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传考研 《传播学教程》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021新传考研必备。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乌合之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考研复习知识点之史纲思维导图。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标志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传播是人和动物共有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
气味
发光
超声波
动作
声音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是一种本能行为,不是后天系统学习
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出现之前“前语言传播时代”,人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
灵长类动物“人化”过程
直立行走
制造工具
分节化语言
这三种要素,都是人类特有的劳动的产物
手和脚的分工在人类传播史和精神生产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相互协助促进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出现分音节语言
脑和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语言的特点
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口语传播时代
优点
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局限性
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记录性较差
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文字传播时代
意义
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
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作用
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印刷传播时代
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电子传播时代
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电子传播的媒介
有线
无线
地上波传输
卫星传输
电子媒介意义
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
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
定义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美国传播学家 A·哈特
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再现的媒介系统
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机器媒介系统
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
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权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初级信息化阶段
高度信息化”阶段
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
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我国信息化建设
指导方针
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
两步目标
第一步
在2000年以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第二步
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