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名人苏轼生平
苏轼,21岁科举及第无限风光时,母亲去世;29岁返京任职即将平步青云时,发妻、父亲相继去世;57岁返京一路高升时,续妻离世;60岁被贬惠州时,侍妾离世。宦海沉浮,历经坎坷,造就了天才苏轼,成就了旷世奇才苏东坡。
编辑于2020-05-04 08:39:12旷古奇才苏轼(1037—1001)
1037年
宋仁宗 景祐三年
1岁
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1042年
庆历二年
6岁
开始读书。知欧阳修、梅尧臣文名
1043年
庆历三年
7岁
入小学,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
1045年
庆历五年
9岁
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
1054年
至和元年
18岁
娶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
1055年
至和二年
19岁
到成都,谒张方平。张待以国士
1037—1055 早年读书
1056年
嘉佑元年
20岁
与弟辙随父洵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
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时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1057年
嘉佑二年
21岁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是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
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
作品原文 编辑 刑赏忠厚之至论 1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2,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3,欢休惨戚4,见于虞、夏、商、周之书5。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6,而告之以祥刑7。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 8,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9,所以慎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10。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11。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12”,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13”,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14:“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 , 15。”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16。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17,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18,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19:“君子如祉20,乱庶遄已21。君子如怒,乱庶 22。”夫君子之已乱23,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24,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25,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22。”夫君子之已乱23,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24,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25,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1-2] 22。”夫君子之已乱23,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24,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25,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1-2]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刑赏忠厚之至:出自《 刑赏忠厚之至:出自《 ·大禹谟》伪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哀矜(jīn)惩创:怜惜惩戒。 吁俞(xūyú):惊叹应答。俞,表示应允。 欢休:和善也。惨戚:悲哀也。 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吕侯:人名,一作甫侯, 吕侯:人名,一作甫侯, 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皋陶(gāo yáo):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中国上古黄帝的长子少昊的后裔。士:狱官也。 宥(yòu):宽恕,饶恕。 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 方命圮(pǐ)族:违抗命令,毁害族类。方命:逆名也。圯族:犹言败类也。 《书》:指《尚书》。以下引文出自《尚书·大诰》。 宁失不经:宁可犯不守成法办事的错误。经:成法。 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这样,奖赏的作用只落到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 疑:指赏罚不能确定。 《诗》:指《 《诗》:指《 》。以下引文出自《诗经· 《诗》:指《 》。以下引文出自《诗经· 》。 祉(zhǐ):福,引申为喜欢。 遄(chuán):快,迅速。
四月,母程氏卒於眉山,奔丧归里
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嘉佑四年
23岁
与弟辙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集》
是年长子苏迈生
1060年
嘉佑五年
24岁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1061年
嘉佑六年
25岁
制科: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1.北宋南宋三百年左右的时间,举行了22次制科考试,录取制科41人。同期三百年科举共录取4万多人进士。 2.北宋建国到苏轼有一百年的时间,在苏轼前面只有一个吴育的文人考了一个第三次等,苏轼在这一百年里头是第一个获得第三等,最高等的。百年第一。 3.
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
十一月与弟辙别於郑州
十二月到任
作品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
怀渑池寄子瞻兄①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②。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①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子瞻:苏轼字。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苏轼与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
《怀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作品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此诗作于 此诗作于 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 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 、 以为用禅语, 、 以为用禅语, 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 《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1056—1061 应试及第
1062年 凤翔
嘉佑七年
26岁
(苏轼)凤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
凤翔府的知府、市长 (陈公弼1014一1077)
仗打称呼苏贤良者
第一,苏轼当年考制科的时候他有个名头,,他这个类型叫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贤良方正是说他这文章写的好,品格很端正,能言极谏意思是说他善于写策论文章,敢于向皇帝提意见,这就是个科目名字。有的同时很尊重苏轼,就尊称他为苏贤良,这没什么啊,一见面,苏贤良好。让老陈听见了,老陈说,你多大个人你就贤良开了,我这还没弄上一陈贤良你就苏贤良了,把称他苏贤良那位拖出去,拿板子打屁股。那你想苏轼这脸上真是挂不住,挺尴尬的; 第二,北宋它有一个规定,每年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叫做中元节,官府按照惯例市长、副市长、其他的一些官员,到了这一天大家来一个聚餐会,谈谈体会,谈谈感想,放松一下。前面不是刚把那位拖出去打了板子了吗,苏轼心里就不高兴,赌气,我不去。你不来是不是,不来好啊,不来交钱,我罚你的款,按规定你不来我就可以罚你的款罚了苏轼整整八斤铜。大家听了很奇怪,怎么罚铜啊,北宋的时候,一千文铜钱合五斤,八斤铜,算盘一打,一千六百文铜钱。这钱其实也不多,但是让人弄得又没面子,还没怎么工作呢就被罚款了;第三,苏轼是因为什么出的名,写文章,可他的这个工作老要写一些公文,这公文苏轼也很擅长写,可是有一样,他每次把这个公文写上去交给陈市长的时候,这位陈市长拿着这个公文,上面改一下,底下改一下,左边改一下,右边改一下,总得改你个七八不离,然后才定稿。这苏轼就觉得纳了闷,我的文章皇上都说好,当今文坛大腕欧阳修都说好,你个五品的知府,又不是什么大文人,在我的文章上改来改去,这不是倚老卖老吗,心里头很不痛快。
中元节不去聚餐罚苏轼八斤铜
经常删改苏轼公文
春,赴宝鸡、虢、郿、盩屋四县减决囚犯
1063年 凤翔
嘉佑八年
27岁
始识陈慥。慥为新任凤翔知府陈希亮第四子
《凌虚台记》文1063
1.背景: 1.背景: 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 1.背景: 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 1.背景: 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 1.背景: 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 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
正月《和子由踏青》诗1063
作品原文 编辑 和子由踏青1 东风2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3。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4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5。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6: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7。”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8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9符神! [1] [1]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和(hè):和答,唱和。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踏青:赏春,春游。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眉山人结伴郊游于城东蟆颐山,欢歌宴饮,赏春踏青,年年如是。与达州的“元九”登高情形相似。 东风:春风。 岁华新:新年伊始。 喧阗(tián):喧嚣嘈杂。 “歌鼓”二句:歌吹鼓乐在山间回荡,惊动了草木;游人取出饮食开始野餐,天上的老鹰也飞下来捡食,它们显得很驯良,与人们共进午餐。箪瓢(dān piáo):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借指饮食。乌鸢(yuān):老鹰类属的猛禽,身体褐色,常捕食蛇、鼠等。 遮道:拦住道路。色怒嗔(chēn):面带怒色。 汝:你。麇(jūn):古书里指獐子。 禳(ráng):祈福消灾。 吾:我。 吾:我。 [2] 吾:我。 [2] 白话译文 东风微拂的田间小路上惊起了微尘,游人们开始来到野外感受春天的喜悦与温馨。 人们难得清闲,正好停车在路旁小饮,麦苗短而柔韧,不怕那辗轧过来的车轮。 城里人厌倦了高高的城墙,向往着郊外的景致,许多人家一大早就爬起来,闹腾腾地涌出城来踏青。 鼓乐声惊醒了冬眠的山岭,草木在欢歌笑语中摇动。野餐用的箪瓢遍野都是,前来捡食的乌鸢像驯养熟了一样全不避人。 那边是个什么人在自称道人,引得众人都来围观?只见他挡在路上卖符,脸红脖子粗地夸说它是多么灵: “我这符能使你家养蚕结茧似瓮大,养羊如獐圆滚滚。”
《和子由蚕市》诗1063
作品原文 编辑 和子由蚕市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①,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去 年霜降斫秋荻②,今 年箔积如连山③。 破瓢为轮土为釜④,争买不翅金与纨⑤。 忆昔与子皆童丱⑥,年年废书走市观。 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⑦喑哑遭欺谩⑧。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⑨悲流年。 作品注释 编辑 ① 这句是说一个耕种的人要养活十个不耕种的人,是首句“衣食常苦艰”的说明。《汉书·贾谊传》:“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无饥,不可得也。”此用其事。 ② 荻,即苇子。饲蚕要搭“山棚”,扎“缀头”——四川叫做“树”,是用苇子做的。所以需得头年把它砍下来,以备搭扎之用。 ③ “蚕台”上一格一格的,放着一张一张的“团扁”——簸箕,叫做“箔”。连山,是指一架一架的山棚,言其旺盛。 ④ 瓢轮,土釜,都是缫丝用具。 ⑤ 纨,织品中最细的。 ⑥ 丱(音guàn),古代儿童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童丱,指少年时。 ⑦ 野人,这里指乡下人。 ⑧ 喑哑,说不出话。言其拙于言词。谩,轻慢、谎骗。
《客位假寐(因谒凤翔府守陈公弼)》
陈希亮官僚架子很大,同僚晋见,任在客座中等候,久久都不出来接见,甚至看见有人在客座中打起瞌睡来,苏轼心生不平,作客位假寐诗,讽刺他: 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
1064年 凤翔
宋英宗 治平元年
28岁
与文同订交於歧下。同字与可,善画竹。
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游骊山
1065年 京师
治平二年
29岁
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直史馆
五月,妻王弗(1039—1065)卒於京师
1066年 京师
治平三年
30岁
四月,父苏洵(1009—1066)卒
服孝(1066.4~1068.7)
1067年 返川
治平四年
31岁
与弟辙护父丧返川
1068年 返京
宋神宗 熙宁元年
32岁
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
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1062—1068 初仕为官
1069年 京师
熙宁二年
33岁
二月还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
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石苍舒醉墨堂》诗
作品原文编辑 石苍舒醉墨堂⑴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⑵。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⑶。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⑷。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⑹。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⑺。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⑻。 我书意造本无法⑼,点画信手烦推求⑽。 胡为议论独见假⑾,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⑿,下方罗赵我亦优⒀。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⒁。 [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隶书。人称“草圣三昧”。 ⑵“姓名”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⑶惝恍(chǎng huǎng):模糊不清,这里形容草书变化无端。 ⑷何能瘳(chōu):一作“何年瘳”。瘳,病愈。 ⑸至乐、逍遥游:均为《庄子》篇名。这里用其字面含义。至乐,最大最高层次的快乐。 ⑹“乃知”二句:柳子,柳宗元。不妄,不假。珍羞,同“珍馐”,珍美的菜肴。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吾尝见病心腹人,有思啖土炭,嗜盐酸咸者,不得则大戚,······观吾子之意亦已戚矣。” ⑺“堆墙”句:《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此谓石苍舒勤学苦练。 ⑻“骏马”句:形容石氏草书神速,放笔快意,自由无碍。倏(shū)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九州,指全国各地。 ⑼意造:以意为之,自由创造。 ⑽推求:指研究笔法。 ⑾胡为:何为、为何。假:宽容,这里是作者的自谦。 ⑿“不减”句:《法书要录》卷一《晋王右军自论书》:“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又《法帖释文》卷五载唐怀素书:“右军云:‘吾真书过钟,而草故不减张。’仆以为真不如钟,草不及张。”钟张,指钟繇、张芝,皆汉末名书法家。 ⒀方:比。 罗赵:罗晖、赵袭,皆汉末书法家。 ⒁完:完好。衾裯(qīn chóu):泛指被子。 白话译文 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我每每自笑曾经爱好草书,不想你也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还说这里面有什么最大的快乐,非常称心合意,和庄子的逍遥游没有什么不同。最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饮美酒能消愁销除烦恼一样。看先生这个样子,我才领会到柳宗元说得不错: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我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为什么我的随口议论独独被先生所容纳,就连只字片纸也会收藏起来?如果用“不低于钟繇、张芝”来评价先生,先生完全当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罗晖、赵袭差不多”来评价我,我似乎还要好些。从今后,先生不用再像张芝那样临池苦学,池水尽黑了;那些未曾染色的白绢与其先写字后再染色做衣服,不如直接拿来做被褥床帐。 作品背景编辑 此诗作于宋仁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时年三十四岁。苏轼由开封至凤翔,往返经过长安,必定到石苍舒家。熙宁元年(1068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在石家过年。他藏有褚遂良《圣教序》真迹,堂取名“醉墨”,邀苏轼作诗。苏轼回到汴京,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1070年 京师
熙宁三年
34岁
弟辙以议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条例司属官出为陈州学官
第二子苏迨生
1071年 杭州
熙宁四年
35岁
春间,自判官告院改权开封府推官。 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
四月奉命通判杭州
七月出京,赴阵州见苏辙,初识张耒
九月与弟辙赴颍州谒欧阳修
十一月到杭州任
1072年 杭州
熙宁五年
36岁
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
少子苏过生
欧阳修卒1007—1072
1073年 杭州
熙宁六年
37岁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
在常州、润州赈饥
1074年 杭州
熙宁七年
38岁
纳妾王朝云
行部至於潜,识诗僧参寥
十一月改知密州
是年郑侠上《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1075年 密州
熙宁八年
39岁
重葺超然台,作记
二月王安石复相
1076年 密州
熙宁九年
40岁
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
是年王安石再罢相,不复出
1077年 徐州
熙宁十年
41岁
二月于道中改知徐州
至京师,有旨不许入国门
四五月到任
七月河决澶渊,亲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
1078年 徐州
元丰元年
42岁
建黄楼,重阳大会宾客
秦观来谒。与参寥游百步洪
1069—1078 王安石变法 自请离朝 地方为官
1079年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43岁
三月改知湖州
四月到任
七月,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苏轼诗语讥讽朝廷
由神宗批示后,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 当时驸马都都尉王诜与苏轼交情深厚,秘密遣人告诉当时任南京幕官的
八月至京,系于御史台狱 多人营救苏轼
已经退了休的保守派的旧党人物
退休的宰相已经七十多岁的张方平写信
退居到南京的前任宰相王安石
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中间派宰相吴充
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太皇太后曹氏
“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
十二月结案出狱, 诏贬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本州安置
1080年 黄州
元丰三年
44岁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
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筑南堂
五月,苏辙送兄长家眷至黄,留伴十日后别去,赴筠州任
宋廷议改官制。王安石封荆国公
作品
《梅花二首》
作品原文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1081年 黄州
元丰四年
45岁
躬耕东坡。黄州城东门外边的一块土坡上,向当地官府申请了五十亩的荒地
陈师仲自杭州来书,告以编成《超然》、《黄楼》二集
撰《易传》、《论语说》成
1082年 黄州
元丰五年
46岁
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秋、冬两次游赤壁
宋与西夏交战,宋兵大败于永乐城。新官制施行
1083年 黄州
元丰六年
47岁
苏辙权筠州州学教授,所作策题违反《三经义》旨,被劾罢
参寥来访
曾巩(1019—1083)卒
1084年
元丰七年
48岁
迁汝州团练副使,自九江至筠州,访苏辙
游庐山、石钟山
过金陵访王安石
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
1079—1084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1085年
元丰八年
49岁
得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
三月,宋神宗崩,哲宗即位
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在江宁闻讯,赴常州。
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
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1086年 京师
宋哲宗 元佑元年
50岁
自起居舍人升为输林学士,知制诰。苏辙迁中书舍人
司马光主持政事,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四月,王安石(1021—1086)卒
九月初一,司马光(1019—1086)卒
秋《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作品原文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⑴ 其一 秋早川原净丽⑵,雨余风日清酣⑶。 从此归耕剑外⑷,何人送我池南⑸。 其二 但有樽中若下⑹,何须墓上征西⑺。 闻道乌衣巷口⑻,而今烟草萋迷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西太一:指西太一宫,是为祀太一神而建的祀所。因神所行方位不同,而建于不同地方以应之。西太一宫在汁京西南八角镇,天圣六年(1028)建。王荆公: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⑵川原净丽:原野明净美丽。 ⑶风日清酣(hān):言秋雨新晴,风和日美。 ⑷剑外:即剑门关以南,指苏轼的故乡西蜀。 ⑸池南:一说指池阳县以南,今陕西泾阳西北方,此处代指归蜀之路。一说指凤凰池,中书省所在之地。当时作者任中书舍人。 ⑹樽(zūn):酒杯。若下:酒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若下村,产酒出名,故以村名代酒名。 ⑺墓上征西:曹操年少时自述志向,希望博取封侯,做征西将军,死后得以在碑上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见《三国志·魏武纪》)。这里以墓上征西比喻身后留名。 ⑻乌衣巷:东晋时王、谢两大世族在金陵的宅第所在地,位于今南京市东南。唐刘禹锡《金陵怀古》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王安石罢政后居住在金陵,作者故用乌衣巷为喻。 ⑼萋迷:迷茫的样子,形容草繁盛。 白话译文 其一 秋天早晨的原野明净美丽,雨后秋风清爽,阳光妩媚。今后我辞官离京,返蜀耕田,有谁在池南为我送行。 其二 只要杯中总有美酒,墓上征西将军的字样又何须追求。听说现在的王荆公府宅,如今已烟草凄迷令人生愁。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在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立秋奉敕致祭西太一宫神坛,看到宫内旧石王安石的题壁诗二首。当时王安石已经在当年的四月去世,新丧未久,苏轼感念平生,遂作次韵诗二首。王诗原作二首云:“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1087年 京师
元佑二年
51岁
因政见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许
1088年 京师
元佑三年
52岁
因言遭新旧两党攻击,又连上札乞郡,仍不许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诗
作品原文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⑴ 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⑵,疏林欹倒出霜根⑶。 扁舟一棹归何处⑷?家在江南黄叶村。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⑸,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⑹,何人解作挂猿枝。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倾倒。 ⑷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⑸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⑹成:一本作“会”。 白话译文 其一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其二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前后,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画,作“秋景平远”图,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一说题了三首,今存者二首。
1089年 京师
元佑四年
53岁
连章请郡,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
五月过南,都谒张方平
七月到达杭州任所。时方旱饥,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以工代赈
十一月,以浙西七州旱灾,乞赈济
苏辙迁翰林学士,进吏部尚书,出使契丹
八月《送子由使契丹》
作品原文 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⑴。 不辞驿骑凌风雪⑵,要使天骄识凤麟⑶。 沙漠回看清禁月⑷,湖山应梦武林春⑸。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适:往。 ⑵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 ⑶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⑷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⑸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⑹“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白话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1090年 杭州
元佑五年
54岁
春夏间,疏浚西湖,建堤桥,即苏堤
秋,大雨,太湖泛滥,上疏请求救灾
苏辙使契丹归,为御史中丞
1091年
元佑六年
55岁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还京时绕道视察湖州、苏州水灾
八月出知颖州军州事
1092年 颍州
元佑七年
56岁
春,疏浚颍州西湖。被命移知扬州军州事
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
十一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作品
八月《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作品原文 版本之一 青玉案⑴·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⑵ 三年枕上吴中路⑶。遣黄耳⑷、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⑸。莫惊鸥鹭,四桥尽是⑹,老子经行处⑺。 辋川图上看春暮⑻。常记高人右丞句⑼。作个归期天已许⑽。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⑾,曾湿西湖雨。 版本之二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版本之三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双调六十七字,上下阕各六句五仄韵。 ⑵贺方回:即贺铸,字方回,北宋词人。伯固:即苏坚,字伯固,号后湖居士,北宋诗人。吴中:今江苏五县,属苏州,苏坚故乡。 ⑶三年:作者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1091)守杭州,苏坚为属官,首尾三年。枕上:意即梦中。 ⑷黄耳:一作“黄犬”。此句用典。《晋书·陆机传》:晋之陆机,蓄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音,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亟驰。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就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 ⑸松江:吴淞江的古称。呼小渡:呼唤小舟摆渡。 ⑹四桥:苏州的四座名桥。《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⑺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作者自指。犹老夫。 ⑻辋(wǎng)川图:唐诗人王维有别墅在辋川(今陕西蓝田南),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 ⑼右丞:指王维。王维曾官尚书右丞。 ⑽天已许:天公必会允许。一说指朝廷已准许。 ⑾小蛮:唐诗人白居易家妓名。此喻指词人侍妾朝云。一说比苏坚之姬妾。 白话译文 三年来我做梦都想回吴中,如今让黄犬代我传书随你去。当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时,千万莫惊动水中鸳鸯白鹭。苏州四桥全都是我当年经行游览去处。 在《辋川图》上观看暮春景物,我常记得高人王维的诗句。暗定归期老天必定会准许。身上的春衣还是小蛮一针一线缝制,那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水。 创作背景 此词当为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八月在扬州时所作。此前三年,即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苏坚是他的属官,监杭州商税,两人交往颇密。此时因苏轼被召还京,苏坚告别苏轼回吴中故居,苏轼为之送行而作此词。 此词《乐府雅词拾遗》卷上作蒋璨词,《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桐江诗话》以及《阳春白雪》卷五均作姚志道词。唐圭璋《宋词互见考》谓此说法乃流传之误,当为苏轼词。朱本、龙本、曹本俱编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薛本、邹王本谓作于是年八月。
1093年 京师
元佑八年
57岁
在京任端明殿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
八月,妻王闰之(1048—1093)卒於京师
九月出知定州军州事。太皇太后高氏崩,宋哲宗亲政。 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作品
正月《上元侍宴》诗
作品原文 上元1侍宴2 淡月3疏星4绕建章5,仙风6吹下御炉7香。 侍臣鹄立8通明殿9,一朵红云10捧玉皇1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上元:指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会。 淡月:淡淡的月光。 疏星:稀疏的星星。 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 即建章宫。 仙风:这里喻宫中吹来的风。 御(yù)炉:皇宫中用的香炉。 鹄(hú)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 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 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 玉皇:天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 白话译文 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 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创作背景 元祐七年八月,苏轼自扬州以兵部尚书诏还,九月到京,后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守礼部尚书任。此诗是元祐八年(1093)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苏轼侍从皇帝观灯而作的“应制诗”,写了元宵夜皇帝举行宴会而群臣陪饮的所见所感,为宋王朝歌功颂德。
1094年 定州
绍圣元年
58岁
四月以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
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十月二日到达贬所,时詹范守惠州。苏迈、苏迨归宜典,苏过与朝云同行
苏辙,三月出知汝州,六月降官知袁州,七月贬筠州居住
1085—1094 重回朝廷 连放外任
1095年 惠州
绍圣二年
59岁
游罗浮、白水山等地
作品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作品原文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南村诸杨北村卢,①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②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③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④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⑤ 云山得伴松桧老,⑥霜雪自困楂梨粗。⑦ 先生洗盏酌桂醑,⑧冰盘荐此赪虬珠。⑨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⑩ 我生涉世本为口,⑪一官久已轻莼鲈。⑫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⑬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②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支早,果味又不及荔支美,故称“先驱”。 ③海山仙人:指荔攴,因它产于南海滨。绛罗襦:形容荔支外表如大红罗袄。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白玉肤:形容荔支的瓤肉莹白如玉。 ④这两勺说荔攴自有风韵,无须等待杨贵妃的赏鉴。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支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支。倾城妹:漂亮的少女。 ⑤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责的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的话,这里指荔攴。 ⑥广南一带荔支与松、桧杂植,故云。 ⑦这句说荔支不像北方的山楂、梨子因困于霜雪而果实味粗。 ⑧桂醑(xǔ):新酿的桂酒。 ⑨赪( chēng)虬珠:赤龙珠,指荔支。 ⑩这两句说荔支的美味好似做熟的江鳐玉柱,又像烹好的河豚腹腴。斫(zhuó):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腹腴:鱼腹下的肥肉。作者自注:“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 ⑪涉世:犹言渡世。 ⑫这句说为了求得一官,早已把乡土之念看轻了。莼鲈:蔬羹,鲈鱼脍。莼(chún):莼莱,叶可做汤。《晋书・张翰传》:张翰见秋风起,想起吴中家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归乡,后以莼鲈之思代指乡味或乡思。 ⑬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白话译文 南有杨梅北有卢橘,都是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都比荔枝早,堪称荔枝的先驱。 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在惠州初食荔枝后作此诗。
《荔支叹》
作品原文 荔枝叹 十里一置1飞尘灰,五里一堠2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3,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4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5,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6荔枝来交州7,天宝岁贡取之涪8。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9酹10伯游11。 我愿天公怜赤子12,莫生尤物13为疮痏14。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15。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16,前丁后蔡17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18何陋耶? 洛阳相君19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20。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置:驿站。 2.堠(hòu):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3.枕藉: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4.鹘(hú):鸷鸟名。即隼(sǔn)。 5.破颜:变为笑脸。 6.永元:东汉和帝年号,《后汉书·和帝纪》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官)汝南(籍)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 7.交州:交州,古地名。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东汉时治所在番禺(今中国广州)。 8.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涪(fú),水名,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9.举觞:举杯饮酒。 10.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11.伯游: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 12.赤子:人民。 13.尤物:珍贵的物品,指荔枝。 14.疮痏(chuāngwěi):祸害。 15.上瑞:最大的吉兆。 16.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 17.前丁后蔡:指宋朝丁清先生任福建漕使,随后蔡囊继任此职,督造贡茶。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叶,作为贡茶,献给皇上。 18.致养口体:这里指满足口和腹的欲望。致养,原意是得到养育。 19.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叙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 20.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洛阳进贡牡丹,是从钱惟演开始的。 白话译文 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创作背景 诗作于绍圣二年(1095年),当时苏轼贬谪广东惠州,惠州盛产荔枝,苏轼写了多首荔枝诗,往往结合朝政身世,抒发自己的感慨。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云:“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鲈。”又如《食荔支》云:“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古风,带有新乐府的性质,借荔枝生发开去,纵横古今,淋漓痛快,一向为选家所称道。
1096年 惠州
绍圣三年
60岁
买白鹤观地筑屋。助修惠州东西二桥
七月,朝云(1062—1096)病故
作品
《食荔支》
作品原文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①,卢橘杨梅次第新②。 日啖荔支三百颗③,不辞长作岭南人④。 作品注释编辑 ①罗浮山——在广东东江北岸,增城、博罗、河源等县之间,长达百余公里。 ②卢橘——即枇杷。次第——依次。 ③啖——吃。 ④岭南——大庾岭等五岭以南地区。惠州在大庾岭南,故云。 作品简析 此诗为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苏轼谪居惠州时所作。原诗两首,这是第一首。 作者对岭南的荔支(即荔枝),具有特别的爱好。在这首诗里他借以表达一种放达自适的人生思想。 苏轼巧用戏语,夸张风趣,传神地表现了他对荔支的由衷赞美和触处生春的生活情趣。
《悼朝云》
《悼朝云》 作者是苏轼 ,是一首宋朝时期的诗词。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宋代浙江钱塘人。大文豪苏轼(苏东坡)的姬妾,1094年随苏东坡谪居惠州,第三年亡故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苏东坡亲撰墓志铭,写下《悼朝云》诗,寄托了对朝云的深情和哀思。 诗词正文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1097年 惠州
绍圣四年
61岁
白鹤峰新居落成。子苏迈来惠探望
朝廷重贬“元祐党人”,苏辙贬雷州
四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属今海南岛)安置
五月遇弟辙於藤州
六月渡海
七月抵贬所,儋守中待之甚恭
1098年 儋州
元符元年
62岁
朝廷遣董必察访两广,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买地筑屋,名曰桄榔庵
潮州人吴子野渡海从苏轼学
1099年 儋州
元符二年
63岁
琼州进士姜唐佐从苏轼学
从惠州至儋州,除继续修改《易传》、《论语》外,又作《书传》十二卷
著《志林》,未完稿
1100年 儋州
元符三年
64岁
正月,宋哲宗崩,弟徽宗即位,向太后同听政
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六月,苏轼离海南,渡海,与秦观别于海康
八月,秦观卒(1049-1100)
十一月,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
年底越南岭归
1101年 去世
宋徽宗 建中靖国元年
65岁
正月,苏轼度南岭,北上抵虔州
五月至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暴病,止於常州
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
七月二十八日卒
《自题金山画像》
作品原文 自题金山画像(1) 心似已灰(2)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3)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2)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3)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作品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创作背景 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1095—1001 远谪惠、儋
1102年 迁葬
崇宁元年
六月,葬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苏辙作墓志铭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