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
简要概括了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观点,心理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及其特点,与弗洛伊德理论的比较,以及评价
原著对话集的形式在结构上并不非常清晰,所以整理了一份思维导图,加入了较多案例,方便疏理观点。
简要概括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论》的主要观点、人格结构、意识层面、人格发展及对理论贡献和批评的评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埃里克森 《心理社会发展论》
埃里克森认为
人生的重大课题是追求认同
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过程
分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发展依序不变
每个阶段都有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些课题与人格冲突息息相关
健康的自我面对危机时会力求适应
每个阶段都有主要冲突
冲突的形成是渐进的,并在特定阶段产生
每一阶段的危机都是自我人格健全发展所必要的
每个阶段的冲突都必须被成功解决,否则会影响下一阶段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0~1岁):信任 / 不信任
发展信任感
安全感
第二阶段(1~3岁):自主 / 羞怯怀疑
发展自主
第三阶段(3~6岁):积极进取 / 退缩内疚
幼儿园阶段
发展主动性
进入好学期,喜欢帮忙,开始学习承担责任
若表现不符合他人期望,会造成内疚感及退缩性人格
第四阶段(6~12岁):勤奋 / 自卑
小学阶段
发展勤奋感
试图掌握外界和学习技能
若获得鼓励,便发展出勤劳努力的工作态度
若获得责备,会因自卑而变得消极
第五阶段(12~18岁):自我认同 / 角色混淆
中学阶段
发展自我认同感
试着将个体内外整合,以建立基本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肯定
否则将造成承认扮演过程的角色混淆
第六阶段(18~40岁):亲密 / 疏离
发展亲密感
第七阶段(40~65岁):生产 / 迟滞
发展成就感
经验传承
第八阶段(65岁~):统整 / 绝望
统整自我
评价
理论具有广泛性、整体性
强调健全的人格发展及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弥补了弗洛伊德理论的缺陷
重视自我教育的功能
可用来解决人格中的可能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