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资源与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5资源与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引入
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只能部分地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资源的差异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各国劳动力、实物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上的资源差异是解释贸易发生的唯一原因
各国在生产要素上具有相对充裕度
产品生产过程对于生产要素的使用具有相对密度
要素禀赋factor abundance: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K,劳动数量为L,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K/L
要素密度factor intensity: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两要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two factor Heckscher-Ohlin Model
假设
1.生产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2.各国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充裕度不同,且这种不同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3.每个国家的劳动力和资本供给为常数
4.两国只生产和消费两种商品:棉和粮食
5.竞争使得生产要素可以获得竞争性报酬:一个关于生产率和产品价格的函数,从而使要素可以在能获得最高报酬的行业中得到应用
6.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
生产与价格
当生产中使用不止一种要素时,机会成本不再时固定不变的,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不再是一条直线
这个假设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
前面的PPF等式不允许资本与劳动力之间在生产上的互相替代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每条折线的单位产品要素投入是常数
要素不可替代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以粮食衡量的棉布的生产机会在这个模型中不再是常数:当经济体生产的棉布产量较低而粮食产量较高时,机会成本较低;当经济体生产的棉布产量较高而粮食产量较低时,机会成本较高
当经济体将其资源全部投入某一产品的生产时,这些资源的边际生产率就会降低,从而使得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大
假如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将不同生产要素替代使用,PPF将变成曲线
例如:许多工人可以占用很少的资本进行工作/很少的工人可以使用大量的资本进行工作,但产量相同
单位产品要素投入在生产相同数量的棉布。粮食时可以不同
要素可替代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描述了一个经济体能够生产多少,但为了决定着各经济体实际生产了多少,我们还需要决定产品的价格
一般而言,经济体应该会在能实现其产出总价值最大化的V点进行生产:
等价值线(PP曲线的切线)可以定义为一条代表特定不变的产出价值的直线V
要素投入集的选择
选择基础:工资率w、租借利率r(使用资本的机会成本,此处指资本借与他人/从他人处借入时的回报)对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取决于这两种要素价格的比率w/r
当工资率相对于租借利率变大时,生产者在生产棉布和粮食过程中更愿意使用较少的劳动力和更多的资本
要素密度:在一个只生产两种产品和只有两种生产要素的经济体中,粮食生产是资本密集型,这是由于在任何给定的工资-租借利率比下,粮食的资本-劳动比率比棉布高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可能性
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
在竞争市场上,产品的价格等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则依赖于工资率和租借利率:工资率变化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生产中劳动力使用的密集度;租借利率变化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生产中资本使用的密集度;租借利率的提高对粮食价格的影响要大于对棉布的影响,因为粮食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竞争中,实际工资率/实际租借利率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MP,即边际产出/边际产量)
当生产中某一要素的相对投入增加,则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下降
从商品价格到要素投入的选择
对于本国来说,面部相对价格的上升,意味着资源(L和K)会由粮食生产部门转向棉布生产部门,但是粮食生产部门是资本密集生产型,会释放除较少的L和较多的K。因而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过程中,对于劳动新的需求超过了其新的供给,在要素市场上,名义工资上升,名义租界利率下降
随着生产要素价格调整,L变得相对昂贵,K变得相对便宜,每个部门的厂商都会使用便宜的K替代昂贵的L。因而,每个部门的w/r都要低于工资上升之前的w/r
当棉布的相对价格上升时,将导致:
会提高工人相对于资本所有者的收入,w/r
会提高两个行业中所使用的资本相对于劳动力的比例
会提高两个行业中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同时降低两个行业中的边际资本生产率
会提高工人的实际收入,同时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资源与产出
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了产出量的最大值
(给定棉布的相对价格以及资本和劳动供给的情况下)我们运用下面的图形代表不同产品在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投入量:资源的配置
当经济体的资源变化时,产出水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资本供给的增加
要素与生产可能性
假如一个经济体相对与劳动,拥有较高的资本,那么相对于棉布,会拥有较高的粮食产出量
它将在粮食生产中效率相对较高(拥有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在棉布生产中效率相对较低
说明:一个经济体在生产本国相对充裕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上效率相对较高(拥有比较优势)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经验证据
产品贸易对要素贸易的替代:贸易的要素含量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模式
基于美国数据的检验:
基于南北国家制造业数据的检验:倾向于支持该理论
实证检验的含义
因为Heckscher-Ohlin模型预测贸易国家之间的要素价格将是相等的,它也预测生产要素将生产和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直到要素价格相等为止。换句话说,来自生产要素的服务的预测价值将体现在国家之间的预测贸易量中。
国际贸易对两要素经济的影响
相对价格与贸易模式
假设:有两个国家(本国与外国);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
本国的劳动充裕,而外国的资本充裕:L/K>L*/K*
同时,两国具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和相同的消费偏好
由于本国劳动充裕,且棉布是劳动密集型的,因而本国在棉布的生产上效率更高
因为本国是劳动充裕型国家,而棉布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相对于外国,本国的PPF朝棉布方向延伸的程度比较大
在每个相对价格上,本国所生产的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产出都将比外国高
本国拥有比外国更高的棉布相对供给
贸易使相对价格趋同
国际贸易使得棉布的相对价格在劳动充裕国(本国)上升而在劳动稀缺国(外国)下降
贸易与收入分配
在贸易政治学中有一种政治偏向:贸易的潜在损失这回避贸易受益者更好地组织起来。损失者通常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受益者通常分散在许多人上
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与收入不均等
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使不同国家间的要素报酬相等了吗?
现实并非如此。生产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其工资率和地租率都高于生产技术水平低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说国际贸易减少了国家间生产要素报酬的差别比较实际
要素价格均等化
与李嘉图模型不同
认为投入品(要素)价格会由于国际贸易而在各国间实现均等化
由于产品相对价格实现了均等化,以及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间存在的直接关系,要素价格也实现了均等化
国际贸易提升了对由充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间接提高了对充裕要素本身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各国充裕要素的价格
与现实的差别
现实中,要素价格在各国并未真正实现均等化
模型假定贸易各国生产相同的产品,因此这些产品的价格将实现均等化,但各国可能生产不一样的产品
模型也假定贸易各国拥有相同的技术,但不同的技属可能影响要素的生产率,从而影响支付给这些要素的工资和利率
局限性
忽略了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这些可能阻碍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实现均等化
模型预言了贸易的长期结果,但各国实现贸易自由化后,生产要素可能无法虚宿转移到那些密集使用充裕要素的行业中
H-O定理的几何说明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贸易将使充裕资源的拥有者得利,而稀缺资源的拥有者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