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生指导
教资--学生指导思维导图,汇总了心理学基础知识、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学德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小学生安全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编辑于2023-08-28 12:04:09 山西学生指导
心理学基础知识
注意
分类
无意注意,无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有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
影响因素
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活动的合理组织
个人已有的经验
个人的意志品质
品质
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只注意集中在某一对象上,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的任务安排,主动将注意力从一项活动转向其他活动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整体性,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一个整体
知觉的理解性,根据以往的理解经验知觉对象,用词把它表示出来
就觉得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记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和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实际材料的系列位置
学习的程度
时间因素
识记者的态度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知识经验与迁移,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思维定势与功能附着
思维定势原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用原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功能固着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对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原型启发,用其他事物获得信息
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次级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思维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想象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的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意志行动的动机冲突类型
双驱冲突,两种目标具有同等性,你只能选其一
双避冲突,两种目标具有同等危险性,只能避免其一
驱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心理状态
多重驱避冲突,包含吸引和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发生的冲突
能力
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也称智力
特殊能力
流体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而降低,20岁发展到顶峰,30岁逐渐下降
晶体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越来越多取决于后天因素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智力,记者作家 逻辑,数学智力,数学家,工程师 音乐智力,指挥家,作曲家 自知智力,哲学家,思想家 运动智力,运动员,外科医生 视觉空间智力,画家雕刻家 人际智力,律师,公关人员 自然智力,感知自然界事物的各种能力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和教育 实践活动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气质类型
粘液质安静型 特点,情绪平稳,表情平淡,安静稳重,踏踏实实,自制力强,耐受力高 教育,耐心教育,培养生气勃勃,热情开朗
胆汁型,兴奋型 特点,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速,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 教育,直截了当培养坚持自治
多血质活泼型 特点,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活泼好动,热情大方,缺乏耐心和毅力 教育培养专一,防止他们见异思齐,重蹈覆辙
抑郁症,抑郁型 特点,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不善交际软弱胆小 教育,进行委婉暗示教育培养机制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启示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连续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发展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要扬长避短,掌上救市,长善救失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要做到因材施教
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在观察前做好观察的准备 在观察中培养观察的技能 在观察后及时总结观察结果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9到12个月时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
万物有灵论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尚未获得物体永恒性
具体运算阶段
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性 思维具有可逆性 思维中形成了永恒概念 能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
形成运算阶段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已经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具有逆向性,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具有灵活性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观
表现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概括抽象机能的提高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
最近发展区
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经过指导或合作可以到达的水平
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小学生学习指导
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与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并且能够清晰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知识观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
学习观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学观教学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相似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这是产生迁移的基本条件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定势的影响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
促进迁移的教学措施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由直接兴趣逐渐转向间接兴趣
兴趣广度逐渐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充分运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理好理想动机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
兴趣要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有间接性去向,直接兴趣转化
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中正确引导
注重激励与表阳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挥家长的作用
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小学德育美育与劳动教育
皮亚杰的道的发展理论
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
权威阶段,他律期,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的,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可逆阶段,自律期,不把规则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不再无条件的服从权威
公正阶段,倾向公正,平等,同情惯性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培养良好态度的方法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
小学德育的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易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影响教育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小学德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课外校外活动
劳动
少先队活动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班主任工作
小学美育的内容
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
形式教育包含形式的美美的形式 理想教育是对未来奋斗目标的合理想象和希望 艺术教育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体部分
劳动教育的途径
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劳动教育的目标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小学生安全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心理健康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个别辅导小组辅导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