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概述
概念
含义 :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区别
情绪: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 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人和动物共有
情感: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是人类独有的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种类
情绪
心境
一种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散性
激情
一种强烈的、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常常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应激
一种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十分强烈的情绪状态
情感
道德感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理智感
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是一种带有好恶倾向的主观体验
作用
情绪情感是学前儿童适应生存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反应
情绪情感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学前儿童的认知加工
情绪情感促进婴幼儿意识产生、个性形成
分化和发展
婴儿情绪的分化
原始的情绪反应
影响因素
遗传进化作用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华生的研究
婴儿的三种原始情绪
怕 : 巨大声响和身体失去支撑造成
怒 : 限制婴儿的运动引起
爱 : 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
婴儿情绪的分化理论
布里奇斯的理论
初生婴儿 : 皱眉和哭
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未分化的反应
三个月 : 开始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六个月 : 痛苦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
十二个月 : 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
十八个月 : 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斯皮兹的理论
2~3个月的婴儿开始发生社会性微笑
3~6个月婴儿对有生命的事物报以微笑的反应
7~8个月的婴儿出现认生
伊扎德的理论
新生儿表现出五种不同的面部表情: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
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5~7个月时出现惧怕
6~8个月时出现害羞
6个月~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对陌生人的恐惧
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林传鼎的理论
新生婴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 : 愉快和不愉快 二者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泛化阶段(0~1岁)
出生半个月到3个月末相继出现了: 欲求、喜悦、厌恶、愤急、烦闷、惊骇
4~6个月已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悦、愤急
分化阶段(1~5岁)
从三岁到入学前陆续产生了亲爱、同情、尊敬、羡慕等20多种情感
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孟昭兰的理论
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8~10种基本情绪: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
情绪的诱因由开始的生理需要和防御本能向社会性诱因变化
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高兴
表现为微笑或出声的笑,是婴儿最初社会性交往的基本手段之一
自发微笑阶段(0~5周)
自发性(内源性)的笑,是一种生理表现,“嘴的微笑”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6~14周)
不能区分不同人的微笑
有选择性的社会微笑阶段(14周以后)
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痛苦
第一个表现形式是啼哭(不愉快、消极)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0~1月)
饥饿、腹痛或一般身体不适所致
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起)
表现为一种低频、无节奏的、没有眼泪的“假哭”
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22个月)
不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哭泣,是一种社会行为
害怕
受到威胁而产生的一种逃避情绪 是消极情绪
本能的恐惧(出生)
与知觉相联系的恐惧(4个月左右)
怕生(6个月左右)
预测性的恐惧(1.5~2岁)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特点
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行动因不断增加
3岁前生理需要是主要动因
3~4岁从满足生理需要向满足社会性需要过渡
4岁后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利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
丰富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情绪指向事物不断增加
深刻化
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
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脑的发育
语言的发展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境性
易感性
情绪控制与掩饰的成分增加
幼儿晚期情绪已经开始有内隐性
幼儿晚期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逐渐发展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1岁 : 同情感
“情感共鸣” 是高级情感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3岁 : 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
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引起的
3~4岁 : 道德感体验不深,往往容易随着成人的判断而改变
只凭结果而不注意行为的动机
4~5岁 : 已经掌握了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标准
5~6岁 : 趋向复杂和稳定
开始注重某个行为的动机、意图
学前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表现形式
好奇好问
“破坏”行为
重要保证
成功和兴趣
学前儿童美感的发展
策略
营造良好积极的情绪环境
创设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交往氛围
亲子关系
6个月左右亲子依恋关系
7~8个月分离焦虑
2.5~3岁入园焦虑
同伴关系
师幼关系
成人的情绪自控
秉承身教大于言教的原则,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社会性
对儿童负面情绪的接纳和引导
理解并接纳儿童的负面情绪
儿童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
生理需要 如儿童饥饿、生病等
心理需要 如得不到自己的玩具、小朋友不和自己玩、做错事被批评等
措施
耐心倾听幼儿说话
主动与幼儿交流情绪情感
评价以肯定为主
运用积极的暗示
帮助儿童及时控制和调节负面情绪
帮助幼儿控制情绪
转移法
冷却法
消退法
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反思法
自我说服法
想象法
换位思考法
在活动中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游戏活动
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