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关系
考研312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关系 思维导图
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章节思维导图笔记整理,供心理学考研的小伙伴使用。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社会思维 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社会关系
1. 人际关系
1. 含义
1. 人与人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2. 特点
1. 在人际交往过程或互动过程中建立
2. 双方可以实际感受到其存在
3. 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3. 建立与发展
1. 状态
1. 从直接接触开始的,交往双方共同心理领域的发现
2. 阶段
1. 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3. 深度
1. 自我表露的深度是重要标志
4. 原则
1. 真诚、交互、功利、自我价值保护、情境控制、增减
4. 变化
1. 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止
5. 实验和测量
1. 实验
1. 霍桑实验、照明、福利、群体
2. 测量
1. 莫雷诺社会测量实验、参照测量、社会距离、贝尔斯测量
2. 人际沟通
1. 在社会活动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互相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2. 结构
1. 要素
1.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背景和障碍
2. 背景
1. 心理、物理、社会、文化
3. 种类
1. 语词沟通
2. 非语词沟通
1. 特点
1. 广泛、连续、不受环境限制、保密、跨文化沟通、简约
2. 类型
1. 目光与表情、身体运动与接触沟通、姿势与装饰
3. 副语言沟通
4. 改善方法
1. 评价自己的沟通情况
2. 制定沟通改善计划
3. 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4. 同理心定向
5. 运用社会心理效应
6. 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
7. 恰当运用自我身体语言
3. 人际吸引
1. 概述
1.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中
2. 需要
1. 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安全感确立的需要、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2. 形成途径:印刻、本能、条件作用
3. 规则
1. 熟悉效应和邻近效应
2. 个人特征(才能、外貌)
3. 相似规则
4. 互补规则
5. 协同作用
4. 亲密关系
1. 人际吸引的基础上,当两个人的相互依赖性很大时,会从一般发展到亲密。亲情、友情、爱情
1. 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
2. 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
3. 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1. 接近性
2. 相互交往
3. 对相互交往的预期
4. 曝光效应
4. 依恋
1. 最初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 人类与生俱来的特征
5. 爱情
1. 斯腾伯格三元理论,激情、亲密、承诺
2. 约翰.李 情欲之爱、游戏、友情、现实、激情、奉献
6. 阶段
1. 初次吸引-建立友谊-延续强化-凋萎与衰落-结束
5. 利他行为
1. 毫无回报的期待下,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 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助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3. 两种形式
1. 纯粹助人
2. 报答行为
4. 特性
1. 自觉自愿
2. 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3. 不求回报
4. 自己有所损失
2. 理论解释
1. 社会生物学
1. 适应性,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
2. 社会进化学
1. 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1. 社会责任规范
2. 相互性规范
3. 社会公平规范
3. 学习
1. 强化和模仿,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利他行为
4. 社会交换
1. 追求最大的收益,付出最小化的代价
5. 移情与利他主义
1. 纯粹的利他
3. 影响因素
1. 情境
1. 他人存在(旁观者效应)
1. 责任分散
2. 情境的不明确性
3. 评价恐惧
2. 环境条件
1. 天气条件、社区大小、环境中的噪声
3. 时间压力
1. 个体很忙
2. 助人者的特点
1. 人格因素
1. 特定的人格特质
2. 心情
1. 心情好时,帮助
3. 内疚感
1. 做了一件认为是错误的事感到不愉快为了降低不愉快,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2. 比个人困扰更容易帮助他人
4. 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1. 面对他人受难时产生的不适感
5. 宗教
1. 有宗教信仰的人花更多时间帮助他人
6. 性别影响
1. 男性控制环境的能力较强,卡内基英雄基金会91,有组织的志愿者女性较多
3. 求助者的特点
1. 是否受他人喜爱
1. 帮助自己喜爱的人,长相漂亮的更可能获取他人的帮助
2.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3. 性别影响
1. 男性更容易帮助女性,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
4.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1. 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和利他行为混用
2. 理论
1. 族内适宜性
2. 弗洛伊德
1. 良好的亲子关系,认同起重要作用
3. 社会学习
1. 模仿,强化
4. 认知发展
1. 儿童智力的发展,获得重要认知技能
3. 发展
1. 幼儿期增加,6-12显著增
4. 训练
1. 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2. 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3. 榜样示范
4. 良好的社会氛围
5.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6. 侵犯行为
1. 侵犯,攻击行为
1. 伤害行动
2. 伤害意图
3. 社会评价(强调负面)
2. 种类
1. 方式
1. 言语
2. 动作
2. 动机
1. 报复性
2. 工具性
3. 内涵和外延
1. 广义
2. 狭义
3. 理论解释
1. 生物学
1. 本能,自我破坏的冲动
2. 挫折-侵犯
1. 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1. 班杜拉 习得,联想强化模仿
4. 影响因素
1. 个人
1. A型人格(爱冒险)
2. 敌意归因偏差
3. 性别差异(男人身体攻击,女人言语)
2. 情境
1. 高温(冬天治安好,夏天差,温度过高也可能减少)
2. 酒精和药物
3. 唤醒水平
3. 社会
1. 去个体化
2. 媒体暴力
5. 控制与减少
1. 控制
1. 社会制约
2. 避免去个体化
3. 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2. 较少方法与途径
1. 建立社会公平
2. 宣泄
3. 培养移情能力
4. 培养成熟个性
社会评价
1. 亲社会
2. 反社会
3. 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