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名老中医关于腰痛的辨证论治
名老中医关于腰痛的辨证论治,花了好几天才整理完毕,供大家学习参考。
编辑于2020-04-10 20:42:48腰痛
1.概念
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等处发生的疼痛。
2.源流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金贵要略》: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提出寒湿腰痛的特点与治法。亦主张用肾气丸治疗虚劳腰痛。
《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圣济总录》认为腰痛有,少阴阳虚、风寒著腰、劳役伤肾、堕落伤腰、寝卧湿地等。
《千金方》载有独活寄生汤,等治疗用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夫腰痛虽属肾虚,亦涉三因所致;在外则脏腑经络受邪,在内则忧思恐怒,以致房劳坠堕,皆能致之。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之青娥丸至今仍是常用方剂之一。
《丹溪心法-腰痛》中说: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尤以肾虚为主。治疗上提倡“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
《七松岩集-腰痛》概括为虚实两类,指出“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凝滞,不通而为痛。”
《医学衷中参西录-腰痛》提到“肝主筋,肾主骨,腰痛为筋骨之病,是以肝肾主之”以及用“补肾之剂,而引以入督之品”。
3.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外邪
湿邪为多
汗出过多,湿衣裹身
汗出当风,受寒,或久居寒冷湿地等
湿热交蒸/内蕴,阻遏经脉
闪挫跌仆,体位不正
闪挫跌仆,损伤肾和经络
体位不正,经脉气血不畅,腰肌失养
强力劳作,用力不当,气血运作不畅伤及肾脏,气血凝滞
年老或久病
高年肾气衰,经血亏耗
先天不足或劳欲过度
疾病日久导致肾虚精亏,不能濡养经脉
病机
病位
肾病可致腰痛
腰为肾之府,赖肾之精气以濡养
经络病变可致腰痛
人体足三阳、足三阴、任、督、带等经脉均经过腰部
外感及内伤可致腰痛
外感寒湿、湿热或瘀血内阻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利,或内伤及肾
病理
实
外邪、痰淤等邪阻腰部,经络不利,气血不畅者
虚
肾精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
历代医家多认为腰痛是以肾虚为本,纵属实邪,亦每在肾虚的基础上受邪所致
演变传化
实证久延不愈,邪留伤肾可由实转虚
虚证在腰,肾虚的基础上又易感实邪
寒湿久郁可化热;寒湿、湿热邪痹日久可致经络不利,气滞血瘀;寒湿、湿热、血瘀均可伤肾,寒湿易伤肾阳,湿热易耗肾阴。
预防与调护
保持正确的坐、卧、行体位; 不可强力负重,避免跌仆闪挫; 避免坐卧湿地,避免夜宿室外,贪冷喜凉; 涉水冒雨或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红糖茶,以发散风寒湿邪。 急性腰痛,治愈后应注意休息调养,以巩固疗效; 慢性腰痛还应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护,避免腰部损伤。 避免劳欲太过,防止感受外邪,经常活动腰部,或进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极拳等,有助于腰痛的康复。
其他
急性腰扭伤:活动中突发性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明显的拘挛、压痛、叩击痛。
鉴别区分有明显外伤史的骨折、韧带问题、腰椎间盘突出
刺络法:委中、攒竹、损伤肌群/明显压痛点的刺络放血
阻力针法:腰部压痛点
经穴刺法:以局部腧穴和循经取穴为主。 采用后溪、委中、大肠俞、肾俞。 疼痛甚者,取内关、人中。
手针刺法:手针腰腿点
腰椎间盘脱出:临床表现复杂,可因髓核脱出不同的方问和部位而引起不同的症状。多表现为腰腿痛,麻木、下肢放射痛等。
刺络法:多采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 经之穴位,还可采用两侧膀胱经夹脊排刺,或 刺络拔罐疗法。
经穴刺法:取患侧阿是穴、环跳、殷门、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悬钟等。
增生性脊椎炎:起病缓慢美因外伤某些体位受凉等因素而加剧。
刺络法:可采用沿膀胱经两侧夹脊刺络法,重点在疼痛部位施强刺激。
经穴刺法:以局部腧穴和阿是穴为主,重点取大肠俞、肾俞、委中、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腰肌劳损: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腰肌周围酸痛或胀痛,劳累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好转,疼痛不剧烈,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
刺络法:对于腰肌劳损患者,可采用沿膀胱经两侧取穴法,或刺络拔罐法治疗。
经穴刺法:以局部腧穴和阿是穴为主,重点采用肾俞、关元俞、膀等。
6.治疗
基本治法
寒湿痹阻证: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法。 代表方:干姜苓术汤加味。 (常用药:干姜、甘草散寒暖中;茯苓白术、健脾胜湿;桂枝、苍术温经散寒燥湿;独活、牛膝祛风湿,利腰膝,且能引药入经。)
加减: 寒邪偏胜,腰冷痛拘急:+制附片/制川乌、制 草乌、细辛温经祛寒止痛; 湿邪偏胜,痛引下肢,酸重无力:+生苡仁、防己、五加皮、晚蚕砂祛湿散邪; 风湿相合,腰痛引及肩背、腿膝:+防风、独活、秦艽祛风通络; 寒湿伤阳者:参以温补,具体用药按肾虚证治疗。
湿热壅遏证:清热利湿,舒经通络法。 代表方:四妙丸加味。 常用药:苍术、黄柏苦温燥湿清利;薏苡仁、防己、萆薢、海桐皮、络石藤清热利湿,舒筋通络;牛膝益肾利腰,通利经脉,并引药下行。
加减: 若肾与膀胱湿热偏盛,伴有小便热赤,量少:+泽泻、白茅根、车前草清热利湿; 湿热耗阴,口咽干燥,手足心热,舌质红:+生地、知母,龟板等养阴生津。
淤血阻络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法。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合抵当汤加减。(前方用于风湿之邪痹阻经络、腰部,气血瘀滞而致周身及腰部疼痛,转侧不利之证;后方破血逐瘀,通络止痛,用于瘀血阻滞之腰痛。) 常用药:当归、川芳、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通络;没药、五灵脂、穿山甲、地鳖虫、水蛭破瘀通络;牛膝引药下行,祛瘀利腰。
加减: 血瘀络损,大便色黑如漆:+制大黄 化瘀活血; 尿血,尿色暗红或夹血块:+大小蓟、白茅根,并吞服参三七、琥珀 去瘀止血; 兼有风湿:+独活、秦艽; 体位不正,闪扭挫伤:+乳香、延胡索 行气活血; 病久肾虚,伴有形体消瘦,腰膝无力者:+杜仲、川断、桑寄生、熟地 补肾强精利腰。
肾精亏虚证:补肾益精法。 代表方:右归丸合左归丸加减。(前方以温补肾阳为主,治肾阳亏虚所致腰腿酸痛无力;后方滋养肾阴,治肾阴不足,精气内伤,腰痛酸软。)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补肾益精;狗脊、杜仲、胡桃肉补肾壮腰;当归养血活血。
加减: 偏于阳虚:+附子、肉桂、鹿角片、巴戟天、补骨脂温养肾阳; 偏于阴虚:+龟板、女贞子、生地滋养肾阴。 夹有虚火,口干苦,溲黄:+知母、黄柏滋肾泻火。 腰痛日久,无明显阴阳偏虚者:可服青娥丸补肾壮腰止痛。
复法应用
寒阻正虚证:温经散寒,补肝益肾法。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前方可温脾肾,用于寒湿留着腰部,腰痛酸冷重着者;后方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通经络,用于痹证日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者。) 常用药:干姜、甘草散寒暖中;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桂枝、苍术温经散寒燥湿;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痛;防风、秦艽祛风化湿止痛;桂枝细辛,温经通络,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当归、川穹,养血活血。
肾虚瘀阻证:补肾壮腰,活血化瘀法。 代表方:青娥丸合桃红饮加减。(前方补肾壮腰止痛,用于腰痛日久,无明显阴阳偏虚者;后方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用于痹证日久,瘀血阻络之证。) 常用药:杜仲、补骨脂、牛膝、续断、狗脊补肝肾,强筋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威灵仙祛风通络。
单方验方
猪腰子2只,杜仲15g,加盐少许煮烂,喝汤吃腰子。治肾虚腰痛。
炮山甲、黑丑等份,研细末,每服1.5g,每日2次,用黄酒送服。治外伤血瘀腰痛。
地鳖虫焙黄,研粉,每次3g,每日2次,黄酒送服,治外伤腰痛。
外治法
酒精、生姜、葱白各适量,捣烂外敷局部,用于寒湿、外伤瘀血腰痛。
川乌头1g,去皮,生用,为散,醋调,涂在纸帛上,敷痛处,须臾痛止,治腰脚冷痹疼痛。
肉桂30g,吴茱萸90g,生姜120g, 葱头30g, 花椒60g, 烘炒热,以绢帕包裹,熨痛处,冷则再炒熨,治肾虚腰痛。
常用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功能与主治:滋阴益肾。主治肾阴虚腰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8粒,每日2次。
金匮肾气丸:功能与主治:温补肾阳。主治肾阳虚腰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8粒,每日2次。
大活络丸: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主治风湿腰痛夹瘀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
壮腰健肾丸:功能与主治:壮腰健肾,养血,祛风湿。主治肾虚风湿腰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3.5g,每日2~3次。
独活寄生丸:功能与主治: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之腰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黄酒少许空腹。
综合治疗
根据病情选用牵拉复位、推拿、针灸、拔罐、理疗、穴位注射、药物外敷、中药离子透入等方法,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寒湿腰痛、肾虚腰痛、瘀血腰痛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可配合熨法治疗。
5.中医辨证
辨证思路
新病腰痛多为邪实,表现为寒湿、湿热、瘀血。
久病腰痛多为正虚,以肾虚为主
类证鉴别
邪实:病史短,发病急,痛势剧,拒按
正虚:病史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喜按
腰痛酸胀重着:属湿;兼有冷感,得热为舒:属寒湿。
腰痛灼热感:湿热
腰痛如锥如刺,难以转侧,动则剧痛:瘀血
腰痛酸软无力,劳则为甚:肾虚
证候
寒湿痹阻证:腰部冷痛,酸胀重,转侧不利,静卧痛势不减,阴雨天发作或加剧,舌苔白腻,脉沉迟或缓。
湿热壅遏证:腰痛伴有灼热感,时候湿热时为甚,口苦烦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瘀血阻络证:腰痛如锥如刺或如折,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势轻者俯仰不利,重者不能转侧,痛处拒按,或伴血尿,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病急者,多有闪挫跌打外伤史。
肾精亏虚证:腰部酸软疼痛,绵绵不已,喜揉喜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面晄白怕冷,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苔薄白,舌质淡润,脉沉细;)(偏阴虚者,面色潮红,心烦,口咽干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各证并见:腰痛之初,多表现为寒湿阻络证;寒湿郁而化热,则可出现湿热阻络证;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日久,既可与瘀血阻络证并见,亦司与肾精亏虚证并见;老年体虚者,病初即可呈现肾精亏虚证。
4.诊断与病症鉴别
诊断依据
急性腰痛
病程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
慢性腰痛
病程较长,腰部多隐痛或酸痛
居处潮湿,跌扑闪挫或劳损等原因
病证鉴别
腰痛以两侧为主,按之则舒,劳则为甚,多数腰肌或肾脏疾病。
腰一侧剧痛,活动不利,发病急,或有跌扑闪挫,多属急性扭伤。
腰痛伴有尿频急、灼痛、尿色紫红者,当与热淋鉴别。
腰一侧,肾区绞痛,坐立不安,小便黄赤或血尿,尿道刺痛者,应与石淋相鉴别。
腰部正中疼痛,弯腰不利,多属脊椎病变。
腰痛发作,因天气变化而加剧,多属风湿病。
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应与肾痹相鉴别。
相关检查
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病的诊断。
X线片或CT有助于腰椎病变的诊断。
血、尿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泌尿系统,等内脏疾病引起的腰痛。
妇科检查可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