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传染病思维导图
幼儿传染病思维导图大纲,学前保育学作业
编辑于2020-04-15 16:48:13幼儿传染病
概述
1:传染病,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2: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病毒、微生物和寄生虫 (2)有传染性:甲类传染性强,乙类弱 (3)有免疫性:产生特异性免疫力,时间有长有短 (4)可以预防:知道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就可以预防 (5)有流行病学特征:有病原体、传播途径、多发季节、多发年龄等 (6)病程发展具有规律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最初症状 潜伏期的长短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及人体免疫力的 不同而不同。 (2)前驱期 病原体在体内产生毒素,可引起患者头痛、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称为前驱期,为时1~2天。
3: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传染源 传染病患者,即病人,是指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 -定症状的患者。 病人是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因为其体内有大量病原体,往往通过咳嗽、喷嚏、鼻涕、 粪便等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使人感染疾病。 受感染的动物:狂犬,禽流感、疯牛病的。 病原携带者,包括健康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及潜伏期携带者。 健康携带者是指无传染病临床症状,过去也未患过此病,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潜伏期携带者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至开始出现症状前,即潜伏期末就能排出病原 体的人。 病后携带者是指症状消失、机体恢复后仍然继续排出病原体的人。 (2)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侵入他人体内的过程称为传播途径。 (3)易感者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受感染的人。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1)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对传染病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带菌者和与传染病病人接触者也应加强管理,应在防疫人员指导下对他们进行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第一,做好经常性的防御措施 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做好个人卫生。 其次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 第二,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要立即隔离病人,病人的一切用品、用具彻底消毒。 同时,对患儿所在班、生活场所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并对接触者进行检疫 (3)保护易感人群 非特性的保护措施主要是从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入手。包括提供合理均衡的膳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等。 特异性的保护措施主要是进行人工免疫,即预防接高免疫力。简免更易感儿童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防御能力
常见传染病及防治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1)流行特点普遍易感.冬春季.飞沫传播. (2)临床表现 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 毒症状,并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程持续约一周。 (3)保健措施 注意室内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新鲜; 少去公共场所,不去病人家串门,减少感染的机会; 增强体质,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易感者可服用板兰根3~5日;有条件者接种流感疫苗
2流行性腮腺炎 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腿腺炎俗称大嘴巴 (1)流行特点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 飞沫传播 多发年龄:学前儿童 免疫性:持久免疫 (2)临床表现 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黏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3)保健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教育儿童在咳嗽或打喷嚏时避开人群,以手绢或卫生纸遮掩。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晨、午检查,发现发烧、耳痛肿胀者及时进一步检查;患儿隔离,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淡盐水漱口,多喝水,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或接种腮腺炎疫苗预防。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 病原体:麻疹病毒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多发季节:冬春季 多发年龄: 1-5岁 免疫性:持久免疫 (2)临床表现 突起发热,同时有咳嗽、流涕,打喷嚏,两 眼畏光等重感冒表现。发热2~3日后,出现口腔膜斑,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发热3~4日出皮疹,先见于发际、耳后、头面部,渐延及区干,四肢,最后达手心足掌, 3-5日内齐出。支疹以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征。 2保护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 院) 、少串门,托幼园所及学校在此期间严禁举行各类集体活动,以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体育锻炼,提供均衡营养,提高抗病能力。
4: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带状疱疹。 (1)流行特点 病原体:水痘病毒 传播途径:飞沫、接触传播 多发季节:冬春季 多发年龄:学前儿童6个月-3岁 免疫性:持久免疫 (2)临床表现:出疹前1~2天全身不适,低热、咽痛、咳嗽、流涕、 食欲不振等。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 丘疹,数小时后变为 特点: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变干结痂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同一皮肤上皮疹、丘疹、水疱、呈“数代同堂”现象。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3)保健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水痘流行期间减少去公共场所的机会。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提高营养均衡的膳食;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
5、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 (1)流行特点 多种传道病毒,夏、早秋,5岁以下、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 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 , 1手掌疱疹 2足底疱疹 3口腔疱疹 (3)保健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室内开窗通风;注意物品消毒,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定期消毒。更要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保护易感人群:教育孩子养成讲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是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
6: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1)流行特点 病原体:痛疾杆固 传播途径:饮食传播 多发年龄: 儿童,青壮年 免疫性:暂时免疫 (2)临床表现 普遍型:起病急,高热。大便每天10次以上,以粘液、脓血为主,便后有里急后重感,伴全 轻型:不发热或低热。大便每天3~4次,便内脓血量不多或仅为粘液,无明显全身症状。 重型:每天大便数10次,内有脓血,有里急后重感,全腹剧痛,伴呕吐、脱水、酸中毒,全身 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急骤,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于24~36小时才出现。此型病情较重。 (3)保健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环境、饮食卫生,管理好粪便、水源,消毒病入所,泄物以及病人所用各种物品。 保护易感人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果菜要洗净,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物,把住“病从口入”关。
7、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1)流行特点 病原体:乙脑病毒 传播途径:虫媒传播 多发季节:夏季 多发年龄: 10岁以下 免疫性:持久免疫 (2)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患儿出现中枢神经 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幼小儿童表现为烦躁不安、尖叫或用手拍打头 部)、嗜睡、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等。 (3)保护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子。消灭蚊子孳生地,清除积水,用药物杀灭蚊子的幼虫及蛹;家庭用纱窗、纱门、蚊帐阻挡蚊子,点燃蚊香驱蚊、灭蚊;居住环境应远离家禽、家畜圈养处,因为猪、鸡、鹅等都是乙脑的传染源。 保护易感人群:及时接种乙脑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