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篇认知心理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基础心理学》第二篇认知心理的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编辑于2020-04-15 10:21:17第二篇认知心理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
一、意识概述
含义: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是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意识的特征
(一)意识的自觉性特征
含义
自觉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是指人对外部环境刺激和自己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
(二)意识的能动性特征
含义
指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客观环境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主要表现为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特性
从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容来说,意识具有社会制约性。
三、自我意识
含义: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自我意识可以从认知、情感与能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包括
1.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自我感知
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
3.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能动部分
自我监督
自我激励
自我控制
自我暗示
第二节意识状态
含义
指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意识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可分为
正常的意识状态
含义
指人没有任何病变,也没受到药物等非正常刺激影响下的意识状态。
异常的意识状态
意识表现状态
一、主动的意识状态
又称“良好的意识状态
含义
指人主动操纵自己的心智活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状态。
是保证人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意识状态体现在
第一: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
第二:活动的目的、任务明确、方向性强
第三:工作、学习时间不能超限,以免疲劳过度
第四:避免单调、乏味的刺激信息,活动方式、方法多样化,活动内容能够及时更新与调整
第五: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避免注意分散。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含义
是指不需要专门注意与意志努力而自动呈现的意识状态。是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意识,但不太清晰。
如: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不很清楚。
三、被动的意识状态
含义
是指人消极地感受身体内外刺激或脑中自动呈现的经验的意识状态。
如:上课走神,正当想入非非时,老师提问你,你马上站起来,虽然你意识到老师叫你,但却不知道老师刚才提问的是什么问题。
又称“白日梦状态”,多发于儿童与青少年阶段
四、睡眠状态与梦
睡眠
含义:睡眠的意识状态不同于清醒时的意识状态,人在睡眠时的意识活动并没有停止,它处在一种警觉状态。
(一)睡眠状态
人类大概在90-100分钟的时间里,五个不同阶段睡眠周期
一阶段:轻度睡眠(a波)
二阶段:睡眠纺锤波阶段
三阶段:脑电波(△波)
标志:开始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四阶段:深度睡眠阶段
沉睡状态,完全呈△波
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二)梦与眼动
睡眠周期以周期性间隔,睡眠过程呈线两种状态
快速眼动睡眠
非快速眼动睡眠
代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把梦看作为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瞬间的心理现象“、”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途径“
认为梦的实质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和强烈愿望的变形满足方式
梦境两个层面
显性梦境
是可以被自己回想与说出的梦境内容
潜性梦境
是蕴含着社会和个人不能接受但确实是梦境的”内容“
巴普洛夫学说
梦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由大脑皮层上未被抑制的神经组织的孤立的兴奋活动所引起的
本质
是人的认知系统试图对某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
梦是人的认知功能,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整合或排序等活动
主要反映:人的思维中的某种挂念或担忧,将知觉与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并把新。旧记忆在梦境中进行联结。
第三节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含义
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心理活动过程的心里特性。
二、注意的特征
两个基本特征
(一)指向性
含义
是指某个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
如:学生在上课时,心理活动大多选择讲台上教师的讲解、动作、板书,而忽略周围同学及教室内外发出的声音。
(二)集中性
含义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如:“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特征:
反映了人在意识活动过程中阻止无关信息进入人脑的特性。
如:考生在集中精力奋笔疾书答卷时,偶然飞进考场的小鸟就不大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
注意指向性是注意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集中性则是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
三、注意和意识
(一)注意和意识的联系
(二)注意和意识的区别
四、注意的功能和外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与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是有机体的定向反射或探究反射。定向反射是由环境中的新异性刺激引起的复杂反射。
(1)大脑皮层与定向反射
(2)脑干网状结构与定向反射
(3)边缘系统与定向反射
2.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4)眼动
五、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
也叫“无意注意”和“消极注意”
含义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由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往往是由强烈的、新颖的和个人感兴趣的事物引起,并经常是出乎意料、没有预期目的的,也不依靠意志努力。如:上课时学生正专心听讲,突然教室外面传来嘈杂声,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朝门窗外张望。
引起的原因,两个方面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环境中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
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鲜艳的颜色、浓烈的气味
(2)刺激物的新异性
环境中的新异刺激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如:城里的许多事物对初入城市的农村孩子来说十分新异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环境中的刺激物的活动或变化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如:活动的霓虹灯广告一亮一暗。灯塔灯光的一闪一灭
(4)刺激物的对比性
强烈对比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
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印刷品上的粗体字“、作业批改中的红字
2.人本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情感状态
人在良好心境时,容易注意周围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如;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容易察觉
(3)期待的事物
个人期待的事物或人,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如:学生期待已久的英雄或模范人物来校做报告,那么他的报告容易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4)有机体状态
当个体处于极度疲劳或困倦状态时,常常无法去注意周围的事物
(二)随意注意
也叫“有意注意”
含义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当他意识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就会断然不听别人的谈话,聚精会神地去思考问题
主要概括为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5.对人格的依从性
(三)随意后注意
又称“有意后注意”
含义
是指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四节注意品质
包括的特征
注意范围
稳定的注意
善于分配
主动转移等特征
一、注意广度
又称“注意范围”
含义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
大小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稳定性
又称“注意的持久性”
含义
是指人的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注意起伏是不受意志控制的感受性的变化过程,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如:学生在听课时,跟随老师一会记笔记,一会读课文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分散,又称为“分心”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吸引。引起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致
二是:与人的主体状态,如疲劳、疾病、担忧等有关。如:学生上课时左顾右盼、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对象本身的特点
2.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3.人的主观状态
三、注意分配
含义
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信息或活动额注意
如:教师上课时,要求边讲、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反应。
注意分配依赖两个条件
1.活动的熟练程度
一心二用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注意转移
含义
是指人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是由于活动需要,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把注意转向另一对象,如,学生上完第一节课后,不受这节课内容影响,自觉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
难易程度和速度受三个因素制约
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2.新事物的性质与意义
3.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多动症和好动”的区别
多动
多动症的儿童必须具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等明显特征
本质上是注意力缺陷,注意难以集中,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难以集中思想从事需要比较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即使做游戏、看动画片也不例外。
好动
对感兴趣的事情能够全神贯注,而不希望别人干预,做事有一定目的和计划,最明显的是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五节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性功能
(一)过滤器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劳德本特”
观点:信息理论
根据双耳分听实验结果,把注意比拟为类似“过滤器”,“全或无”原则
(二)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对注意的过滤器模型提出挑战,认为注意的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即“注意过滤器”作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开”或“关”,把不需要的刺激信息截然关闭
相反作用是把未被注意的刺激信息暂时处于不完全减弱的加工和处理状态,并暂时把它们存贮在感觉器官中
功能
1.对输入刺激信息通道起作用
2.对输入刺激信息进行意义分析
衰减器模型
注意的衰减器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区别
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第一,过滤器模型把注意的选择功能看作为对刺激信息的物理特征分析
第二,过滤器模型中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原则操作,那些未被选择的信息通道则是被关闭的
注意的衰减器模型
把过滤器的单通道模型改为双通道模型,注意是在信息通道之间的分配
(三)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多伊奇
注意的反应选择理论,后经过诺尔曼加以完善
该理论认为,所有经输入感觉通道的刺激信息都可以进入知觉加工与处理。
二、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一)认知资源理论
认为人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认知活动时受到不同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影响,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如:对熟练的司机来说,开车无困难,可一边谈电话一边开车,但遇交通拥挤就需小心谨慎并不再继续交谈
灵活的和能够自我控制的
(二)双加工理论
两类认知加工
自动化加工
是不受认知资源限制的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
意识控制下的加工
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
如: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边风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
意识控制下的加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就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注意的认知理论有
1.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2.注意的衰减器模型
3.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4.注意的认知资源有限性理论
5.注意的认知资源能量分配模型
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被称为“慢波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