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学原理
考研需要使用的政治学原理,内容为8个章节,1万字
编辑于2020-05-01 19:20:16政治学原理
一、政治与政治学
政治的涵义
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进行的活动,以及产生的关系。
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人。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
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政治的特点和本质
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政治的特点:
(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
(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政治的作用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文化、道德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制约力。
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构成方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政治制度的设置或政治博弈的结果对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影响。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对象:政治学是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及其规律。
体系:
广义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政治学,包括基础理论(即政治哲学)、政治制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发展理论等等。
狭义的政治学就是指政治学原理,也就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与政治组织;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政治行为;政治发展;政治文化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以19世纪末为界,人们把西方政治学分为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传统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理想和合理性、政治权力的结构和功能、公民权利等问题。在法上,以哲学方法即思辨方法为主,不大关注现实问题。
现代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
分为三大流派:
“科学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流派;
“后行为主义”流派。
现代政治学注重研究政治主体和现实政治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深受现代实证哲学的影响,采取实证、科学主义、行为主义、后行为主义的方法,也就是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过来,大量采用模拟分析、个案分析、心理分析、实地调查等经验性方法,使政治学研究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现代政治学在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差异,它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学说。
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的政治学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是一种“道德论”。
孔子讲“克己复礼”,孟子讲“仁义”,
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良知良能”、“心外无物”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等。
近代以后,像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都是著名的政治学著作。
1902年,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一一京师大学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政治法律科。
1932年,南京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到1946年,全国有四十多所学校设立了政治学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政治学系被全部取消,直到1980年末,中国政治学会再次成立。
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的政治学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仍然不够发达。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特点
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②以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为目标。
③以批判性为其最大特色。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
规范研究法;
法律研究法;
制度研究法
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 占统治地位的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即“政治科学”。
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①心理学研究法;
②经济分析法;
③社会学分析法;
④系统分析法;
⑤结构一功能分析法。
行为主义政治学,即“政治科学”。是现代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政治学反对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注重经验方法。它认为、科学的功能是解释世界,面不是改造世界。
二、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
政治关系的涵义、政治关系的三个层次
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称。
有三种含义
(1)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
政治权力的本质和构成
政治权力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具有强制性影响的社会权力,即不顾他人的意志而强迫他人行为的能力( power)。权力与服从有关.
权威
权威:指能够使人们自愿地服从的能力。权威的特点在于,它既不是武力压服,也不是纯粹的理性说服。
权利
权利: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认定及保障,是公民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权利通常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利有着应然权利和实然权利之分。
政治系统的概念
政治系统是“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有关的互动行为”,它的功能是“在国内和国际环境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追求集体目标的工具”。
政治结构的内涵与特征
政治结构的内涵:
(1)政治结构就是政治主体(也叫政治角色)之间相互关系的固定的组合模式。
(2)政治结构的具体形式包括国家的宪政结构及政府、司法、政党、阶级利益集团等政治主体的结构。
(3)政治结构表现为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权力义务关系。
(4)政治结构的形成具有自发性的成份,也有自觉性的成份。
政治结构的特征
(1)政治关系或政治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2)政治活动的有序性。指各种政治主体及其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范性。
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
以“三权分立”为基础。即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政治权力由不同的专门机构分别行使,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政治权力体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
阶级结构。
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城乡个体劳动者、私营业主、敌对势力制约能力等。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其他阶层为参政者。
社会主义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
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是合作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我们的民族关系是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区域自治。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议政合一”制。
民意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均由民意机关产生,同时对民意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
独立的政党领导权力,执政党拥有领导国家的宪法权力。
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凡属全国性的事务,由中央决定,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凡属地方性的事务,按着中央政府的统一政令,由地方处理;
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中央领导下的地方高度自治制度;
各省级人大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和颁布适合于本地方的法律。
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
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国家元首,国家元首在形式上和礼仪上是最高国家权力的代表和象征,并根据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行使职权;
行政机关,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也就是中央政府;
司法机关包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一一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一一人民检察院
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政治制度的含义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有关的制度
广义的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实现的统治原则和统一方式的总和。政治学所研究的政治制度是广义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的内容:
政权的阶级性质,也就是国体问题。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政体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政权中,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形式;
国家机构体系。也就是国家的权力结构体系,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三大系统;
具体的政治制度。比较重要的有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等。这些制度都是政治统治和社会控制重要手段。
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政治制度
奴求制是人类最早的政治制度。最早的奴隶制政治制度是公元前40世纪古代埃及的奴隶制。
奴求制政治制度的政体有两种形式:
奴隶制民主政体;
奴隶制君主专制政体。
封建制政治制度
公元5世纪至17世纪,欧洲中世纪封建政治制度以基督教的神权统治为重要的支柱和组成部分.
封建割据君主制(9-13世纪)。以国王和若干大的封建领主为权力核心。
等级(议会)君主制(13-15世纪)。这种政治制度是国王为了对抗大领主而联合中小封建主和城市市民建立起来的。
君主专制制度(16-17世纪中期)。国王依靠军队和税收逐步取消封建領主的权力,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它以民主制取代了君主制制度,以公民选举方式产生的政府替代君主世袭政府。
A建立时期(17中叶英国革命至19世纪中叶目本明治维新)。
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美国1787年通过宪法,以后逐步建立起以三权分立和总统共和制为基础的现代政治制度。
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以后,经历了三次共和制,两次帝制,波旁王朝的两次封建复辟,最终建立起民主共和国。
日本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也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近代国家。
B巩固完善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两党制、多党轮流执政为特征的政党制度最终形成
文官制度形成。
建立完善的法制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制度。
C危机时期(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東)。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导致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从1922年开始,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以“民主”的方式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主义军国制度,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以东欧和中国为代表的第二批社会主义国家。
D稳定和成熟时期(1945年至今)。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国内矛盾缓和。各资本主义国家都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大。
杜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人民当家作主
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其主要表现就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分配权,共同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①行使权力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②最高权力机构由人民选举产生;
③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的是最高的、全部的,不存在分权与制衡问题。
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并领导一切
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党领导一切,但是也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实行依法治国。
这是对过去人治的纠正。
(3)无产阶级专政
(4)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只有一种政体形式,即共和制。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1)“主权在民”原则,主权是指国家固有的对内高于一切、对外保持独立自主的权力。
(2)“代议制”原则,代议制又称代表制,主要是解决政府的组织形式问题,即政体问题。代以制就是由公民选出代表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即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又叫议会民主制。
(3)分权和制衡原则
(4)法治原则,法治包含两层含义:已有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就是制定得较好的法律。
(5)人权原则,所谓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5.代议制
代议制又称代表制,主要是解决政府的组织形式问题,即政体问题。代以制就是由公民选出代表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即以议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又叫议会民主制。
6.分权制衡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曾提出过分权思想,他把国家权力分为议事,行政管理和审判三个要素。
但是他没有提到权力制衡问题。
权力制衡原则是由洛克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剥夺君主的立法,归议会所有,而且立法权应该在行政权之上,对行政权进行监督。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进一步发展了权力制衡理论,在其著作《法的精神》中把“三权分立”的内容确定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使三权相互牵制,使它们达到均衡。
四、政治利益分析
利益
利益的本质
利益是政治分析的逻辑起点。利益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1)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需要。
(2)发展需要。经济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3)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的本质
人的社会需要有形成利益集团的自然趋势。
因为人们的很多需要无法单独去实现,必须结成一定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就是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利益集团可能是有明确的组织的,也可能不是以正式的组织和明确的成员关系出现的。
利益集团直接表达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
利益集团的产生
社会成员利益的某种一致性,形成共同的利益关系、利益要求,在形成明确的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条件下,就会导致利益集团的产生。
利益集团的群体意识包括对共同利益要求的态度和由此形成的政治心理。一旦出现集团的利益主张和利益代表,利益集团也就正式产生。
利益集团的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社会利益的分化。
利益集团的类型
(1)经济利益集团。
(2)政治利益集团。
(3)公共利益集困。
(4)特殊利益集团。
利益的表达方式
政治就是调节不同的利益关系,政治活动的动力来自对利益的追求。
对抗性的表达
(1)暴力。典型的不合法表达方式。
(2)集会,游行示威,罢工。合法方式,在协商失败或正常表达渠道不见效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
非对抗性的表达
(1)通过个人关系进行表达。
(2)通过政治党团进行表达。
(3)组织游说活动。
(4)通过社会舆论进行利益表达。
(5)通过立法和政策咨询的方式进行表达。
此外,在我国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叫“上访”或“群众来信来访”,各级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 ——信访局。
利益综合
所谓利益综合,就是把个人或小群体的分散利益要求集中、归纳和提炼为整体的、全面的利益要求,使之与集体的及社会主导性群体的利益要求紧密结合,进而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或政策予以满足的过程。
利益综合的过程
(1)利益表达。各种利益群体都会根据利益关系而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对其他利益群体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反应。
(2)政策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对政策决策者施加影响,试图使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自己有利的决策,有的利益群体还会对政治系统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3)政治决策。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的最终解决都有赖于政治抉择。
利益综合的基本原则
阶级结构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的基础,同时国家又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协调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国家的正常秩序得不到维护,统治阶级由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它首先是直接的受害者。
因此,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是任何一个政权的首要任务。
利益整合
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在任何一次社会性危机的情况下,重新整合都是最佳的选择。
利益重新整合的方式就是重新调整利益关系。
我国改革的过程就是典型的利益整合过程。
政治平衡
政治平衡的本质是利益平衡
(1)利益平衡不是利益平均,而是利益分配被保持在一个为各利益群体所能够接受的限度内。
(2)在社会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的条件下,政治关系是不可能保持长期平衡的。
(3)社会发展和进步是社会利益和政治关系平衡的副产品。
(4)社会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平衡的前提是保证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要保持一个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一个不断改善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可能性。
政治失衡是利益关系失衡的外在表现
(1)社会的发展总是表现为利益关系不断的分化过程。
(2)在社会利益关系失衡的情况下,没有得到及时调整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也会发生失衡,从而导致社会和政治的动荡。
(3)在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政治失衡往往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经济权力过度剥夺所造成的。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化也在加快,政治失衡往往是因为政治系统没有及时调整所引发的。
(4)政治文化的变化也会通过对公众的影响,从面影响政治平衡。
(5)政治系统存在着自我维护的倾向与能力、如果政治系统不能通过调整自己来适应变化了的利益关系,很有可能导致既有系统无法维持下去。
五、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
1.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在利益分配和调整中所制定的法律规范。
公共政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政治生活的政策管理,即政治管理;
一个是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即社会管理。
公共政策的特征
(1)公共政策作用的二重性——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
政治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公共政策的阶级性质,社会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公共政策的超阶级性质。
①指国家政权对社会各方面的管理。
②指国家政权对政治生活的管理。
③政府对社会成员政治生活的管理。
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不同,政治统治的主体和对象是整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其方式是实行专政,而政治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分别是政府和全体公民,其方式主要是行政和法律手段。
政治参与的广泛程度越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功能越强,二者成正比关系。
公共政策的系统性
公共政策的系统性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来源于社会利益的复杂性。
公共政策的系统性强,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它的不足之处得到减少和弥补,有利于它的顺利实施。
公共政策的超前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公共政策的预测性和超前性可以保证公共政策减少漏洞,增加政策执行中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它的顺利实施。
公共政策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公共政策的被动性突出了利益表达的重要性。公共政策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比例关系反应了政治现代化的水平。
主动性方面:政治系统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会主动地按着自己的需要制定各种政策。
公共政策的被动性:公共政策担负着平衡社会利益的任务,政治系统要首先接受来自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然后再进行利益综合,最后形成特定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制定
1.公共政策的规划
(1)确定政策目标。
(2)收集和论证各种解决方案。
(3)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步骤和配套措施。
2.公共政策的执行
(1)政策执行的含义:政策执行包括政策的解释、组织和实施。
(2)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政策有效执行依赖于合理的政策规划、必要的政策资源、恰当的时机以及监督、反馈和纠偏机制。
3.公共政策的评估
(1)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要保证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必须撇开与政策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因素。
(2)政策评估还必须观察和收集相关利益各方的反映。
六、政治录用
(-)政治录用的含义和标准
政治录用的含义,是指政治系统对社会成员和组织的选择与诱导。
政治录用的对象
(1)专门化的政治角色,如政府官员、议员等。
(2)非专门化的政治角色,如一般党员、选民等。
政治录用的标准
(1)政治标准。
一是录用对象的出身和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是政治经历。
(2)业务标准。业务标准包括录用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和政治实绩(政绩)。
(二)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
1.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
①从政治结构上看,政党体制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形式。
②从政治运行机制上看,政党体制是动员和规范社会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③从政治录用的角度看,政党体制是政治精英进入权力机构的主要渠道。
政党分赃制度
政党体制下,对政治精英的录用标准是政治标准,录用方式是选举或委任。他们的功能就是负责政治决策:而专业行政管理则由现代文官制度所取代。
2.文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
(1)公务员体制。
公务员亦称官僚。公务员体制也叫“专家治国”或文官体制,是指官员的职业化。
文官体制的特点是,文官不受党派控制,不参与以党派斗争为基础的政治斗争
文官体制的要点
①文官的专业技术优势可以提高政府日常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②文官的非政党色彩也保证了政治精英决策的正常实施:
③在政治精英大换班的时候,使政府的日常工作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基本不受影响:
④文官体制使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功能分开,政治精英负责决策,公务员负责执行:
⑤两种体制的分权的另一个结果是造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制衡。这也是双重体制的一个制度性优势。
(2)公务员的录用。
由于文官在政治上格守“中立”原则,因此对文官的录用(考察、考试)、日常考核和去职就具有了比较客观的标准,也就是只考虑文官的业务标准就可以了。
3.双重录用体系的分析
双重录用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分权与制衡机制,这种制衡机制防止了具有强制力的整个政治权力异化,防止决策者的利益与政策实施结果直接挂钩、决策行为目标的短期化和腐败。
决策被严格限制在政治领域。
同时,政党体制对文官体制的异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
1.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
干部选拔制度。
①干部部门直接考察、选拔;
②群众推荐与组织选拔相结合;
③建立后备干部队伍。
干部任用制度。
委任制度。上级部门直接任命。主要形式。
选举制度或程序。
①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者,一般都是等额选举:
②其他像人大、政协代表,一般都是差额或无候选人的选举。
考试录用制度。主要是录用厅局级副职以下的领导干部。
选聘制度。即主管单位通过与录用对象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任命和使用管理干部。一般的事业单位都是采取这种形式。
中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
(1)党管干部的原则。
(2)德才兼备原则。
(3)分类管理原则。
(4)公开竞争原则。
(5)回避、财产申报等其他制度。
七、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
(一)意识形态
1. 意识形态的含义
意识形态是一种系统的政治文化体系,其宗旨就是捍卫政治活动的合理性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正面接受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理论化的阶级意识。
2.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广泛性
意识形态是政治社会的产物,自从有了政治统治,就有了意识形态。
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意识形态的理性化色彩越来越明显,作用也越来越大。
意识形态具有相当强的文化渗透力。
社会的进步也往往反应在意识形态的进步方面。
意识形态就是为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辩护的文化形式。
3.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功能
内容
(1)有关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等的思想体系。
(2)思想教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3)哲学思想和宗教等。
功能
(1)意识形态承担着为统治合法性进行辩护的任务。
(2)不同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各阶级或特殊利益集团实现自己利益的理论工具。
(3)意识形态的负作用主要是在于它的保守性。
4.政治舆论
政治舆论是政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主体传达自己政治意愿和进行政治斗争的一种有效途径。
现代政治活动中,政治舆论作为利益表达的形式,其具体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比较温和、理性,有的则比较激烈或者不太正式,甚至会以发泄的方式进行。
政治與论能够多方面地影响广大民众。
政治與论作为广义的“政治文化”的一个部分,必然会受到政治传统的影响。
(二)政治文化
广义的政治文化按照约束性的强弱可分为狭义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政治興论、意识形态、政治性法律等。按照狭义的文化概念,政治文化就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1.政治文化的内容
(1)政治认识是政治文化中的理性成分。
(2)政治情感是政治文化中的非理性成分。
(3)在政治评价中,非理性与理性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2.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影响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
政治文化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各种复杂的政治现象。
政治文化是维持政治系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政治文化的解体会对政治系统产生严重的冲击,甚至会导致政治系统的瓦解。
现代政治文化既促进着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又被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所强化。
(三)政治社会化
1.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与功能
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系统努力将自己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得到公众认同的过程,即将自己的政治文化内化于公众的过程。
从政治社会化的对象方面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获取政治知识和参与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从政治系统本身来说,进行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适于自己存续的社会环境。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系统有意识的行为。
政治社会化属于二级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具有象征性。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都是围绕着创造适合政治系统生存的社会环境这个根本目进行的。
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培养政治系统所需的积极公民。
2.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
(2)同龄群体和聚居区
(3)学校
(4)大众传播媒介
(5)正式和专门的社会组织
(6)政治实践活动
(7)工作场所
八、政治变迁与政治发展
1.民主的本质。
阿兰.图雷纳认为,民主不是一种社会类型,更严格的说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竞争性的政治市场。
民主首先要解决公民的参与权问题,其次是政治管理的合理性问题,再次才是合法性问题。
2.精英民主理论
精英民主理论是一种实证的民主理论,是对当代西方民主国家权力的运行机制的经验描述,主要代表人物有帕累托、莫斯卡、米歇尔斯、韦伯和熊彼特等著名政治思想家。
精英民主理论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属于统治者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行使各种政治职能,垄断国家权力。
韦伯认为,民主不是人民的统治,而是政治精英的统治,是职业政治家集团的统治;现代代议制民主只不过是一种“公民投票的领袖民主”,其主要功能就在于选举政治领袖。
熊彼特认为,民主不过是人民有机会接受要来统治他们的人。
3.多元主义民主理论。
达尔认为,权力的安排是竞争性的,是众多利益集团无休止的讨价还价的过程,而政治决策是政府部门试图调和利益集团间的冲突。
人民不可能直接参与决策,而是通过成为这些利益集团的一员进行参与,这些集团中少数活跃分子就是政治精英。
达尔用“多元政体”代替“民主政治”的概念。
4.民主悖论。
卡尔.波普认为传统的民主理论将民主看成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和执行权力,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选举了一个专制的统治者,那么根据多数原则,我们必须服从这个专制者。
但是同样根据多数原则,又要求我们不服从这个专制者,因为他否定大多数人统治的原则。这就是著名的“民主悖论”。
5.政治民主的基础。
一是经济基础;
二是法制基础;
三是社会自治;
四是民主制度的真正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关系。
6.民主的基本类型。
一是直接民主。即使以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古雅典的民主制度也是相当发达的直接民主,但是这种民主却是多数人的专制制度,与民主精神的另一面—保障少数的权利有差距。
二是间接民主。又称“代议制民主”,是指公民通过由自己的同意所选出来的代表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
7.政治改革的含义及条件。
政治改革也叫政治改良,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或政治权威主导,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进行,其最终目标是更好的维护现存体制。
政治改革是对上层建筑不断调整的过程,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常规形式,改革通过修补、维护和改造旧的上层建筑,不断创造政治稳定。
政治改革的条件。
一是能够利用或直接掌握国家政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前提。
二是切合实际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方案。
三是要有实现改革目标的系统计划。
四是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风险的不断积累。
8.政治革命的含义、条件和作用。
政治革命的含义。
政治革命就是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政权。
政权的暴力更替可能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也可能不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
就前一种而言,革命往往是以相当的社会理论为基础,社会深刻变革是进步的;后一种,则难以用进步或倒退来进行简单的评价,仅仅是政权的更替。
政治革命的条件。
一是经济条件。大多是因为社会经济严重恶化,社会底层生活极度困难,难以生存下去。
二是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冲突加重;
三是统治阶级衰败和上层集团的危机造成国家统治机器的软弱无力;
四是大批的知识分子在感情和理论上疏远甚至抛弃旧政权,为建立新的政治体系而进行理论甚至组织方面的准备。
政治革命的作用。
一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政治革命是对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改变;
二是建立进步的、高度整合的社会制度。
9.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
一是革命后的政治任务。革命本身不是目的,建立新的政治和经济秩序,促进和维护新的生产关系,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政治革命的根本目标。
二是如何在现代化进行中保持政治稳定。
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
公式1说明,传统社会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进行社会动员,即调动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放松社会控制,下放权力,增加基层组织和民众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动员会激发人们改变现状的期望,也会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满足这些预期,就会产生挫折感和失望情绪。这种负情绪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
2.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公式2说明,经济发展使社会流动的机会增多,政治参与就会相应减少,说明人们对现状比较满意,对未来和改善自己的状况怀有希望,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就减小。如果在社会流动机会增多的情况下,社会挫折感不断增强,那么政治参与的愿望就会增强。
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水平=政治不稳定
公式3说明,政治参与越少,政治制度化水平越高,政治的稳定性越强;相反,政治参与多,政治化水平低,政治的稳定性就会较差。
10.政治发展的含义和内容。
政治发展是指不发达政治系统在特定的国际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下,按照某种价值共识,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
政治发展的内容包括:
一是政治发展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增加;
二是政治发展意味着政治系统功能的增强;
三是政治发展与政治分化的程度是一致的,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机构与政党以及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机构逐渐分化,政治机构内部各部门亦逐步分化,分别承担各自比较确定的任务,彼此间既分工、又合作,使政治系统更有效率地发挥其功能;
四是政治发展包括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