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血管系统
详细介绍了心的构造,形态,位置,功能。希望通过导图能够加深你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编辑于2020-04-28 10:56:20心血管系统(一)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毗邻和外形
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的心包内,约2/3在正中面的左侧,1/3在右侧。
毗邻:
外侧为左、右肺和纵隔胸膜;
上方为出入心脏的大血管;
下方为膈;
前方为胸骨体、第2~6肋软骨;
后方为第5~8胸椎。
心是一个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大小约与本人握拳相似(稍大于本人拳头)。心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条沟和一个切迹、一个点。
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
心底: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的右心房构成,朝向右后上方。
两面:
胸肋面,大部分由右心室和右心房,小部分由左心室和左心耳构成,朝向前上方;
膈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朝向下后。
三缘:
右缘,由右心房构成,形态钝圆,向上、向下分别与上、下腔静脉相延续;
下缘,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介于膈面和胸肋面之间,接近水平位;
左缘,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左心耳构成,斜向左下方。
四条沟:
前室间沟,在心的胸肋面,为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与室间隔的前缘一致;
后室间沟,在心的膈面,为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与室间隔的后缘一致。
冠状沟(房室沟),几乎呈额状位,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所中断,是心房与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后房间沟,在心底,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的浅沟,与房间隔后缘一致,是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
心尖切迹:在心尖右侧,前室间沟与后室间沟在心下缘回合处,稍凹陷。
房室交点:后房间沟、后室间沟和冠状沟的相交处,是心表面的重要标志。
二、心腔
(一)右心房
右心房被表面的界沟或内面的界嵴分为前部的固有心房和后部的腔静脉窦。
1. 固有心房:有右心耳、梳状肌、右房室口等结构;
2. 腔静脉窦:有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卵圆窝等结构。
卵圆窝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右心房的入口: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
右心房的出口:右房室口。
(二)右心室
右心室被室上嵴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动脉圆锥或漏斗部)。
1. 流入道:有右房室口(三尖瓣纤维环)、三尖瓣、腱索、(前、后、隔侧)乳头肌、肉柱、隔缘肉柱(节制索)。
三尖瓣复合体:由三尖瓣纤维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可防止右心室的血液逆流至右心房。
2. 流出道:有动脉圆锥、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肺动脉瓣为附于肺动脉环上的3个半月形瓣膜,可防止肺动脉干内血液返流至右心室。
右心室的入口:右房室口。
右心室的出口:肺动脉口。
(三)左心房
左心房分为左心耳和固有心房(左心房窦)。
1. 左心耳:有梳状肌。
2. 固有心房:有四个肺静脉口(入口)、左房室口(出口)。
左心房的入口:左上、下肺静脉口和右上、下肺静脉口。
左心房的出口:左房室口。
(四)左心室
左心室被二尖瓣的前尖分为流入道(左心室窦部)和流出道(主动脉前庭)。
1. 流入道:有左房室口(二尖瓣纤维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和肉柱。
二尖瓣复合体:由二尖瓣纤维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可防止左心室的血液逆流至左心房。
2. 流出道:有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口、主动脉瓣。在左心室舒张时,主动脉瓣可防止升主动脉内血液返流至左心室。
主动脉瓣:为附于主动脉环上的3个半月形瓣膜,可防止主动脉内血液返流至左心室。
左心室的入口:左房室口。
左心室的出口:主动脉口。
左心室被二尖瓣的前尖分为流入道(左心室窦部)和流出道(主动脉前庭)。
1. 流入道:有左房室口(二尖瓣纤维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和肉柱。
二尖瓣复合体:由二尖瓣纤维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可防止左心室的血液逆流至左心房。
2. 流出道:有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口、主动脉瓣。在左心室舒张时,主动脉瓣可防止升主动脉内血液返流至左心室。
主动脉瓣:为附于主动脉环上的3个半月形瓣膜,可防止主动脉内血液返流至左心室。
左心室的入口:左房室口。
左心室的出口:主动脉口。
三、心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 心肌层、心外膜组成。心外膜即浆膜心包的脏层,心瓣膜是心内膜向心腔折叠而成。
心纤维性支架有左、右纤维三角和4个纤维环(二尖瓣环、三尖瓣环、肺动脉瓣环和主动脉瓣环)等。
心间隔
房间隔分隔左、右心房。(注意卵圆窝的位置和意义,房间隔后缘在心表面的位置)。
室间隔分为肌部和膜部,室间隔膜部是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被三尖瓣的隔侧尖分为房室部和室间部。
房室隔为房间隔和室间隔之间的过渡、重叠区域。
四、心传导系
心传导系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区、房室束 (His束)、左束支、右束支和Purkinje 纤维网。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
窦房结的位置与功能 位于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或界沟上1/3)心外膜下,是心的正常起搏点。
房室结区位于koch三角内(由Todaro腱、冠状窦口前内缘与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之间),由房室结、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结间束的终末部)、房室束的近侧部(穿部和末分叉部)组成。其功能是将来自窦房结的兴奋延搁下传至心室,使心房和心室肌依次先后顺序分开收缩,为重要的次级起搏点。
五、心的血管
(一)冠状动脉为心的营养性血管。
1.左冠状动脉 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分布于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前壁、室间隔前2/3和窦房结等。
2.右冠状动脉 起于升主动脉根部的主动脉右窦壁上,行于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发出右缘支、后室间支、室间隔后支、右旋支、右房支、窦房结支和房室结支等。分布于右心室、右心房、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窦房结和房室结等部位。
(二)心的静脉
1. 冠状窦 位于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 心小静脉组成,将心壁大部分静脉血经冠状窦口回流至右心房。
2. 心前静脉 引流右心室前壁的静脉血至由右心房。
3. 心最小静脉 位于各心腔的壁内,直接开口于各心腔。
六、心包
心包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由外层的纤维心包和和内层的浆膜心包组成。
浆膜心包位于心包囊的内层
分为包裹心肌表面的脏层(心外膜)和衬贴于纤维心包内面的壁层。
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互相延续,两者间形成潜在腔隙,称心包腔,呈负压,含少量浆液。
在心包腔内,浆膜心包脏、壁两层返折处的间隙称心包窦,如心包前下窦、心包横窦和心包斜窦。
七、心的体表投影
1.心尖的体表投影(即触及心尖搏动的部位)在左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或距前正中线9cm处。
2.左剑肋角处心包穿刺
3.紧贴胸骨左侧缘、左第4或第5肋间隙进行心内注射(进入右心室)或心包腔穿刺,可避免损伤胸膜和胸廓内血管。
第一节 总论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心是连接动、静脉的枢纽,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
静脉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静脉末梢的管道,是血液与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心血管系统的循环
血液循环:血液由心脏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又返回心,血液这种周而复始的流动现象称血液循环,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血液经右心室射出(静脉血)→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左、右肺泡壁毛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 左、右肺静脉(动脉血)→左心房的途径,称为肺循环。其特点为行程短,分支少,分布范围小。功能是将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
体循环:血液经左心室射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全身各级静脉(静脉血)→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的途径,称为体循环。其特点为行程长、分支多、分布范围广,功能是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器官、组织,并将静脉血导回心脏。
三、血管吻合
血管吻合包括动脉间吻合、静脉间吻合、动静脉吻合、侧支吻合。
侧支循环:当动脉主干阻塞时,血流可经侧副支到达阻塞以下的血管主干,使血管受阻区的血液循环得到不同程度的代偿恢复,这种通过侧支建立的循环称侧支循环。
终动脉:体内少数器官内的动脉与相邻动脉之间无吻合,这种动脉称终动脉,如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阑尾动脉等。
功能性终动脉:若某一动脉与邻近动脉虽有吻合,但当该动脉阻塞后,邻近动脉不足以代偿其血液供应,这种动脉称功能性终动脉,如脑、脾和肾动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