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庠(周)、序(殷)、学(三代共之)、校(夏)以教之,庠者养之,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官学体系,有国学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人讲学大兴。齐国政府办学稷下学宫。
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专制的文化教育和选士制度。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实行严士庶之别,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对于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
宋代以后:陈朱理学成为国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体裁,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很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