言,数学知识,常识,词汇
能力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高低不同
智力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能力类型差异
优势不同;每个人擅长的点不一样
能力表现的早晚不同
聪明早慧和大器晚成
能力的群体差异
性别差异
1、智力和学业性别差异
一般智力上无差别,;离散程度不同
2、教育中的性别偏向
1、教学材料和语言方面
2、学科和兴趣方面
3、课堂管理和活动方面
4、课堂教学和互动方面
年龄差异
社会种族差异
智力的概述
智力的概念
智力
指人们顺利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
非智力因素
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力、性格
对中小学生学习影响最大、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和兴趣
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的方式
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2、斯坦福——比纳量表
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
学龄前到小学生儿童
4~4.5岁
儿童智力
6~16岁
成人
16~74岁
测量智商的公式
1、比率智力
IQ=智龄(MA)/实龄(CA)*100
人类智力呈正态分布,平均智商100 ,130以上者称为资赋优异
2、离差智商(韦克斯勒)
IQ=100+15Z=100+15(X-M)/S
X为实际得分,M为年龄组平均分,S为标准差
智力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一般因素G
特殊因素S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内容、操作(核心)、产品
3、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1、言语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然智力
8、自知智力
9、存在智力
相对独立;无主次、轻重之别;无好坏,人人都有,强弱不同,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
4、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5、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6、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
元成分
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起着核心作用
操作成分
知识获得成分
智力情境亚理论
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经验亚理论
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先天素质
遗传
2、早期经验
5岁前被视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3、教育与教学
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能力的培养
1、注意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口诀:早早训练,创设财力
性格和气质
性格
性格的概念
指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核心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认知活动中表现的差异
性格的类型
根据心理机能方面所占优势
1、理智型
例:冷静
2、情绪性
例:冲动
3、意志性
例:自制力强,克服困难
心理活动的指向
外向型
内向型
根据个体活动的独立程度
独立性
顺从型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家庭教育影响
2、学校教育影响
校园文化
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3、社会教育影响
4、自我教育影响
良好的性格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口诀:榜样基因,强化自我三观
气质
气质的概念
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
气质类型的特征
胆汁质
强、不平衡
兴奋型
直率热情、暴躁易怒
多血质
强、平衡、灵活
适应性强
活泼好动、热爱交际、见异思迁
粘液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稳重,踏实,死板
抑郁质
弱
抑郁型
孤僻、多愁善感
口诀:胆汁兴奋,多活泼、黏液安静、抑郁弱
气质与教育
一、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气质无好坏之分
二、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1、针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要直截了当,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学生的坚持和自制精神
2、针对多血质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适时引导,定期提醒,培养其专一品质
3、针对黏液质的学生,采取耐心教育,给他们足够时间做出反应,培养生机勃勃的精神
4、针对抑郁质的学生,采取委婉暗示,爱他们,多关心爱护,不公开批评指责,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
三、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四、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五、自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区别
1、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2、气质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3、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晚
4、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
联系
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性格带上某种气质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
性格也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