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章的思维导图,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系统科学理论与传播理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的研究主题以简单的技能学习为主,而实验对象多以动物为主
认为使用动物或人为研究对象所得的结果都应该是相同的
学习材料本身是否有意义无关紧要
控制学习行为的主要措施是强化正确的反应
教学就是要控制学习的环境,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对教学的影响
发展出程序教学理论
至今仍影响教学的理论
任务分析
行为目标
目标参照式评价
时间
20世纪20~60年代
创始人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主要人物
华生
桑代克
斯金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
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主要流派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教学课件中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结构
把学习者看做是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需要和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做出的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
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美国学者开始认识到认知心理学的不足,认为只谈学习的心理过程,忽略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是与学习发生的实际情境不一致的,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
基本观点
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
学生由外部刺激地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地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教学应用上的特色
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
强调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角色
重视错误概念对学习的贡献
客观主义学习理论
起因
美国哲学家、作家艾茵兰德提出哲学系统,包含形而上学、知识论、政治和美学等反面的立场
强调“知识灌输”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马斯洛
罗杰斯
信息技术与有效学习
有效学习的特征
有效学习是建构的
有效学习是积累的
有效学习是自我调节的
有效学习是目标定向的
有效学习是情境性的
有效学习是合作的
信息技术在促进有效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由于很多新技术的互动性,建立新知识的环境变得较为容易
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把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
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的信息源的通道
许多技术可以作为支架和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技术可以把课堂和社区、校内和校外联系在一起
多媒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教学信息超文本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对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有积极影响
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的概述
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1963年,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发表了系统论的代表作
教育系统方法
传播的概念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一般认为传播是指至少有两方通过信息交流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
教育技术学强调实用教学技术
教育传播学偏重于对教育信息传递过程规律的研究,运用信息传播理论去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
系统科学与教育传播的关系
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
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系统
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系统
它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系统科学理论
信息科学技术理论
媒体与传播理论
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
教学与课程论
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教与学相互依赖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教学结构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主导-主体
课程理论
不同历史时期和教育背景下的定义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学习的计划
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
课程论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面
关于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与教学
21世纪的能力素质
基本学习技能
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
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
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