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语文——《从军行》王昌龄(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拓展
编辑于2020-04-19 20:36:58《从军行》 唐 王昌龄
其一
内容及诗意
烽火/城西/百尺楼,
在烽火台的西边, 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 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 起自己的战袍。
更吹/羌笛/关山月,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多为 伤离别之辞。)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 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
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那:无奈,只无 法消除思亲之愁。)
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 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赏析
环境描写
视觉
地点:青海城西的瞭望台 (烽火、城西、百尺楼)
荒凉孤寂
时间:秋季的黄昏 (黄昏,秋)
凄清之感,游子思 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听觉
笛声 (羌笛,关山月)
笛声为寂寥的环境配上 凄冷的《关山月》,如 亲人的呼唤,游子的叹息。
炼字
“独上”
凄凉的季节,寂寥的城墙 映衬戍边将士孤独的身影, “独”不只是将士的身影 更是将士的心境。
“愁”
直抒胸臆,借妻子闺怨 之愁实际抒发自己思妻 思乡之愁。
情感
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其二
内容及诗意
琵琶/起舞/换新声, (新声:新的歌曲)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旧别:一作“离别”)
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 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 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 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赏析
对比
“换新声”
异域情调,唤起将士强烈感触。
“旧别情”
琵琶可换新曲调, 但换不了离乡背井、 久戍思归的情感内容。
双关
“关山”
指边塞之地。
《关山月》曲调。
双译
“听不尽”
作“奏不完”解
怨叹
作“听不够”解
赞美
离情入景 以景结情
“秋月” “长城”
月照长城,莽莽苍苍 壮阔悲凉
无限的乡愁
立功边塞的雄心
现实的忧怨
对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的爱
情感
本诗裁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 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 杂的感情。
其三
内容及诗意
关城/榆叶/早疏黄, (关城:边关的守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
日暮/云沙/古战场。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 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表请/回军/掩尘骨, (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 战死沙场的将土尸骨运回故土安葬。
莫教/兵士/哭龙荒。 (龙荒:荒原)
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 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赏析
环境描写
地点:关城(边塞)
时令:早疏黄(秋)
景物:“榆叶”(黄叶) “日暮”(暮云)
烘托边塞的荒凉, 满目萧然,凄凉悲怆。
记述事件
将军:体恤、爱护士卒。
情感真挚, 造句沉痛, 更显悲怆。
兵士:战斗力量强大, 誓死保卫国家。
情感
诗歌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 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 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 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 深切的同情之心。
其四
内容及诗意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 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
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这座孤城可以 远远望见玉门关。
黄金/百战/穿金甲,
战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 连铁甲战役都磨破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打败楼兰, 他们誓死不回。
赏析
景物
自然景物
“青海、长云、雪山”
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恶劣 渲染了战争降至的紧张气氛
人文景观
“孤城”
唐朝边境为抵御少数民族 侵犯而建造的一座孤零零 的城池。
“孤”写出了戍边战士 思念家乡的愁苦心境。
《出塞》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玉门关”
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北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炼字
“穿”
磨破的意思
战时之长久 战争之艰苦 战事之频繁 敌寇之强悍
“破”
击败的意思
表达了战士们必胜的信念 和誓死保卫家园的勇气、决心。
“楼兰”
西域古国,泛指西域 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感情
诗人通过对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描写 和杀敌报国壮志的歌颂,抒发了自己 爱国报国的情怀。
其五
内容及诗意
大漠/风尘/日色昏,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 天色为之昏暗。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前军/夜战/洮河北,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 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已报/生擒/吐谷浑。 (吐谷浑:中国古代 少数民族名称。)
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 首领的消息。
赏析
渲染
“大漠风尘”
表现气候的暴烈
烘托军事形势的紧张
“红旗半卷”
主动出征,后续部队向前挺近
唐军出征气势 迅猛,凌厉
照应“大漠风尘”
悬想
正在行进的部队将进行 怎样惊心动魄的战争。
前锋部队大获全胜的盛大战势。
侧面烘托
子主题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 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 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 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
情感
本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 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 斗力。
其六
内容及诗意
胡瓶/落膊/紫薄汗, (胡瓶:唐代西域地区的 一种工艺品,装水用。)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 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
碎叶/城西/秋月团。
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明敕/星驰/封宝剑, (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 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
辞君/一夜/取楼兰。
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赏析
人物 (胡瓶落膊)
勇武雄姿
边塞之景 (碎叶、城、秋月)
烘托气氛
表情
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
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 和军力的自信和自豪。
情感
本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其七
内容及诗意
玉门/山嶂/几千重, (嶂:直立像屏障 一样的山峰。)
玉门关周围山杏层层叠叠, 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
山北/山南/总是烽。 (烽:指烽火台。)
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依远戍须看火,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
马踏深山不见踪。
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赏析
静
山多,烽火台多, 将士对烽火台的依赖。
唐军在玉门关 一带的边防完善。
动
马行之疾,山林之深
边防健儿的敏捷。
情感
本诗主要描写山恋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王昌龄
简介
字少伯,并州晋阳人(今山西省太原市),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别名
王少伯、王龙标、王江宁
称谓
“诗家夫子”
“七绝圣手”
“边塞四诗人”之一
高适、岑参、 王昌龄、王之涣
著作
《王江宁集》
生平
嵩山学道 (约23岁)
边塞留名 (约27岁)
进士及第 (约30岁)
左迁交友 (约41―51岁,孟浩然、 李白、岑参、辛渐、王维)
妒才被杀 (安史之乱期间,被亳州刺史 闾丘晓所杀害,卒年60岁。)
友人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巴陵送李十二》(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岑参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旗亭画壁
王昌龄
《长信怨》(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裴回。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高适
《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 畴昔探云奇,登临赋山水。 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别离,绸缪到生死。 九原即何处,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峨峨,斯人已冥冥。 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 十上多苦辛,一官恒自哂。 青云将可致,白日忽先尽。 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王之涣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边塞诗特点
①善于采用心理描写, 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
②情景妙合,意与境浑。
③内容简洁、明快、含蓄, 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
诗歌评价
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
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
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背景(盛唐)
唐对外战争屡屡取胜 民族自信心极强
频繁的边塞战争 也使人民不堪负重
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投笔从戎 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的一个 重要途径。
《从军行》
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从军:参军。 行:乐府诗的一种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