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大学语文_寡人之于国也
大学语文_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共七篇(各分上下),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的。《孟子》一书对后代的文化思想和散文发展均有深远影响。
编辑于2023-08-30 23:11:56这是一篇关于数据人主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数字人生成方式,语音驱动与口型同步,动作捕捉与交互,场景与直播集成。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与时俱进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实践作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强调的是实践具有,下列范畴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两种趋势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本质区别。。
这是一篇关于目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聿,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数据人主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数字人生成方式,语音驱动与口型同步,动作捕捉与交互,场景与直播集成。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与时俱进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实践作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强调的是实践具有,下列范畴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两种趋势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本质区别。。
这是一篇关于目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聿,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孟轲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孟子散文常采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文章中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富于感情色彩,使其论说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
《孟子》共七篇(各分上下),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的。《孟子》一书对后代的文化思想和散文发展均有深远影响。
本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办,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注释】
寡人
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
梁惠王
(前400一前319);即魏惠王,名罃yīng,“惠”是他的谥号。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受秦威胁,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惠王。
焉
于是,作兼词用,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
详解
本义
yān ㄧㄢˉ
鸟名:焉鸟
▶ 唐 黃滔 《唐城客夢》: “旦, 北而徂山之曲, 乃見蒼翠一林, 其中則楮煙墨宇, 椒櫪坎地, 群焉胙充, 飛而不舉。”
基本字义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
心不在~。不复出~。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心不在焉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子女玉帛, 則君有之;羽毛齒革, 則君地生焉。”
▶ 《論語‧衛靈公》: “眾好之, 必察焉;眾惡之, 必察焉。”
▶ 宋 梅堯臣 《夜晴》詩: “躁靜于焉見, 誰與度物情?”
〈价〉
相當於“於”。
▶ 《左傳‧哀公十七年》: “裔焉大國, 滅之將亡。”
▶ 《尹文子‧大道上》: “五色、五聲、五臭、五味, 凡四類, 自然存焉天地之間而不期為人用。”
▶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 “﹝鳥獸﹞懼物之為己害也, 猶且不脫焉弱之肉彊之食。”
乃,才
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
且~置土石?
〈代〉
哪里或那里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 《墨子‧尚賢下》: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 無故富貴, 面目美好者, 焉故必知哉?” 漢 蔡邕 《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銘》: “品物猶在, 不見其人, 魂氣飄飄, 焉所安神?”
相當於“怎麼”、“哪裡”。
▶ 《詩‧衛風‧伯兮》: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 《左傳‧閔公元年》: “鶴實有祿位, 余焉能戰?”
▶ 《後漢書‧方術傳上‧樊英》: “臣非禮之祿, 雖萬鍾不受, 若申其志, 雖簞食不厭也, 陛下焉能富臣, 焉能貧臣?”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滅密》: “ 康公 之母誠賢耶?則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 焉用懼之以數?”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 《左傳‧隱公元年》: “ 制 , 巖邑也; 虢叔 死焉, 佗邑唯命。”
▶ 《陳書‧高祖紀上》: “六月, 高祖 修 崎頭 古城, 徙居焉。”
文言助词
又何戚~
〈助〉
相當於“之”、“是”。 用於前置賓語之後。
▶ 《左傳‧隱公六年》: “我 周 之東遷, 晉 鄭 焉依。”
▶ 《明史‧韓文傳》: “況群小作朋, 逼近君側, 安危治亂, 胥此焉關。”
語氣詞。 表示停頓。 用於句尾
▶ 《列子‧湯問》: “寒暑易節, 始一反焉。”
▶ 《史記‧蘇秦列傳》: “凡天下戰國七, 燕 處弱焉。”
▶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 “使來者讀之, 悲予志焉。”
語氣詞。 表示停頓。 用於分句末或句中
▶ 《莊子‧則陽》: “君為政焉, 勿鹵莽;治民焉, 勿滅裂。”
▶ 《公羊傳‧莊公元年》: “于其出焉, 使公子 彭生 送之。”
詞尾。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
▶ 《禮記‧大學》: “其心休休焉, 其如有容焉。”
▶ 鄭玄 箋: “焉, 猶然也。”
▶ 《後漢書‧孔融傳》: “懍懍焉, 皜皜焉, 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 《新唐書‧柳宗元傳》: “交焉而爭, 睽焉而鬥。”
▶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 “狡焉思逞者有之。”
〈副〉
如何 [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 陇西、 北地,出 鸡头山,过 回中,焉作信宫 渭南。——《史记》
焉始乘舟
〈连〉
表示承接。 相當於“則”、“於是”。
▶ 《禮記‧祭法》: “壇墠有禱, 焉祭之, 無禱乃止。”
▶ 《墨子‧兼愛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 必知亂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 則不能治。”
▶ 《史記‧秦始皇本紀》: “ 始皇 巡 隴西 、 北地 , 出 雞頭山 , 過 回中 。 焉作 信宮渭 南。”
通假
颜yán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耳
而已
“河内”三句
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内: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
灾凶,此指饥荒。
粟
本义
sù ㄙㄨˋ
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子。沧海一~。
谷(穀)物名。 北方通稱“谷子”
▶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二‧粟》: “古者以粟為黍、稷、粱、秫之總稱。 而今之粟, 在古但呼為粱。 後人乃專以粱之細者名粟……大抵黏者為秫, 不黏者為粟。 故呼此為秈粟, 以別秫而配秈。 北人謂之小米也。”
谷粒。 未去皮殼者為粟, 已舂去糠則為米
▶ 《書‧禹貢》: “四百里粟, 五百里米。”
▶ 蔡沈 集傳: “粟, 穀也。”
▶ 《呂氏春秋‧審時》: “其粟圓而薄糠, 其米多沃而食之彊。”
▶ 唐 李紳 《古風》之一: “春種一粒粟, 秋成萬顆子。”
扩展
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 )农贵~。
糧食的通稱
▶ 《管子‧治國》: “民事農, 則田墾;田墾, 則粟多;粟多, 則國富。”
▶ 漢 晁錯 《論貴粟疏》: “粟者, 王者大用, 政之本務。”
▶ 唐 韓愈 《原道》: “農之家一, 而食粟之家六。”
▶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三: “我亦曾糜太倉粟, 夜聞邪許淚滂沱!”
指顆粒細小如粟之物
▶ 《山海經‧南山經》: “ 英水 出焉, 西南流注於 赤水 , 其中多白玉, 多丹粟。”
▶ 郭璞 注: “細丹沙如粟也。”
▶ 宋 楊萬里 《昌英叔門外小樹木樨早開》詩: “旋開三兩粟, 已作十分香。”
▶ 清 曹溶 《一萼紅》詞: “粟玉纖環, 泥金雙帶, 嬌小渾不勝風。”
衍生
指俸祿
▶ 晉 殷仲文 《解尚書表》: “進不能見危授命, 亡身殉國;退不能辭粟 首陽 , 拂衣高謝。”
▶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一摺: “人都道書中自有千鍾粟, 怎生來偏着我風雪混樵漁。”參見“ 粟秩 ”。
皮肤(膚)触寒而收縮起粒
▶ 宋 蘇軾 《和陶貧士》之二: “無衣粟我膚, 無酒顰我顏。”
▶ 宋 陸游 《雪後苦寒行饒撫道中有感》詩: “重裘猶粟膚, 連酌無騂顏。”
▶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 “皮膚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
其它
姓
▶ 後漢 有 粟舉 。 見《通志‧氏族四》。
河东凶亦然
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这样办。意为河东发生灾荒,就迁移河东的灾民到河内,搬运河内的粮食到河东
加
更
好(hào)
喜欢,爱好。
填然鼓之
咚咚地敲起鼓来。
填
拟声词,这里用来模拟鼓声。
tián
兵
兵器。
刃
刀口,这里指锋利的兵器。
接
接触,交锋。
甲
铠甲
曳兵
拖着武器。
曳
本义
yè ㄧㄝˋ
牽引;拖
▶ 《易‧既濟》: “曳其輪, 濡其尾, 無咎。”
▶ 高亨 注: “曳, 以手引之。”
▶ 宋 孫光憲 《思帝鄉》詞: “六幅羅裙窣地, 微行曳碧波。”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阿纖》: “ 山 起坐不自安, 曳令暫息。”
衍生
穿着
▶ 《詩‧唐風‧山有樞》: “子有衣裳, 弗曳弗數。”
▶ 孔穎達 疏: “婁、曳俱是著衣之事。”
▶ 漢 桓寬 《鹽鐵論‧刺權》: “婦女被羅紈, 婢妾曳絺紵。”
▶ 《新唐書‧隴西公博義傳》: “驕侈不循法度, 伎妾數百, 曳羅紈, 甘粱肉, 放於聲樂以自娛。”參見“ 曳婁 ”。
困頓
▶ 《後漢書‧馮衍傳下》: “貧而不衰, 賤而不恨, 年雖疲曳, 猶庶幾名賢之風。”
李賢 注: “曳猶頓也。”
逾越, 超過
▶ 《文選‧王褒〈洞簫賦〉》: “狀若捷武, 超騰踰曳, 迅漂巧兮。”
▶ 李善 注: “曳亦踰也。”
飄搖
▶ 南朝 宋 顏延之 《應詔觀北湖田收》詩: “陽陸團精氣, 陰谷曳寒煙。”
走
跑,这里指逃跑。
zǒu ㄗㄡˇ
本义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直
仅,只
是
此,这
不可胜食
吃不完
胜
尽
shēng
数(數)
(cù)细密。
详解
本义
shǔ ㄕㄨˇ
查點;点数;计算
▶《周禮‧地官‧廩人》:“以歲之上下數邦用,以知足否,以詔穀用,以治年之凶豐。”
▶鄭玄注:“數,猶計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尤而效之,蓋以百數。”
▶劉半農《一個小農家的暮》詩:“他們數,他們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扩展
查點→
算在數內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廬江水》:“廬山,彭澤之山也。雖非五嶽之數,穹隆嵯峨,實峻極之名山也。”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有陷在賊中者,為祿山所脅從,而黃幡綽同在其數。”
▶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英宗﹞或言幼時父兄不以為子弟數。”
數說,一件一件地說
▶《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孔穎達疏:“數,說也。”
▶《漢書‧賈誼傳》:“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數之於前?”唐柳宗元《非國語上‧晉孫周》:“單子數晉周之德十一。”
▶儒林外史《第六回》:“﹝趙氏﹞數了又哭,哭了又數。”
數落;責備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
▶楊伯峻注:“‘數之’云云,數其罪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珊瑚》:“王傲不相下,反數其惡。”
▶歐陽山《柳暗花明》一○二:“胡杏覺着很奇怪,按照周炳的為人,他這個時候應該跳起來,大罵陳家,大罵寫信來的人,數他們的罪惡。”
稱道
▶《荀子‧王霸》:“不足數於大君子之前。”
▶王先謙集解:“《仲尼》篇兩云‘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稱、數義同。”
▶《史記‧游俠列傳》:“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
▶《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shù ㄕㄨˋ
1.數目;數量。
▶《左傳‧隱公五年》:“公問羽數於眾仲。”
▶《漢書‧律曆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
▶《宋史‧選舉志三》:“文理通為合格,不限其數。”
▶陸俊超《驚濤駭浪萬里行》:“他曾經數以百計地跟我這麼說。”
2.引申為年數、歲數。
▶《呂氏春秋‧盡數》:“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
▶高誘注:“盡其長久之數。”
3.底細。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十六:“平常過日子,從前吃是甚穿是甚,如今比從前好了多少?咱們也不用自己誇,各人心裏都有個數。”
▶峻青《海嘯》第三章:“這一切,他心裏都沒有數。”
4.猶几(幾)。表示不定的少數。
▶《史記‧汲鄭列傳》:“﹝汲黯﹞為右內史數歲,官事不廢。”
▶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不數日,誦寺中所有經殆遍,遂去,不知所在。”
▶楊朔《前進‧鋼鐵的大軍》:“這裏以數十輛美國的戰防炮為前導。”
5.算術,數學。古代六藝之一。
▶《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嚴復《原強》:“名數力炙﹝質﹞四者之學已治矣。”
6.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數學概念。如:自然數、整數、有理數、無理數、實數、複數、質數等。
7.一種語法範疇,表示名詞或代詞所指事物的數量。如:英語名詞有單、復兩種數。
8.道數,方法。
▶《商君書‧算地》:“故為國之數,務在墾草。”
▶《荀子‧正論》:“﹝桀紂﹞身死國亡……是不容妻子之數也。”
▶王先謙集解引王念孫曰:“數猶道也。”
▶唐元稹《沂國公魏博德政碑銘》:“帝命弘正,予言是聽。理亂有數,其道甚明。”
9.技藝;技巧。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
▶趙岐注:“數,技也。”
▶《淮南子‧原道訓》:“夫臨江而釣,曠日而不能盈羅,雖有鉤箴芒距,微綸芳餌,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數,猶不能與網罟爭得也。”
▶高誘注:“數,術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數逢其極,機入其巧。”
▶清戴名世《〈倪生詩〉序》:“余笑曰:‘序則不難為也,但詩之為數,小數也;學之,豈必待十年而後成耶?’”
10.策略;權術。
▶《管子‧小問》:“夫誅暴禁非而赦無罪者,必有戰勝之器,攻取之數。”
▶漢王充《論衡‧答佞》:“以計求便,以數取利。”
▶《後漢書‧南匈奴傳》:“交接得其情,則卻敵折衡;應對入其數,則反為輕欺。”
▶《續資治通鑒‧宋寧宗慶元元年》:“金主曰:‘何為多數?’萬公曰:‘崇浩微似迎合。’金主曰:‘卿言是也。’”
11.曆數。
▶《史記‧五帝本紀》:“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司馬貞索隱:“《尚書》作‘曆象日月’,則此言‘數法’,是訓‘曆象’二字,謂命羲和以曆數之法觀察日月星辰之早晚。”
▶《淮南子‧氾論訓》:“萇宏,周室之執數者也。”
▶高誘注:“數,曆術也。”
12.特指方術,如占卜之類。
▶《楚辭‧卜居》:“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金王若虛《焚驢志》:“﹝鎮陽帥﹞督下祈雨甚急,厭禳小數,靡不為之。”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三:“乃歎人生世間,事皆前定,精於數者,固能前知也。”
13.規律;必然性。
▶《後漢書‧鄧寇傳論》:“漢世外戚,自東、西京十有餘族,非徒豪橫盈極,自取災故,必於貽釁後主,以至顛敗者,其數有可言焉。”
▶李賢注:“數猶理也。”
▶唐劉禹錫《天論中》:“夫物之合并,必有數存乎其間焉。”
14.道理。
▶《韓非子‧孤憤》:“夫以疏遠與近愛信爭,其數不勝也。”
▶王先慎集解:“數,理也。”
▶唐皮日休《〈春秋〉決疑》之九:“若揚子之草《玄》,其數則《易》,其文則《玄》是也。”
15.天命;命運。
▶《後漢書‧鄭太荀彧等傳論》:“及阻董昭之議,以致非命,豈數也夫!”唐柳宗元《非國語上‧滅密》:“康公之母誠賢耶?則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焉用懼之以數。”
▶《花月痕》第五回:“老尼道:‘居士請了,數雖前定,人定卻也勝天,只看居士本領罷!’”王任叔《疲憊者》:“這都是數該如此,所以我總餓也餓不死的。”
16.法制。
▶《管子‧任法》:“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
▶《韓非子‧制分》:“夫治法之至明者,任數不任人。”
▶陳奇猷集釋:“本篇數字用為法字之義。”
17.順序;次序。
▶《逸周書‧大聚》:“復亡解辱,削赦輕重,皆有數。”
▶朱右曾校釋:“數,等差也。”
▶《荀子‧勸學》:“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宋王安石《洪範傳》:“自天一至于天五,五行之生數也。”
18.引申為等級。
▶宋王安石《上宋相公書》:“自去吏屬之籍,以至今日,雖嘗獲侍燕語,然不能自同眾人之數也。”
19.禮數;儀節。
▶《左傳‧昭公三年》:“今嬖寵之喪,不敢擇位,而數於守適。”
▶楊伯峻注:“數,禮數也。”
▶《文選‧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貽宴好會,不常厥數。”
▶李善注:“數猶禮也。”
20.指星象的度數。
▶《孫子‧火攻》:“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張預注:“推四星(箕、壁、翼、軫)之度數,知風起之日,則嚴備守之。”
衍生
(对比)
謂比較起來最突出
▶唐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詩:“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
▶趙樹理《登記》:“我看三個裏頭,就還數人家小飛蛾這一個標致!”
亞於;次於
▶宋蘇軾《謝賜御書詩表》:“文不數於游夏,書已逼於鍾王。”
▶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上:“能作新髻,倭墮慵來,九鬟百合,金翹翠珥,約其槃珊,正不數漢宮十二譜也。”
分辨;詳察
▶《詩‧小雅‧巧言》:“往來行言,心焉數之。”
▶朱熹集傳:“數,辨也。”
▶《荀子‧非相》:“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
▶宋辛棄疾《新荷葉‧再和趙德莊韻》詞:“細數從前,不應詩酒皆非。”
shuò ㄕㄨㄛˋ
屢次。
~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孫子‧行軍》:“屢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
▶《史記‧李斯列傳》:“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
▶清葆光子《物妖志‧柳》:“趙家喬木為庸材輩蠹蝕也數矣。”
親密;親近
▶《左傳‧成公十六年》:“無日不數於六卿之門,國之材人無不事也。”
▶杜預注:“數,不疏。”
▶明方孝孺《王處士墓表》:“二兄蚤卒,撫從子如子,無愛憎、厚薄、疏數。”
中醫學術語。指脈搏頻率高,每分鐘在九十次以上。
▶漢張仲景《傷寒論‧辨脈法》:“其脈浮而數。”
▶《西游記》第十回:“皇上脈氣不正,虛而又數,狂言見鬼。”
▶《老殘游記》第三回:“兩手脈沉數而弦,是火被寒逼住,不得出來,所以越過越重。”
通假
速
快
其它
cù ㄘㄨˋ
細密;稠密
▶《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趙岐注:“數罟,密網也。”
▶《呂氏春秋‧辯土》:“慎其種,勿使數,亦無使疏。”
▶《史記‧蘇秦列傳》:“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曾無所芻牧。”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設施也。”
▶明何景明《何子內篇》之十四:“綱弛曰緩,目數曰急。”
細小
罟
本义
gǔ ㄍㄨˇ
网
網的總稱
▶ 《國語‧魯語上》: “ 里革 斷其罟而棄之。”
▶ 韋昭 注: “罟, 網也。”
扩展
引申為法網
▶ 《詩‧小雅‧小明》: “豈不懷歸, 畏此罪罟。”
用網捕捉
▶ 晉 傅玄 《羽籥舞歌》: “罔罟禽獸, 群黎以安。”
▶ 鄭秉謙 《柳金刀和他的妻子》: “我想罟魚嘛, 總是靠運氣的。 運氣好, 風浪越大, 罟得越多, 什麼都逢凶化吉。”
方言。 謂勉強硬來。
▶ 韓起祥 《劉巧團圓》: “你就是罟到一達, 我們兩家也過不成麼!” 韓起祥 《劉巧團圓》: “人家硬罟的把爹爹拉上走在區政府, 割來一個退婚證。”
洿
低洼地,这里指池塘
本义
wū ㄨˉ
不流动的浊水
决~而注之江
▶ 《楚辭‧天問》: “九州安錯?川谷何洿?東流不溢, 孰知其故?” 聞一多 疏證: “九州錯塞以致川谷渟洿而水潦氾濫, 及至百川東注, 歸於大海, 則又永無溢時。”
▶ 《淮南子‧精神訓》: “苦洿之家, 決洿而注之江, 洿水弗樂也。”
▶ 高誘 注: “洿水猶澹水也。”
衍生
洼地;池塘
曲台宣榭,咸变~莱
洿下
洿邪
凹陷
所居宅~下
衰落
▶ 晉 陸雲 《九愍‧紆思》: “俯投跡而世洿, 仰晞志而道隆。”
▶ 《北史‧楊昱傳》: “ 昱 父道隆則從其隆, 道洿則從其洿。”
▶ 《清史稿‧樂志一》: “是知樂之為懿, 覘國隆洿。”
挖掘
~其宫而猪(潴)焉
▶ 《禮記‧檀弓下》: “殺其人, 壞其室, 洿其宮而豬焉。”
▶ 孔穎達 疏: “謂掘洿其宮, 使水之聚積焉。”
▶ 《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四年》: “洿其東宮以養豬羊。”
涂染
必以其血~其衣
▶ 《漢書‧王莽傳下》: “﹝ 王莽 ﹞又以墨洿色其周垣。”
▶ 顏師古 注: “洿染之變其舊色也。”
▶ 漢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 “要領不足以膏齊斧, 名字不足以洿簡墨。”
▶ 清 黃遵憲 《感懷》詩: “邇者盜潢池, 神州洿腥羶。”
形容聲音虛浮而散漫
▶ 《文選‧成公綏〈嘯賦〉》: “觸類感物, 因歌隨吟, 大而不洿, 細而不沈。”
▶ 李善 注: “洿, 漫也。
▶ 《琴道》曰: 大聲不震譁而流漫, 細聲不湮滅而不聞。”
通假
污
洗~泥者以水
污穢, 不廉潔
▶ 《左傳‧文公六年》: “治舊洿, 本秩禮。”
▶ 孔穎達 疏: “洿者, 穢之別名, 不潔之稱也。”
▶ 《淮南子‧氾論訓》: “ 季襄 陳仲子 , 立節抗行, 不入洿君之朝, 不食亂世之食, 遂餓而死。”
▶ 唐 韓愈 《與李翱書》: “子獨安能使我潔清不洿而處其所可樂哉?”
7. 沾污;污辱。
▶ 《漢書‧貢禹傳》: “誠恐一旦蹎仆氣竭, 不復自還, 洿席薦於宮室, 骸骨棄捐, 孤魂不歸。”
▶ 宋 司馬光 《四豪論》: “納邪人之言, 造姦偽之謀, 亂其國嗣, 洿敗王家。”
▶ 宋 岳珂 《桯史‧天子門生》: “總因以他事捃摭之甚峻, 然卒不能洿。”
鳖(biē)
甲鱼
斤
斧头的一种
以时
按照一定的时间。《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养生
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
为死者办丧事
王道
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
五亩之宅
相传古代一个成年的农民可分得五亩宅基地,住房和园田各占两亩半
衣(yì)
穿
帛(bó)
丝织品的总称,这里指丝绵衣服
豚(tún)
小猪
彘(zhì)
猪
畜(chù)
人饲养的禽兽
百亩之田
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以分得一百亩耕地
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教育。
谨
谨慎从事,认真办好。
庠序
古代乡学的名称,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xiángxù
庠
本义
xiáng ㄒㄧㄤˊ
广”与房屋有关。本义:古代地方学校
古代的學校, 特指鄉學
▶ 《禮記‧學記》: “黨有庠。”
▶ 孔穎達 疏: “庠, 學名也, 於黨中立學教閭中所升者也。”
▶ 《孟子‧滕文公上》: “ 夏 曰校, 殷 曰序, 周 曰庠, 學則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科舉時代指縣學。
▶ 《儒林外史》第二回: “這是我們集上在庠的 梅相公 。”
扩展
教養;教導
▶ 《孟子‧滕文公上》: “庠者養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通說上》“養、射”: “庠訓為養, 序訓為射, 皆教導之名, 其義本相近也。”
通假
詳
安詳
《因果經》: “無苦無惱, 安庠而起。”參見“ 庠序 ”。
申
重复,一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
悌
本义
tì ㄊㄧˋ
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長上
▶ 《孟子‧滕文公下》: “於此有人焉, 入則孝, 出則悌。”
▶ 趙岐 注: “出則敬長悌。 悌, 順也。”
▶ 漢 賈誼 《新書‧道術》: “弟敬愛兄謂之悌, 反悌為敖。”
▶ 《晉書‧武帝紀》: “有不孝敬於父母, 不長悌於族黨, 悖禮棄常, 不率法令者, 糾而罪之。”
▶ 《新唐書‧李元素傳》: “ 元素 少孤, 奉長姊謹悌。”
▶ 魯迅 《故事新編‧采薇》: “‘是……’ 叔齊 是很悌的, 應了半聲。”
颁(bān)白者
须发花白的人。
颁
通“斑”
负
背上驮东西
戴
头上顶东西。
黎
本义
lí ㄌㄧˊ
亦作“ 菞 ”。
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衍生
黑色。 後作“黧”
▶ 《書‧禹貢》: “厥土青黎。”
▶ 孔 傳: “色青黑而沃壤。”
遲緩, 緩慢
▶ 《文選‧傅毅〈舞賦〉》: “黎收而拜, 曲度究畢。”
▶ 李善 注: “言舞將罷, 徐收斂容態而拜, 度曲於是究畢。”
比及, 及至。 參見“ 黎明 ”
假借
齐
眾, 眾多
▶ 《詩‧大雅‧桑柔》: “民靡有黎, 具禍以燼。”
▶ 毛 傳: “黎, 齊也。”
▶ 孔穎達 疏: “黎, 眾也。 眾民皆然, 是齊一之義。”
黎民, 民眾
▶ 《書‧堯典》: “黎民於變時雍。”
▶ 孔 傳: “黎, 眾。”
▶ 唐 劉禹錫 《復荊門縣記》: “是利不及下也, 黎民病之。”
▶ 歐陽予倩 《漁夫恨》第六場: “為除強暴捨一身, 除了強暴救黎民。”
▶ 《詩‧小雅‧天保》: “群黎百姓, 遍為爾德。”
▶ 鄭玄 箋: “黎, 眾也。 群眾百姓, 遍為女之德言則而象之。”
▶ 明 潘桂 《瑞石賦》: “惠遺黎非小補兮, 嗣嘉穀於秋成。”
▶ 謝覺哉 《感舊》詩: “墳荒草陳血色新, 三 楚 遺黎長飲慟。”
通假
藜
▶ 《淮南子‧時則訓》: “飄風暴雨總至, 黎莠蓬蒿並興。”參見“ 黎杖 ”。
梨
▶ 漢 班固 《白虎通‧諫諍》: “夫妻相為隱乎?《傳》曰: ‘ 曾 去妻, 黎蒸不熟。 ’”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名實》: “或齎黎棗餅餌, 人人贈別。”一本作“ 梨 ”。
犁
黎然
其它
姓
古 高辛氏 、 顓頊氏 的火官。 即火神, 亦謂陰官
▶ 《書‧呂刑》: “乃命 重 黎 絕地天通。”
▶ 孫星衍 疏: “ 重 黎 , 顓頊 時司天地官名。”
▶ 《漢書‧郊祀志上》: “乃命南正 重 司天以屬神, 命火正 黎 司地以屬民。”
▶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 “ 黎 , 陰官也。”
▶ 《文選‧張衡〈思玄賦〉》: “流目眺夫 衡 阿兮, 睹 有黎 之圮墳。”
▶ 李善 注: “ 黎 , 高辛氏 之火正, 謂 祝融 也。”
古國名。 在今 山西省 長治縣 境
▶ 《書‧西伯戡黎》: “ 西伯 既戡 黎 。”
▶ 孔穎達 疏: “ 黎國 , 漢 之 上黨郡 壺關 所治 黎亭 是也。”
▶ 《文選‧班固〈典引〉》: “乘其命賜彤弧黃鉞之威, 用討 韋 、 顧 、 黎 , 崇 之不恪。”
▶ 李善 注引 蔡邕 曰: “ 黎 崇 , 殷 諸侯也。”
古地名
▶ 黎陽 的簡稱。
▶ 漢 置縣, 屬 魏郡 。
▶ 《戰國策‧趙策三》: “ 趙 以 公子郚 為質於 秦 , 而請內 焦 、 黎 、 牛狐 之城, 以易 藺 、 離石 、 祁 於 趙 。”
▶ 清 孫星衍 《〈尚書〉今古文注疏‧西伯戡黎》“ 西伯 既戡 黎 ”: “ 黎陽 為 漢 魏郡 屬縣, 有 黎陽山 , 故城在今 河南 濬縣 西南。 此則 堯 後之 黎 , 非‘戡 黎 ’、之 黎 , 恐後人誤以為一, 故附及之。”
指 黎母山
▶ 元 姚燧 《資善大夫中書左丞李公家廟碑》: “及兵 占城 , 轉粟 黎 儋 , 歸佐皇子, 致討 日南 。”參見“ 黎母山 ”。
中國 少數民族名。 多居於 海南省
▶ 《宋史‧蠻夷傳三‧黎洞》: “其服屬州縣者為熟 黎 , 其居山洞無征徭者為生 黎 。”
▶ 元 揭傒斯 《送李都事赴湖廣省幕》詩: “ 黎 僚 本吾民, 撫綏在方面。”
▶ 清 李調元 《南越筆記‧黎人》: “ 黎 多 符 王 二姓, 非此二姓為長, 黎 則不服。”
然
这样。
王(wàng)
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
检
约束,制止。
涂
通“途”,道路。
莩
饿死的人。
本义
fú ㄈㄨˊ
芦苇秆里面的薄膜
葭莩
扩展
種子的外皮
假借
殍
piǎo ㄆㄧㄠˇ
餓死的人
▶ 《孟子‧盡心下》: “有布縷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 君子用其一, 緩其二。 用其二而民有殍。”
餓死
▶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三》: “是時軍士之家乏食, 婦女掇蔬於野, 及優給軍人, 皆負物而詬曰: ‘吾妻子已殍矣, 用此奚為!’”
▶ 《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四年》: “ 河東 平陽 大蝗, 民流殍者什五六。”
▶ 胡三省 注: “餓死於中野者曰殍。”
发
打开,这里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
岁
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非我也,兵也
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
无罪岁
别归罪于年成不好
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提示】
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语句收束,环环相扣,突出中心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本文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孟子善用比喻。本文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做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都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此外,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思考与练习】
一、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反对兼并战争。
(2)大力发展农业、渔业、林业。
(3)注重教育。
(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
(5)以民为本。
二、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通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具体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统治者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三、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抑扬兼施表现在先对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进行批评,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加多,这些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循循善诱表现在抓住惠王的心理,先易后难、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方面。
四、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作战中,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都是逃跑,没有质的差别.孟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梁惠王所谓的治国"尽心",实际上与邻国的治国方法大同小异,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都不符合孟子所倡导王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