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词中之龙”辛弃疾的一生
文武双全,词中之龙,千古奇将,都是词人辛弃疾的标签。22岁满腹经纶的少年,起义抗金,骁勇善战,又懂得兵法谋虑,投奔南宋后又因为身份屡遭弹劾。宝藏男人词人辛弃疾,我爱了!
编辑于2020-04-24 17:21:06“词中之龙”辛弃疾
1岁
1140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
五月十一日(公历5月28日)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四风闸。 (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
[父辛文郁早年逝世,由祖父辛赞抚养。祖父在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做金国的县令,当辛弃疾到了读书年龄时也跟到谯县。亳州有个叫刘瞻的人,长于作田园诗,当地负有时名,辛弃疾拜他为师,与党怀英同学。]
辛弃疾出生时,北宋汴京〔今开封〕已沦陷14年, 济南在女真人金政权统治下已有12年
与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15岁
1154年(宋绍兴二十四年)
由济南府保荐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考试虽失败,但给了他一个观察敌情的机会
18岁
1157年(宋绍兴二十七年)
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借机更加了解了敌情
21岁
1160年(宋绍兴三十年)
祖父辛赞逝世至晚当在本年
22岁
1161年(宋绍兴三十一年)
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举行起义, 后投归耿京起义军,委任为掌书记
夏秋间,金主完颜亮率兵马号称60万,大举南侵。时潼关以东、淮水以北反金人民武装蜂起。大名地区王友直聚众10万,海州魏胜亦聚众10万。济南农民以李铁枪等六七人起事,聚得几十人后占了莱芜、泰安二县,后发展部队25万之众据东平府〔今山东东平〕,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的忠义军。王友直、魏胜等人皆与之建立了联系。辛弃疾时年22岁,在济南以南山区组织2000余人举旗起义,并率部投奔耿京,被耿京委以“掌书记”之职。 辛说服和尚义端率众千人投靠耿京。义端不久即阴谋叛变,夜盗耿京的天平军印信逃跑。耿京怒责辛,辛求得3日期限,誓必亲自捉得义端。辛度义端定往金营邀功,即刻追赶,果将义端拿获并当场斩却。回报耿京,以此深得耿器重。 11月底,完颜亮南侵至扬州被部下杀死,完颜雍〔金世宗〕自立为金主,与宋议和,并劝诱义军投降,其大赦令曰:“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同时调集大军将反抗的义军各个击破。辛与耿京计议,决定南归。
说服和尚义端率众千人投靠耿京
发动起义
23岁
1162年(宋绍兴三十二年)
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十八日到达建康(今南京市),当天被皇帝赵构召见,授辛弃疾右承务郎
被召见之后回起义军营,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等人杀害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有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
山东义军中张安国贪图金人重赏,勾结耿京部下邵进,谋杀耿京投降金人,被委以济州〔今钜野〕知府。辛北返至海州〔今江苏新海连〕闻知此讯,即约集当地统制王世隆和忠义军人马金福等,率骑五十余,直驱济州,于五万人众的营中,拿获正与金将酣饮作乐的张逆,将其缚至马上,当场号召耿京旧部上万人反正,渴不暇饮,饥不暇食,一路急驰渡过淮水,投归南宋,献俘行在,斩张安国于市。 辛解除武装,至江阴任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的官员〕;万余士兵被当作南下流民,散置淮南各州县中
南归后,任江阴签判,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赵构传位赵眘〔孝宗〕。孝宗受禅继任之初任用主战派张浚
投奔南宋 步入仕途
1140—1162 年少经历 起义反金
24岁
1163年(隆兴元年)
张浚北伐,因李显忠、邵宏渊二将不睦,于符离〔今安徽宿县北〕大败于金军
朝中主和派张思退等再占优势,张浚被排挤出局。两淮战备为汤思退尽撤
25岁
1164年(宋孝宗隆兴二年)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
南宋与金签订屈辱的“隆兴和议”
辛撰写《御戎十论》,又名《美芹十论》
26岁
1165年(宋孝宗乾道元年)
向孝宗赵眘奏进《美芹十论》, “十论”未被小朝廷采用
史浩极表反对,奏称山东未可用兵,未可北伐
任广德军通判。
27岁
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
任广德军通判。
28岁
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
任广德军通判。
29岁
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
任建康府通判。
与建康行宫留守史正志、军马钱粮总领叶衡及赵彦端、韩元吉、严焕等人来往,参与游从宴会,酬答唱和,开始歌词创作活动,确定了以后长短句的写作方向
31岁
1170年(宋乾道六年)
在延和殿受孝宗皇帝的召见,进奏《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及《议练民兵守淮》两疏
召对之后,调任司农寺主簿
把收复大计写成《九议》给宰相虞允文
与在朝中任职的张木式 、吕祖谦来往,相与游从
33岁
1172年(宋乾道八年)
春,由司农寺主簿调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因滁州连遭灾荒,人烟冷落,城郭萧条,居民逃荒在外。到任后,宽征薄赋,恢复市场,使荒陋的面貌很快改换过来
辛被调派淮南滁州〔合安徽滁县〕作知州。滁州处两淮之间,为南北必争的军事要冲。1163年张浚北伐时辛曾进《论阻江为守须藉两淮疏》、《议练兵守淮书》;《美芹十论》中亦有《守淮》篇。滁州当时因濒临淮水前线,是个缺乏安全保障的地方。不少人认为辛调滁是大材小用,但辛却认为这是独当一面小试身手的机会。 滁州经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1163年〔隆兴元年〕符离之役战祸,乾道四—七年又连遭4年灾荒。人烟冷落,城市萧条,居民在瓦砾场上搭盖草棚栖身,逃荒者十之有六。辛弃疾到位后,招抚流亡、恢复生产,采取了如下措施: 1、请求政府将百姓历年积欠租赋钱50800贯悉数豁免;减免商贩营业税额7/10。 2、召回逃荒在外者从事生产,政府借钱助其建房安居;对逃荒来滁者分给土地、农具、杂畜、种粮,鼓励其在本地安家。 3、以税收烧砖制瓦伐木,雇工匠在乱草纵横的街道上建起商铺、客栈、酒馆,以便利行旅,恢复市场。 辛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是年夏麦大熟,短短半年内,滁州面貌大为改观。
把滁州新市场的一处建筑取名为繁雄馆。 又修建奠枕楼为当地居民登临娱乐的场所
有奏议上朝廷,论敌我形势,但得不到朝廷的反应
35岁
1174年(宋淳熙元年)
春,离开滁州,到建康留守叶衡幕中做了几个月的参议官
秋,登建康赏心亭,写下了著名的词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秋冬之交,叶衡入朝为相,辛弃疾因叶衡的推荐而被皇帝召见,后留在临安(今杭州)做仓部郎官
36岁
1175年(宋淳熙二年)
六月任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讨捕于四月起事的茶商赖文政
湖北茶民、茶商不堪重负群起反抗,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商军”,虽仅有四百余人,但从荆南向江西进发,沿途打败官兵多次。 6月,辛受命至江西任江南西路的提刑典狱公事,“节制诸军,讨捕茶寇”。辛设计以劝诱招安为名,将赖文政拿获,解至江州杀掉。赵眘因辛捕寇有方,赐“秘阁修撰”一职
七月,离开临安到江西接任。经辛弃疾的策划和部署,赖文政亲身到辛弃疾处投降,被押到江州处以死刑。因灭茶商军有功,加秘阁修撰职名
37岁
1176年(宋淳熙三年)
秋冬之际,改任京西路转运判官,到襄阳就职
38岁
1177年(宋淳熙四年)
春,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
新正,辛娶同僚吕正己之女为妾
冬,江陵驻军中的统制官率逢原纵容其部曲殴打当地百姓,辛弃疾上疏论奏此事,建议对横行的军人和统制官加以惩处,因率逢原在朝廷有得力的后台,奏章未被采纳,反以帅守与驻军不能协同为由,被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的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39岁
1178年(宋淳熙五年)
本年暮春被召往杭州做大理少卿。经吕祖谦介绍,与陈亮相识,成为好友。
辛由青楼购得二女为妾
秋,朝廷命辛任湖北转运副使,行前孝宗召见,勉其平盗保漕。
40岁
1179年(宋淳熙六年)
春,湖南一路强盗起,朝令辛任湖南转运使,知潭州〔今长沙〕,兼湖南安抚使,剿灭湖南盗贼
自湖北调任湖南时,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饯行,辛弃疾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向朝廷奏进《论盗贼札子》,陈列“官逼民反”事实,为民请命,朝中震动。孝宗亲笔给辛写了一道诏谕,下令连同辛弃疾奏章,抄送各路帅守监司,妥议施行
9月初,妻范玉及田、钱二妾,一双儿女,并仆从十余口赶到潭州
秋,调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41岁
1180年(宋淳熙七年)
对湖南土豪劣绅欺压乡民的武装组织乡社进行整顿。
创置湖南飞虎军。
夏报请创建飞虎军定员1500人以保地方安全。获准,招兵买马、筹建营房,动作甚大。时秋雨连绵,所需瓦二十万片无法烧造,令长沙内外居民户送瓦20片,付价百文,两日瓦齐,僚属叹服。 论者以聚敛闻,孝宗降御前金字牌勒令停工,辛受金牌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奏,上遂释然。秋,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冬,秘阁修撰被改为右文殿修撰,并再次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隆兴府遭严重旱灾,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举办救荒工作
年底至第二年新春,辛再调江西办理荒政,知隆兴府〔今南昌〕,兼江西安抚使,加右文殿修撰。 时江西大荒,辛差人淮西买粮,并揭出八字文告:“闭粜者配,强籴者斩”。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银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米值自减,民赖以济。 信守谢源明乞米求助,幕属意不从,辛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辛私贩牛皮,插着“江西安抚”占牌的货船经星子县,为南康知军朱熹扣留没收
42岁
1181年(宋淳熙八年)
七月,因举办救荒工作有功受奖,升为奉议郎。
春初,在江西信州上饶兴建带湖新居庄园。高处建舍,低处辟为稻田。主张“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把新居特取名为“稼轩”,并以此作别号。
别号来源
十一月,由于谏官王蔺的弹劾,官职一并被削夺。
遭弹劾
冬,带湖新居落成。罢官后,回到上饶带湖新居。
1163—1181 青壮年期 力主抗金 未被采纳
43岁
1182年(宋淳熙九年)
闲居上饶家中。
44岁
1183年(宋淳熙十年)
春,友人陈亮来信,说秋后来访,但后来因陈亮被诬下狱没有来成。
46岁
1185年(宋淳熙十二年)
与信州守郑汝谐常有来往,酬唱甚多。
48岁
1187年(淳熙十四年)
81岁的高宗赵构卒
诸臣议论辛有功绩,但难于驾驭,然缓急之时此人可用。 孝宗降旨,给了辛一个名号“祠禄官”,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49岁
1188年(淳熙十五年)
正月,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由门人范开编定印行。
冬,友人陈亮来访。辛弃疾与他鹅湖同游,瓢泉共钦,长歌相答,极论世事,两人纵谈十日,成为南宋词坛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有《贺新郎》一词,写与陈亮纵谈的喜悦和陈亮去后依依惜别的心情。从此以后,他们书信往来,彼此唱和,交谊日深,直到陈亮逝世。
在与上饶接壤的铅山县境内的期思渡修建了一座别墅,取附近一清泉名为瓢泉。瓢泉附近是一座连绵百多里的名山,主峰叫鹅湖,山下有座寺院叫鹅湖寺。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曾在这寺院里辩论过哲学方面的问题,是学术史上有名的胜地。辛弃疾常和他的朋友去鹅湖寺游憩。
53岁
1192年(宋绍熙三年)
被起用为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春初赴任。
九月,福建路安抚使林枅[ji]死,辛弃疾兼代福建路安抚使,直到年终
是时,与在建阳闲居的朱熹往来,游从甚繁,并常向他征求处理福建政务的意见
向朝廷上疏,建议推行经界(清查地亩所有权与均平赋役负担)和改变盐法
年底,召辛回京面君
54岁
1193年(宋绍熙四年)
因皇帝要召见,正月初从福州启程,途经建阳同朱熹会晤。 到杭州,陈亮也特地跑来相会
被皇帝召见,奏进《认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就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几点意见,但没有受到重视。奏对之后,留在朝廷做了半年的太府卿。
秋,职名被提名为集英殿修撰,派做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重到福州。
55岁
1194年(宋绍熙五年)
友人陈亮逝世。
辛励行节约,省钱五十万贯,榜曰“备安库”。 又拟造铠甲万副,招募壮丁,建立武装
七月,由于谏官黄艾的弹劾,被罢官,只给一个挂名的闲散差事,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遭弹劾
八月,回江西上饶,继续他的退休生活。
九月,因御史中丞谢深甫提出弹劾,职名由集英殿修撰降为秘阁修撰。
56岁
1195年(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
闲居上饶家中。
春,在铅山期思的新居“瓢泉”全部落成
十月,由于新御史中丞何澹再次提出弹劾,秘阁修撰的职名被削夺。
遭弹劾
57岁
1196年(宋庆元二年)
春,带湖居宅失火,全家移居铅山期思瓢泉新居。 辛始读经学佛
九月,又有朝廷言官提出弹劾,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的空名也被削夺。 到此,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被削夺得干干净净。
(辛弃疾在这之前和之后的闲居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同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游山逛水、饮酒赋诗中消磨掉的。表面看来澹泊冷静,放浪林泉,不关心世事,实则胸中燃烧着炎炎烈火,不忘恢复失地,借歌词为陶写之具,抒爱国忧民之情。)
被革职
受韩侂胄排挤,朱熹辞官,返武夷山研经著书
59岁
1198年(宋庆元四年)
恢复集英殿修撰,又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61岁
1200年(宋庆元六年)
三月,友人朱熹在武夷山中逝世,辛弃疾为文往哭之
辛亲往吊丧,填词《感皇恩》曰:“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为文悼朱熹云:“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1182—1202 中晚年期 两遭弹劾 被迫归隐 寄情山水
64岁
1203年(宋嘉泰三年)
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是时,与在绍兴三山闲居的爱国诗人陆游往来,辛弃疾谷为陆游建一新舍, 陆游没有接受,新舍未做成。
年末,宋宁宗召见,临行前去三山向陆游告别, 陆游写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一首送行
65岁
1204年(宋嘉泰四年)
正月,宁宗赵扩召见,辛弃疾陈述对付金人的意见,主张北伐, 要有一段时间做充分的准备,提出应把用兵任务交给元老大臣。
三月,宁宗赐辛金带,诏令其为军事要塞镇江的知府。 辛预制军服万套,计划募壮丁万名,训练军队以备渡淮击敌
五月,下诏追封岳飞为鄂王
66岁
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
六月,调任隆兴知府,未到任,又因谏官弹劾,新令撤回
刚出使金国回朝的邓友龙称:“臣出使时有一金国驿使夜半来见,具言金业已困弱不堪,王师若来,势若拉朽。”韩侂胄闻之,鼓动宁宗北伐。辛连连上书劝韩侂胄暂缓用兵,最后一书甚至指韩误国。韩党劾奏辛为官谬举,辛降两级官阶,调往隆兴;不久又为谏官弹劾,以“好色贪财,淫刑聚敛”为罪名被革职。辛悻然返铅山
遭弹劾
秋,怀着满腔忧愤返回铅山
67岁
1206年(宋开禧二年)
春,被起用做浙东安抚使,辛弃疾上疏辞免。
五月,朝廷正式发布伐金的命令,各路军队在韩侂胄指挥下都溃败下来, 失败的原因,不出辛弃疾的预见,鲁莽从事,准备不够。
十二月,进龙图阁待制,派知江陵府,未就任。南宋向金求和,朝廷又召辛弃疾到杭州秦陈对时局的意见,拟任兵部侍郎,一再力辞,不肯出山。
68岁
1207年(宋开禧三年)
召对之后,春,从杭州回铅山。八月,身染重病,在铅山家中养病。
秋,金人以索取韩侂胄的首级作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来为他声援,任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疾速到临安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病已沉重,卧床不起,只得上章请辞。
九月初十日(10月3日),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铅山县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
追赠
1233年(绍定六年)
追赠光禄大夫
1275年(德祐元年)
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1203—1207 晚年起用 壮志未酬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