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分享!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全书知识整理,全面助力你成为高效能人士!
编辑于2020-05-10 16:32:4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前言 变化的世界 不变的原则
“今后10年、20年、50年甚至100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否依然有效?”我的回答是:变化越彻底,挑战越严峻,这七个习惯对人们越重要。因为我们的问题和痛苦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日趋严峻。而它们的解决之道,一直而且永远都建立在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亲历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持久繁荣的社会。
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如何应用一个原理,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独一无二的优势、天赋和创造力,但最根本的是,任何努力的成功,都离不开恰到好处并游刃有余地应用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对成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以人类面临的最普遍的几种挑战为例
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这种弱点,常常助长了一种倾向: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回到家中,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逃避与他人互相依赖和合作。
独立是一种重要的,甚至带有决定性的价值观和成就观,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赖的社会中,最辉煌的成就要靠互赖和合作才能成就,远远不是个人能力可企及的。
“我现在就想得到”
人们想要的太多又太急切。
我们绝对不能无视平衡的原则,我们要平衡现在和将来两种需要,前者满足今天的需求,后者满足投资并提高竞争力,以取得将来持久成功的需求。
谴责和抱怨
任何情况下,只要发现一个问题,人们就倾向于把社会当成替罪羊来谴责
现在请你找出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他必须能认可并承担对周围环境的责任,必须有足够的勇气且秉承任何必要的首创精神,能够以非常创意的方式,找到所面临的挑战的出路
绝望无助
谴责周围人和事的必然结果是变成犬儒主义,绝望无助。当我们最后向命运低头,认为自己是环境的牺牲品,屈服于宿命论带来的厄运时,我们就丢弃了希望,抛却了理想,习惯了听天由命,选择了停滞不前。
历史上那些鼓励人们怀抱希望、励志成长的原则却提倡“我就是我生命的创造力”。
缺乏人生平衡
现代社会,资讯发展一日千里,生活日益复杂多元,对人要求更为苛刻,让人感觉更加紧迫和心力交瘁。
心灵的平和宁静远非这些技巧所能带来的,而是取决于人们是否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否懂得轻重缓急,并能抓住生活的重点,客观地面对现实。
“我的定位在哪儿”
我们的文化倡导,如想从生活中有所收获,必须“独占鳌头”。也就是说“生命是场游戏,是次比赛,是种竞争,所以,你必须要赢”。
但是,在知识时代,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卓越的成就,通常是留给那些深谙什么是“我们”——团队精神——的人们。真正的大事业,通常只会由思维开阔、内涵丰富的头脑,经由忘我的合作精神——互敬和双赢——取得。
渴望理解
在人们心灵深处,没有比渴望理解更强烈的需要了——希望他人聆听、尊重、重视自己的声音,希望能影响别人。大多数人认为,要具备影响力,关键在于良好的沟通——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言谈有理有据
事实上,稍加思索,你就会发现,别人在诉说时,你并非努力聆听并试图理解对方,而常常是忙于准备,看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说。而影响力的初显,始于他人发觉你正在受他们影响。当对方感觉你敞开心扉,虔诚地聆听,并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感觉自己有了影响力。
冲突和分歧
尽管巧妙地利用“折衷”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在追逐目标过程中,在彼此都能接受的程度上互相妥协,但结局通常是双方失望而归。
人们也没能充分利用创造性合作,找到比任何一方的最初想法都好的解决办法,这又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浪费!
个人的停滞不前
人的本质是四维的——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有多少人在弥留之际,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工作或看电视?没有一个人希望这样。
即使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生命的最后,也把幸福感、成就感和对后人的福祉置于“自我实现”之上,他称之为“自我超越”。
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品德成功论提醒人们,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则的,只有当人们学会并遵循这些原则,把它们融入到自已的品德中,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幸福。
没有正确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 戴维·斯塔·乔丹( David Starr Jordan)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
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即思维定式)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 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
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 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
由此衍生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
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运用技巧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感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
光有技巧还不够
即使我可以玩弄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为我卖力,因我发奋,和我“惺惺相惜”,然而一旦我品德有缺陷——比如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就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
任凭你巧舌如簧,动机纯良,只要没有或者缺乏信任感,就不要说什么永久的成功。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
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收获什么呢?耕种是一个自然体系,必须付出代价,一步一步完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捷径可循。
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也是基于收获法则的自然系统。在暂时性的人际交往中,你或许能摸清并操控“人造”法则,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本质要比言行更具说服力
思维定式的力量
“思维定式(Paradigm)”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你可以改变行为,比如更努力,更勤奋,更迅速,但是这种努力只会让你更快地到达错误的地点。你还可以改变态度,比如更加积极地思考,但你仍然到不了正确的地点。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抱着积极的态度,不管到了哪里你都高兴。但关键是,你还是走错路了。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
智力和情感的小测验
“这是少妇戴的项链。”另一位马上反驳:“不,这是老妇人的嘴。”就这样,大家开始逐一讨论画中的细节,在冷静而详细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渐渐看到了另一方眼中的画像。
首先,它充分说明了条件作用对人类认知和思维定式的强大影响力。
其次,这个实验还说明了思维定式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脱离了这个源头的言行就是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由此就凸显了个人魅力论的一个基本缺陷,即仅仅改变表面上的行为与态度,却忽略作为源头的思维定式,那么改变的成效一定有限。
这个实验还让我们体会到思维定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前我们总以为只有自己清楚而客观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这个实验却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虽然有异,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立场决定观点”。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定式、地图或者假定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测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思维转换的力量
例:牛顿万有引力
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旧模式才得以成功。
不论思维定式是否正确,都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品德成功论植根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类效能都需要原则作指引
例:战舰和灯塔
船长因为身处迷雾而看不清事实,但是看清事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极其关键的一环。
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
只有“灯塔”式指引人类成长和幸福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是地域本身
我所强调的这些原则,并非一些深奥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可以说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几乎都涵盖了它们。这些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具备。即使被社会流俗或个人否定而隐晦不彰,但它们依然存在。
比如“公平”的原则,平等与正义的概念便由此而来。
“诚信”与“正直”的原则是人类相互信任的基础。
“潜能”原则是指人类可以不断成长、进步,释放潜能和施展才华。
原则不同于实践。
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机构。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原则不是价值观。
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如果说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唯有尊重正确原则,才能认清真相。
要抓住它们的本质,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设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不会有人以为可以靠欺骗、不公、卑鄙、无能、平庸或者堕落来换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
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地图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成长和改变的原则
个人魅力论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它号称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历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的圆满人生。
现在有这样一种人,行尸走肉一般生活,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了解的只是别人期望中的自己。他们的沟通能力、真诚的笑容乃至痛苦的感受都已经被言之无物、伪装的笑容和无聊的绝望所取代。两句话概括:他们已经丧失了天性与个性,并且无可救药;他们与地球上的其他人相比并无本质区别。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
如果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真正的程度,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
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聆听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
相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教导孩子也要因时制宜。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
许多人在家庭或婚姻中只知机械式地付出,或者拒绝付出和分享,可能正是由于他们从未体验过拥有,而且缺乏自我认同和自尊。
症结在于治标不治本
有时候速成的办法还颇管用,可暂时消除一些表象的问题。只是真正的症结依旧存在,久而久之问题又会浮现。而且愈是求助于“特效药”,病症拖得愈久,病情愈加恶化。
为什么我无法把他们训练得独立而负责呢?为什么我总是找不到这样的员工呢?
个人魅力论建议他采取激烈的手段,大事整顿一番,逼得员工兢兢业业。
主管态度偏差或许就是管理不善的原因之一?
要做的事太多了,我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觉得压力沉重,终日忙忙碌碌,一周7天,天天如此。
个人魅力论认为一定有更有效率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新的计划和培训班。
但有没有可能问题并不在于效率?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真的有用吗?
是不是应该看得更深入、更透彻一些,比如那些足以影响对时间、生命与自我的看法的思维定式?
新的思想水平
“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
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
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
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
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由内而外的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
由内而外是一个持续的更新过程,以主宰人类成长和进步的自然法则为基础,是螺旋向上的,它让我们不断进步,直到实现独立自强与有效的互赖。
不但如此,由外而内的思维定式还会让人自艾自怜,固步自封,并将此归咎于别人和环境的缺陷。
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亚里士多德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了引力的束缚,就会迎来广阔的自由天地,创造出高效能生活所必需的凝聚力和秩序。
“习惯”的定义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为人和观念的改变是螺旋式向上的过程——为人改变观念,观念反过来改变为人,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向上成长。
成熟模式图
“成熟模式图”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生理上无法独立(瘫痪或残疾)的人需要别人帮助;情感上不能独立的人,其价值和安全感都来自他人的看法,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便会极度沮丧;智力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他人帮忙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相反地,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智力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感上独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恶而影响自我价值评价。
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效;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效能”的定义
例:鹅生金蛋
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三类资产
物质资产
急功近利常常会毁掉宝贵的物质资产。保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会帮助你更有效地利用物质资产。
金融资产
我们最宝贵的金融资产就是赚钱的能力。如果不能持续投资以增进自己的产能,眼光就会受到局限,只能在现有的职位上踏步。
人力资产
对人力资产而言,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更为重要,因为正是人控制着物质资产与金融资产。
团体的产能
一切正确原则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们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如果一个团体的成员在利用物质资产时,不遵守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便会降低整个团体的效能,最终导致鹅的死亡。
唯有在金蛋(产出)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两难选择,但这正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是好分数与刻苦努力之间的平衡,是清洁的房间与良好的亲子关系之间的平衡。
你是否曾为了多收获几枚金蛋而废寝忘食地工作,结果弄得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工作?
其实若能好好睡一觉,那么第二天就会精力充沛,完成更多的工作,更好地迎接这一天的挑战。
再比如,你强迫别人按你的意志行事,结果却发现你们的关系变得空洞无物;
反过来,如果你能用时用心经营人际关系,就能赢得信任与合作,通过开诚布公的交流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以下七个习惯中的前三个,着重在如何自我约束,由依赖进步到独立。这些习惯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范畴,是培养品德的基础,而后才能是“公众领域的成功”,就如同耕种与收获的次序无法颠倒一样,必须是由内而外依次实现。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
第三章 习惯一 积极主动 ——个人愿景的原则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采取主动不等予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已有责任创造条件。
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
试着跳出自我的框框,把意识转移到屋子的某个角落,然后用心客观地审视自己,你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吗?你能描述现在的心情吗?你现在精神状态如何?再想一想你的头脑是怎样工作的。
动物则缺乏这种自我意识( Self- awareness)的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实现重大进步,关键就在于此。
这也是我们能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培养和改善自身习性的根本原因。
凭借自觉意识,我们可以客观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也就是我们的“自我思维”( Self-paradigm)。
所有正确有益的观念都必须以这种“自我思维”为基础,它影响我们的行为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别人,可说是一张属于个人的人性本质地图。
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将心比心,我们也就不难体会他人的想法。否则难免会以己之心度人之意,以致于表错情会错意。
幸好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检讨自己的自我思维究竟确实发自内在,还是来自社会的制约与环境的影响。
社会之镜
如果我们仅仅通过“社会之镜”( Social Mirror),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以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思维定式来进行自我认知,那无异于从哈哈镜里看自己。
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基因决定论(Genetic Determinism):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
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
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
这三种地图都以“刺激一回应”理论为基础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我们会受条件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特定刺激。
我们不否认条件作用的影响巨大,但并不等于承认它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
选择的自由——刺激和回应之间
例:弗兰克尔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
自我意识外
“想象力( Imagination)”,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良知( 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
“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生而为人,如果也像动物一样,只听命于本能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发展自然极其有限。
“积极主动”的定义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了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这种选择称为消极被动( Reactive)。
积极主动的人则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无论天气是阴雨绵绵还是晴空万里,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因素,如果认定了工作第一,那么即使天气再坏,敬业精神依旧不改。
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主动的人对外界刺激毫无感应,只不过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圣雄甘地( Gandhi)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可见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竟然会听任这些遭遇发生在自己身上。
弗兰克尔曾指出人生有三种主要的价值观
一是经验价值观( Experiential Value),来自自身经历;
二是创造价值观(Creative Value),源于个人独创;
三是态度价值观(Attitudinal Value),即面临绝症等困境时的回应。
这三种价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
采取主动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但这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解决方案式的推销(自己)”( Solution Selling)
研究自己心目中的行业的状况,甚至思考自己的求职对象正面临何种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
变被动为主动
本书的其余六个习惯,都以积极主动为根基
我们有能力以积极态度应对现状和未来,逃避这一现实,就只能被动地让环境和条件决定一切。
包括企业、家庭和各级社会团体在内的任何组织都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将其与创造力结合起来,在内部营造积极主动的企业文化氛围,不必坐等上苍的恩赐,而是通过集思广益,主动培育团体的共同价值观和目标。
关注圈与影响圈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积极主动的人虽然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但也有一个关注圈,只不过他们的关注圈往往不小于影响圈,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影响力。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无法控制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这显然在影响圈范围内,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
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
不论是能直接控制的、间接控制的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扩大影响圈
例:圣雄甘地
令人鼓舞的是,在对环境选择回应方式的同时,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力也得到增强。
积极处世者只是更为机敏,更重视价值观,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和“我可以”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力,这种“由外而内”求变的思维定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先决条件。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我知道这种激烈的思维转换并非人人能及,毕竟让他人或外界条件作替罪羊要容易得多。
但是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为自己营造有利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噩运的降临。
婚姻出现裂痕的时候,只顾着揭发对方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强调“错不在我”的做法本身就证明了你是个连自己都无法保护的受害者,自然更谈不上影响对方。
真正有效的策略应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成为模范妻子或丈夫,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对力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掌握之事则全力以赴。
手杖的另一头——必然后果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回应,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则决定,非人力所能左右。
原则制约我们的行为,顺之则产生积极效果,逆之则导致消极后果。所以说我们在享有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就好像“拾起手杖的一头,也就拾起了手杖的另一头”。
人的一生中,错误的选择常常发生
对于已经无法挽回的错误,积极主动的人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认往日错误已属关注圈的事实,那是人力无法企及的范畴,既不能从头来过,也不能改变必然后果。
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应是马上承认,改正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反败为胜。正如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如果犯了错却不肯承认和改正,也不从中吸取教训,等于错上加错,自欺欺人。文过饰非,强词夺理无异于一错再错,结果是越描越黑,给自己带来更深的伤害。
做出承诺,信守诺言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明白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自我意识与良知的天赋让我们能够自我检讨,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待发挥的潜能以及有待克服的缺点,然后想象力与独立意志的天赋会配合自我意识,帮我们做出承诺,确立目标,矢志达成。
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
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
一次次做出承诺,一次次信守诺言,终有一天荣誉会超越情绪的力量。
积极主动:为期30天的试验
这期间请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影响圈内,从各种小事开始,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心挑错;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致力于影响圈内的事情,从自我做起。
对于别人的缺点,不要一味指责。
别人是否履行职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
如果你一直认为问题“存在于外部”,那么请马上打住,因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问题。
如果能对选择的自由加以善用,那么假以时日,自由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反之就会越来越小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曾说:“满意源自内心,那些对人性一无所知的人总是妄图在维持自我的前提下追求幸福,结果必是徒劳无功,而本来想摆脱的痛苦却会与日俱增。”
主动积极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以及在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字环境来下决定。主动积极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扬弃被动受害者角色,不怨怼别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觉、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第四章 习惯二 以终为始 ——自我领导的原则
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和内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显得微不足道。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Oliver Wendell Holmes)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假设你正在前往殡仪馆的路上,要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抵达之后,居然发现亲朋友好齐集一堂,是为了向你告别。也许这是三五年,甚至许久之后的事,但姑且假定这时亲族代表、友人、同事或社团伙伴,即将上台追述你的生平。
“以终为始”的定义
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
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
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
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 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Physical/Second Creation).
把制定目标看得与实践本身同样重要,影响圈就会日益扩大,反之就会日益缩小。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能够控制,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存在第一次的创造。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第二次的创造,或者是自己主动设计的,或者是外部环境、他人安排、旧有习惯限定的。
自我意识、良知和想象力这些人类的独特天赋让我们能够审视各种第一次的创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即自己写自己的剧本。
领导与管理:两次创造
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
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
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正确的墙上。
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
个人生活中的领导意识更为匮乏,很多人连自己的价值观都没有搞清楚,就忙于提高效率,制定目标或完成任务。
改写人生剧本: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
人类的自我意识天赋是积极处世的基础,另两项天赋,想象力和良知,则使我们能在生活中发扬积极精神,施行自我领导。
想象力能让我们在心里演练那些尚未释放的潜能;
良知能让我们遵循自然法则或原则,发挥自己的独特才智,选择合适的贡献方式,再有就是确定自己的指导方针以便将上述能力付诸实践;
而想象力、良知、自我意识的结合则能让我们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以终为始意味着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家长角色或其他角色,要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负责,为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负责,从而使决定行为和态度的思维定式真正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原则。
它还意味着我们每天都要牢记这些价值观,因为这会让我们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以价值观为行动准则,一旦生活有变,就可以根据个人价值观决定因应之道,无须受制于情绪或外界环境。
个人使命宣言
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你可以把个人使命宣言称为个人宪法。
对于个人来说,基于正确原则的个人使命宣言也同样是评价一切的标准,成为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源泉。它既是做出任何关键抉择的基础,也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情绪下做出日常决策的基础。
确立了个人使命宣言之后,我们就能随机应变,不必带着成见或偏见来对事态妄加推断,也不必因循守旧地给各种事物定性分类,这样自然能保持一份安全感
有了使命感,你就同时拥有了积极主动的要素,指导生活的愿景和价值观,长期和短期目标以及正确的方向。
核心区
制订个人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
利用自我意识检查我们的地图或思维定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基于正确的原则;
利用良知作为罗盘来审视我们独特的聪明才智和贡献手段;
利用想象力制定我们所渴求的人生目标,确定奋斗的方向和目的,搜罗使命宣言的素材。
当我们专注于这个核心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候,影响圈就会被扩大,这是最高水平的产能。
这个核心还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安全感”代表价值观、认同、情感的归属、自尊自重与是否拥有个人的基本能力。
“人生方向”是“地图”和内心的准绳,人类以此为解释外界事物的理据以及决策与行为的原则和内在标准。
“智慧”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对平衡的感知和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是这些能力的统一体。
“力量”则指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能力,它是做出抉择的关键性力量,也包括培育更有效的习惯以替代顽固旧习的能力。
安全感与明确的人生方向可以带来真正的智慧,智慧则能激发力量。若四者全面均衡,且协调发展,便能培养高尚的人格、平衡的性格与完美的个体。
各种生活中心
以配偶为中心
以配偶为重心的婚姻关系,多半发生情感过度依赖的问题。太过于重视婚姻,会使人的情感异常脆弱,经不起些许打击
以家庭为中心
太仰赖家庭提供安全感及价值感,太重视家族传统与名誉,通常无法接受任何可能影响这些传统与声誉的改变。
以金钱为中心
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与价值观完全建立在金钱的多寡上,势必寝食难安,因为影响财富的变数太多,任何一个闪失都令人承受不起。但是钱却不能带来智慧或指引生命的方向,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与安全感。
以工作为中心
正因为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观都以工作为基础,所以一旦无法工作,便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任何妨碍工作的因素都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感;他们的人生方向取决于工作需要;而智慧和力量也只限于工作领域,无益于其他生活领域
以名利为中心
必须靠名利与物质来肯定自我的那些人,必定终日忧心忡忡,患得患失。面对名气、地位或者条件好过自己的人就觉相形见绌,面对稍逊自己的人又趾高气扬。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如此飘忽不定,起落频繁,却还要固执地守住自己的资产、所有物、有价证券、地位和名誉不放。
以享乐为中心
适度娱乐可使人身心舒畅,有利于家庭及其他人际关系的改善,但是短暂的娱乐和刺激并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与满足。贪图享乐的人很快就会厌烦已有的刺激,渴望追求更高层次的刺激和“快感”。长期沉溺于此,他就会以是否能够享乐来评价一切。
以敌人或朋友为中心
以朋友或敌人为中心的人没有内在的安全感,自我价值变化无常,受制于他人的情绪和行为;人生方向也取决于他人的回应,时时揣摩如何反击;他们的智慧受限于以敌人为中心的偏执心理:毫无力量可言,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以宗教为中心
把宗教当做目标而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会削弱智慧和平衡感。虽然宗教声称能通过教导赐人力量,但也只是以上帝传授神圣力量的工具的身份,并未声明自己就是力量本身。
以自我为中心
鼓吹只索取,不付出,却不知狭隘的自我中心观会使人缺乏安全感和人生方向,也不会有智慧及行动力量。
识别自己的生活中心
你现在的状况如何?什么是你的生活中心?
缺乏固定的人生方向,没有持久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或自我评价。
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清晰明确的生活中心,由此才能产生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使人生更积极,更和谐。
以原则为中心
以正确原则为生活中心可以为发展上述四个支撑人生的因素奠定坚实的基础。
即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
原则是恒久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像其他中心那样多变,所以值得信赖,可以给我们高度的安全感。
原则是深刻的、实在的、经典的真理,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理解成长的原则可以让我们在寻找正确原则的时候充满自信,相信学得越多,就越能以正确的角度更清楚地观察世界。
原则不会改变,但我们对原则的理解可以改变。
如果以原则为生活中心,智慧和人生方向的来源就是正确的地图,反映事物的真实历史和现状。
而力量来自自我意识、知识和积极的心态,因而能够摆脱环境及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制约。
唯一能制约力量的是原则本身的必然后果。
任何原则都有必然后果
遵从原则,后果就是积极的;忽视原则,后果就是消极的。
以永恒不变的原则作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维定式,也就能正确审视所有其他的生活中心。
一个人的思维定式能决定他的态度和行为,就好像“透镜”能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察一样。生活中心不同,产生的观念也就各异。
现在假定你已经买好票,准备晚上与配偶一起去听音乐会,对方兴奋不已,满怀期待。可是下午四点钟,老板突然来电话要你晚上加班,理由是第二天上午九点钟有一个重要会议。
拥有其他生活中心的人可能和以原则为中心的人做出的选择一样,
但是后者的选择会有以下几项特征:首先,这是主动的选择,没有受到环境或他人的影响,是通盘考虑后选择的最佳方案,是有意识的明智选择。
其次,这是最有效的选择,因为它基于原则,其长期后果可以预料。
第三,这是根据原则所做出的选挥,能提高自身的价值。
第四,若平时已与配偶和老板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依赖关系,此时就不难向他们解释如此决定的理由,而且也会得到体谅。
最后,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无所牵挂。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撰写使命宣言并付诸实践
弗兰克尔说:“我们是发现而不是发明自己的人生使命。”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职责或使命,他人无法越俎代庖。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仅止于一次……追根究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提出质疑,要求你回答存在的意义为何。
换言之,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在实现这种独特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注意到积极主动和专注于影响圈的重要性。
为了形诸文字,你势必要彻底检讨自己真正的理想——最珍贵的人生目标。
善用整个大脑
自我意识让我们能审视自己的思想
想象力和良知——是右脑的主要职能。
左脑主司逻辑思考与语言能力,右脑职掌创造力与直觉。
左脑处理文字,右脑擅长图像;
左脑重局部与分析,右脑重整体与整合。
最理想的状况是左右脑均衡发展,并能随时切换
开发右脑的两个途径
我们越是开发右脑的功能,就越能通过心灵演练和综合能力,跨越时空障碍对人生目标做全盘考量与规划。
拓宽思路和心灵演练就是开发右脑的两个途径。
拓宽思路
方法有很多,比如本章开篇处,想象参加自己的葬礼就是其中之一。
你也不妨在脑海里描绘银婚及金婚纪念日的情景,邀请配偶与你一起来畅想。两人共同的理想婚姻关系应当怎样,怎样通过日常活动来付诸实施?
你也可以想象退休后的情形,希望那时候自己有怎样的贡献和成就,退休后又有什么计划,是否想二次创业?
...
只要肯用心探究、探求人生目标,就能以一颗虔诚的心对待生命,把思路拓宽,把目光放远。
心灵演练与确认
施行自我领导不是只要撰写一个使命宣言就成了,它是一个确立愿景和价值观,并让自己的生活遵从这些重要原则的过程。
确认应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个人、积极、果断、可视、情感。
例如,“发现子女行为不当时,我(个人)能以智慧、爱心、坚定的立场与自制力(积极)及时应对(果断),结果让我深感欣慰(情感)。”
这个过程是可视的,可以进行心灵演练。
如能每天如此,我的行为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变,直到能完全控制情绪,冷静应变。从此我的生活将以我的价值观为依据的人生剧本,而不是外界环境。
事实上,有效的个人领导、心灵演练和确认方法都源于对人生目标和原则的深思熟虑,并在改写人生剧本,深入理解人生目标和基本原则方面有无穷力量。
心灵演练和确认也是设计人生的手段,但必须注意不要违反自己的生活中心,更不能源于金钱、自我或其他远离正确原则的生活中心。
确定角色和目标
人生在世,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为人父母、妻子、丈夫、主管、职员、亲友,同时也担负不同的责任
因此,在追求圆满人生的过程中,如何兼顾全局,就成了最大的考验。
一旦确定主要的人生角色,你就能清楚地掌握全局。
角色与目标能赋予人生完整的架构与方向
家庭的使命宣言
每个家庭都有共同的价值观及理念,作为生活的重心
家庭使命宣言有如宪法,可当作衡量一切利弊得失的标准,以及重大决定的依据,并使全家人团结在共同的目标下。
由全家共同讨论、拟订及定时修正,更能促进沟通,强化向心力与坚定付诸实现的决心。面临危机或困难时,家庭使命宣言可帮助一家人认清方向,共渡难关。
组织的使命宣言
这类目标必须由所有成员共同拟定,不能由少数决策高层包办。
参与过程与书面成果同样重要,而且还是付诸实践的关键。
唯有参与 才有认同
许多组织,包括家庭,都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成员并不认同集体目标。
组织应开诚布公,不厌其烦地广征意见,订立全体共有的使命宣言。
一个真正反映每个成员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的使命宣言,能调动他们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使他们不再需要旁人的指导、监督和批评,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不变的核心原则,接受了企业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好似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入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者而言,使命宣言可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他的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之后,创造出一个文化。
第五章 习惯三 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 ——歌德( Goethe),德国诗人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改观你的个人生活,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改观你的工作局面,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习惯一告诉你:“你是创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这个习惯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四大天赋,即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以及最为重要的自我意识
习惯二是关于第一次的创造或者智力上的创造的习惯,其原则基础是想象力和良知这两大天赋。
想象力是一种超前感知的能力,是对目前无法亲眼看到的潜力和创造力的认识
而良知则是发掘每个人身上独有特性的能力。良知在伦理道德方面担当对个体进行指导的责任。
习惯三是关于第二次的创造或者体力上的创造的习惯,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的实施、执行和自然表现。
它要求我们运用独立意志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即以原则为基础安排人生。
一旦确定了人生方向,你就应该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管理,让生活与设想一致。
积极主动 以终为始 要事第一
独立意志: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除了自我意识、想象力和良知之外,想要真正实现成功的自我管理,就必须发挥人类的第四大天赋——独立意志。
独立意志指的是做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这些决定和选择采取具体行动的能力。有了独立意志,我们就可以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听命,而且在发挥其他三大天赋拟定出计划之后,就能够积极实施这些计划。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品行是否端正通常能够衡量一个人所拥有的独立意志。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成功的普遍共性》一文的作者格雷( E.M.Gray) -直致力于研究所有成功人士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性。他发现成功的决定因素并非辛勤的工作、出众的运气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虽然这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都比不上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习惯三“要事第一”。
格雷说:“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凭毅力克服心理障碍。”
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要有习惯二中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内心要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大声说“不”。
克服这种心理还需要有独立意志,愿意为自己所不愿为之事,能够做到在特定时刻始终坚持自己的既定价值观,不屈服于一时的冲动和欲望。
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演进
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第一代的时间管理理论丝毫没有“优先”的观念。
◆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第二代经理人自制力增强了,能够未雨绸缪,不只是随波逐流,但是对事情仍没有轻重缓急之分。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第三代经理人则大有进步,讲究理清价值观与认定目标。可惜,拘泥于逐日规划行事,视野不够开阔,难免因小失大。
第四代理论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第四代理论便在旧有基础上,开创新局面。以原则为重心,配合个人对使命的认知,兼顾重要性与急迫性;强调产出与产能齐头并进,着重第二类事务的完成。
别让琐务牵着鼻子走
紧迫之事通常都显而易见,推拖不得;也可能较讨好、有趣,却不一定很重要。
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
如果你过分注重第一类事务,那么它们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像是冲浪一样,来了一个大问题,把你从冲浪板上打到水里,你好不容易重新爬上去,但是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于是你又重重地摔了下来。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迫,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来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观点,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思维定式是预防型的,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当然,他们也有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和紧迫事件需要马上处理,但是这类事件的数量相对来说很少。他们能够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并不紧迫的事务上,即第二类事务,完成这些活动能够提高个人的处事能力。
帕雷托原则(Pareto Principle)——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
勇于说“不”
若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
无法辨别事情重要与否?
无力或不愿有条不紊地行事?
缺乏坚持以上原则的自制力?
由于欠缺适当的指引,他们不知究竟所为何来。
管理方法六标准
以第二类事物为生活中心的时间管理方法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效地管理生活。这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原则,对个人使命有明确的认识,能兼顾重要的和紧迫的事情,能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
让第二类事务成为生活中心的有效工具必须满足以下六个重要标准:
和谐一致
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平衡功能
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
围绕中心
理想的管理方法会鼓励并协助你,着重虽不紧迫却极重要的事。
以人为本
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
灵活变通
管理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视个人作风与需要而调整。
便于携带
管理工具必须便于携带,随时可供参考修正。
个人管理四步骤
如果能够以原则为基础,以第二类事务为生活中心,对一个星期内的事务进行具体安排,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的原则及其巨大潜能。
第一步就是要写出你自己的关键角色。
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
第三步是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
每日调整,即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付诸实践
第三个习惯重在身体力行。就仿佛程序设计员设计出程序后,计算机必须加以执行。
执行自己依理性原则设计出的程序,则或多或少考验着自制力,此时就得靠诚心正意的修养功夫,坚定意志。
事先安排妥当的行事表,必要时仍须有所更动。只要把握原则,任何调整都心安理得。
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良知为导向,针对个人独有的使命,帮助个人平衡发展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并且全盘规划日常生活。
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的优点
就效用而不是效率而言,你首先要考虑的人就是你自己。
将时间用于第二类事务,根据原则去认识你的生活,将你的生活建立在原则的基础上,明确表达出你的目标和价值观,并且用这些目标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决定。
五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它以原则为基础,切实地创造出一个核心模式,让你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分配自己的时间,看清楚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和有效的。
其次,它接受你内心良知的指导。这种方法让你有机会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并且最大限度地同你既定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同时,它也给你自由和变通,让你在牺牲既定日程安排,服从更重要的价值观的时候心平气和,毫不内疚。
第三,这种方法确认了你的个人使命,包括价值观和长期目标。这样你在度过每一天的时候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第四,这种方法帮助你明确自己的角色,平衡自己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每个星期为每个关键角色确立要达到的目标,并做出具体的日程安排。
第五,这种方法以一个星期为单位计划生活(需要的时候可以对每天的安排作适当的调整),这让你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不必局限于短暂的一天时间。
通过审视自己的主要角色而让自己保持清醒,经常想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有一条主线贯穿这五个方面,那就是将人际关系和效果放在第一位,将时间放在第二位。
高效能的秘诀——授权
把责任分配给其他成熟老练的员工,才有余力从事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授权代表成长,不但是个人,也是团体的成长。
管理者注重建立制度,然后汇集群力共同完成工作。
指令型授权
指令型授权是让别人“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做完告诉我”。
他们的关注重点是方法,他们自己为最后的结果负责。
责任型授权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
这种授权类型要求双方就以下五个方面达成清晰、坦诚的共识,并做出承诺。
预期成果
双方都要明确并且完全理解最终想要的结果。要以“结果”,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要投入时间,有耐心,详细地描述最终的结果。具体的日程,明确截止期限。
指导方针
指导方针确认适用的评估标准,避免成为指令型授权,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不加约束的放任,其最终结果只能是扼杀人们的能动性,让人们回到初级的指令型要求上:“告诉我你想要我做什么,我照做就是了”。
可用资源
告诉他们可以使用哪些人力、财务、技术或者组织资源来取得所预期的成果。
责任归属
制定业绩标准,并用这些标准来评估他们的成果。制订具体的时间表,说明何时提交业绩报告,何时进行评估。
明确奖惩
明确地告诉他们评估可能导致的结果,好的和不好的后果都要告诉他们。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财务奖励、精神奖励、职务调整以及该项工作对其所在组织的使命的影响。
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因为信任能够让人们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且还有可能需要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拥有符合这种信任水平的能力。
因为分得工作的人成为自己的老板,受自己内心良知的指引,努力兑现自己的诺言,达到既定的目标。同时,这种方法还能释放其创造能力,激励他在正确原则的基础上尽一切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授权的大原则不变,权限却因人而异。
对不够成熟的人,目标不必订得太高,指示要详尽,并且充分提供资源;监督考核则较频繁,奖惩也更直接。
对成熟的人,可分配挑战性高的任务,精简指示,减少监督考核的次数,考评标准则较为抽象。
以要事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有效的自我管理以及通过授权对他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的关键并不是技巧、工具或其他外在因素。
这种有效管理的中心是内在的,是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思维定式,让你能从重要性而不是紧迫性来观察一切事务。
如果能够建立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就能提高安排生活的能力,能够真正做到要事为先,言出必行。从此,就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不必再求助于其他任何人或任何事情。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针对要事而来,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顺位。
第二部分 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第六章 人际关系的本质
所谓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分“安全感”。
没有信任就谈不上友谊,没有诚实也就谈不上信任。 ——塞缪尔·约翰逊( Samuel Johnson)英国辞典编纂家兼作家
群体的互赖关系须以个人真正的独立为先决条件,想要抄近路是办不到的。
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制与自知之明。
人贵知己。了解自我才懂得分寸,也才能真正爱护自己。
独立是互赖的基础。缺乏独立人格,却一味玩弄人际关系的技巧,纵使得逞于一时,也不过是运气罢了。处顺境之中,还可任你为所欲为。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面临逆境,技巧便不可靠了。
修身是公众成功的基础。
良好的互赖关系可以使人享有深厚丰富的情感交流,不断跃进的成长以及为社会服务奉献的机会。
情感账户
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
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
反之,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等,会降低情感账户的余额,到最后甚至透支
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的储蓄。由于彼此都有所期待,原有的信赖很容易枯竭。
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
六种主要的投资方式
理解他人
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人如其面,各有所好。
因此只有了解并真心接纳对方,才可以增进彼此的关系。
想要别人怎样待你,就要怎样待人。
如果你希望别人了解你的实际需要,首先要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实际需要,然后据此给予帮助和支持。
注意小节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如疏忽礼貌,不经意的失言,最能消耗情感账户的存款。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正是这些小事。
人的内心都是极其柔弱和敏感的,不分年龄和资历。哪怕是在最坚强和冷漠的外表下,也往往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
信守承诺
守信是一大笔储蓄,背信则是庞大支出,代价往往超出其他任何过失。一次严重的失信使人信誉扫地,再难建立起良好的互赖关系。
明确期望
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障碍都源于对角色和目标的期望不明或者意见不一致。
我们需要明确应该由谁来完成什么样的工作?期望不明会导致误会、失望和信用度的降低。
如果没有明确的期望,人们就会变得感情用事,原本简单的小误会也会变得很复杂,原本很小的事情也会导致严重的冲突和人身攻击,最终不欢而散。
正确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期望,让相关的每一个人都了解。
正直诚信
正直诚信能够产生信任,也是其他感情投资的基础。
即诚实守信,既要有一说一,又要信守承诺、履行约定,而表现这种品格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背后攻击他人。如果能对不在场的人保持尊重,在场的人也会尊重你。当你维护不在场的人的时候,在场的人也会对你报以信任。
如果一个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就算他能够理解他人,注意细节,信守诺言,明确并满足他人期望,仍然无法积累信誉。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诚信就是平等对待所有人。
诚信还意味着不欺骗,不使诈和不冒犯。
勇于致歉
这种勇气并非人人具备,只有坚定自持、深具安全感的人能够做到。
缺乏自信的人唯恐道歉会显得软弱,让自己受伤害,使别人得寸进尺。还不如把过错归咎于人,反而更容易些。
真诚的道歉是一种感情投资,但是一歉再歉就显得不真诚,会消耗你的情感账户,最终会通过人际关系的质量反应出来。
一般人可以容忍错误,因为错误通常是无心之过。但动机不良,或企图文过饰非,就不会获得宽恕。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可以给人安全感与自信心,鼓励个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长,由于不附带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牵绊,被爱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检验人生种种美好的境界。
无条件的付出并不代表软弱。我们依然有原则、有限度、有是非观念,只是无损于爱心。
有条件的爱,往往会引起被爱者的反抗心理,为证明自己的独立,不惜为反对而反对。
一对一的人际关系
为群体服务,远不及建立私人关系需要更多人格修养。
一对一的关系是人生最基本的要素,有赖高尚的人格来维系,只是管理众人之事的技巧是不够的。
问题的反面是契机
在互赖关系中,问题就代表机会——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机会。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如果认识到产出/产能平衡是效能的要素,我们就可以把问题看作是提高产能的机会。
相互依赖的习惯
牢记情感账户这个概念
第七章 习惯四 双赢思维 ——人际领导的原则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金科玉律己深植我们脑海,现在则是奉行不渝的时刻。 ——埃德温·马卡姆(Edwin Markham)美国诗人
实现合作只关注态度和行为无异于隔靴搔痒,关键是要建立一种能突出合作价值的信息和奖励机制,激励个人和部门创造佳绩。
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
利人利己(双赢)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
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损人利己(赢/输)
在竞争激烈和信任薄弱的环境里,我们需要赢/输模式。但是竞争在生活中只居少数,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和配偶、孩子、同事、邻居、朋友竞争。
现实生活需要相互依赖,而不是单枪匹马,你的很多梦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而赢/输模式是这种合作的最大障碍。
舍己为人(输/赢)
赢/输模式意味着做好人,然而“好人不长命”。
若是一味压抑,不能把愤怒情绪加以升华,自我评价将日趋低落。到最后依然会危及人际关系,使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诸流水,得不尝失。
两败俱伤(输/输)
两个损人利己的人交往,由于双方都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
独善其身(赢)
好聚好散(无交易)
哪一种最好
如果赢要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以至于得不偿失,那么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好。
最好的选择必须依情况而定,关键是认清形势,不要教条地把某一种模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
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
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这比明确期望后再让对方希望破灭要好得多。
心中留有退路,顿觉轻松无比,更不必要手段、施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坦诚相见,更有助于发掘及解决问题。即使买卖不成,仁义尚在,或许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终将对长远的关系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你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影响的代价。
双赢思维的五个要领
双赢可使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及共蒙其利。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与损人利己者相处更得这样。
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少不了过人的见地、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作为基础。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结构)”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因为我们不能用赢/输或输/赢的手段达到双赢的目的。
双赢品德
诚信
我们将诚信定义为自己的价值观。
没有了诚信的基础,双赢不过是一种无效的表面功夫。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明确的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地以此为核心安排活动,信守承诺,就能够逐渐培养起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
成熟
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人际交往、管理和领导能力的精髓,是产出/产能平衡的深度表现。
双赢模式要求你不但要温和,还要勇敢,不但要善解人意,还要自信,不但要体贴敏感,还要勇敢无畏。做到这些,在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成熟,这是双赢的基础。
如果我勇气十足,却不懂体谅他人,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赢,输——我强硬而自私,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却漠视旁人。
如果我的内心不够成熟,情感有些脆弱,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可能要借助地位、势力、证书、资历和关系来获取力量。
如果我体贴有余,而勇气不足,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输/赢。我事事以你的想法和愿望为先,却羞于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与愿望。
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是双赢的必备条件,其间的平衡点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我足够成熟,我就会乐于聆听,善于沟通并勇于面对。
知足
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
一般人都会担心有所匮乏,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仿佛一场零和游戏。难怪俗语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对至亲好友的成就也会眼红,这都是“匮乏心态”( Scarcity Mentality)作祟。
相形之下,富足的心态( Abundance Mentality)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公众领域的成功的意思不是压倒旁人,而是通过成功的有效交往让所有参与者获利,大家一起工作,一起探讨,一起实现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理想,这种成功要以知足心态为基础。
双赢关系
以双赢品德为基础,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双赢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账户。
因为我们彼此信任,所以才能坦诚相待,不管看法是否一致。不论哪一方阐述什么样的观点,另一方都会洗耳恭听,力求知己知彼后共同寻找第三条道路,这种协作的解决办法让彼此都受益
充足的情感账户储蓄和对双赢模式的共识是产生统合综效(习惯六)的理想途径
同赢/输模式的人打交道,关系很重要。你要以影响圈为核心,通过以礼相待,尊重和欣赏对方及其不同观点来进行感情投资。
你对双赢的态度越坚持,越真诚,越积极,越投入,你对他人的影响力就越大。
没有双赢人格和双赢关系作为后盾,书面协议就形同虚设。只有真诚的感情投资,才能帮助实现双赢。
双赢协议
关系确立之后,就需要有协议来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方向,这种协议有时被称为“绩效协议”或“合作协议”,它让纵向交往转为水平交往,从属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上级监督转为自我监督。
在双赢协议中,对以下五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的意义。
对此的理解和认可使人们在衡量自己业绩的时候有据可依。
如果信任存在,你会怎样做呢?对他们放手,只要事先制订双赢协议,让他们知道你的期望,接下来只要扮演好协助与考核的角色就好。
双赢的管理培训
如果人们能够认真思索,将双赢定为最终目标,不论在业务还是生活等每个领域都可以大有作为。
其实领导者所要做的就是放手,让有责任心、积极处世以及具有自我领导能力的人独立完成任务。
双赢绩效协议
双赢绩效协议的前提是模式转换,注意力要放在结果而不是方法上
双赢协议注重的是结果,要释放个人潜力,将协作效应最大化,产出与产能并重。
人们可以用双赢标准进行自我评估。传统的评估方式使用不便而且浪费精力,双赢协议则让人们根据自己事先参与制订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只要方法得当,结果就是可靠的。
有四种管理者或家长都可以掌控的奖惩方法:金钱、精神、机会以及责任。
真正的双赢协议是双赢模式、双赢人格和双赢关系的产物,它以相互依赖的人际交往为对象,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双赢体系
双赢只能存在于体系健全的组织机构中。如果提倡双赢,却奖励赢/输模式,结果注定失败。
一般来说,你鼓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当人们真正学会双赢思维后,就能够建立并遵守相应的体系,于是竞争变为合作,产出产能并重,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双赢赋予个人明确的任务,说明预期结果、指导原则和可用资源,个人要对结果负责,并完成自我评估。双赢体系要为双赢协议创造有利环境。
双赢过程
原则性谈判的关键是要将人同问题区分开来,要注重利益而不是立场,要创造出能够让双方都获利的方法,但不违背双方认同的一些原则或标准。
我建议不同的人和机构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第三,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第四,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双赢过程同双赢结果密不可分,只有经由双赢过程才能实现双赢结果,这里的目的与手段是一致的。
双赢并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模式。双赢来自诚信、成熟和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结果;它体现在能有效阐明并管理人们的期望和成就的协议中;在起支持作用的双赢体系里蓬勃生长;经由必要的双赢过程来实现。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患不足的敌对式竞争。双赢即非损人利己,亦非损己利人。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相互依赖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非“我”)。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方法,是一种资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第八章 习惯五 知彼解己 ——移情沟通的原则
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已。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心灵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 ——帕斯卡( Pascal)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及物理学家
你真的听懂了吗
读、说、听和写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也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如果你要和我交往,想对我有影响力,你首先要了解我,而做到这一点不能只靠技巧。如果我觉察到你在使用某神技巧,就会有受骗和被操纵的感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动机。
你让我没有安全感,自然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如果你想养成真正有效的人际沟通习惯,就不能单靠技巧。首先你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开怀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 Empathic Listening)的技巧,然后建立情感账户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移情聆听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
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
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显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会让说话的人有受辱的感觉。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移情倾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在移情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你不必以己度人,也不必费心猜测,你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
移情聆听还是感情投资的关键,因为只有对方认同,你的投资才有意义
心理空气
移情聆听本身就是巨额的感情投资,它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心理空气”,极具治疗作用。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你的移情聆听等于是给了对方“心理空气”,满足了对方这个基本需求后,你就可以着重于施加影响力和解决问题了。
短期来看,直接把帮了自己多年的眼镜给别人容易得多。但是长远来看,这样会严重弱化产出和产能。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背景,就无法使相互依赖性产出最大化;如果别人感觉不到被你真正理解,你就不具备人际关系的产能,即高额情感账户。
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
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
先诊断,后开方
只有当你相信了医生的诊断,才会相信他的处方。
如果你对诊断本身没什么信心,那么也就不会对据此开的药方有信心。
平庸的业务员推销产品,杰出的业务员销售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之道。
四种自传式回应
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 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有效的沟通
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移情聆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词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考去理解。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四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白。
适时扮演知音
心情不好的时候,最需要善解人意的好听众,如果你能适时扮演这种角色,将会惊讶对方毫无保留的程度。但前提是,你必须真心诚意为对方着想,不存私心。
这种倾听方式太耗费时间。起初的确如此,可是一旦进入状况就会如鱼得水。
人人都渴望知音,所以这方面的投资绝对值得,它能使你掌握真正的症结,大大增加感情存折的储蓄。
表达也要讲技巧
表达自己也是谋求双赢之道所不可缺少的,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我们也有义务让自己被人了解,这通常需要相当的勇气。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品德指的是你个人的可信度,是人们对你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是人们对你的信任,是你的情感账户。
感情指的是你的移情能力,是感性的,说明你能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
理性是你的逻辑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
请注意这个顺序:品德、感情、理性。首先是你本身的品德,然后是你同他人的关系,最后是你表达自己的能力
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一对一沟通
习惯五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个人影响圈的中心。
你应该时刻想着先理解别人,这是你力所能及的。如果你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影响圈内,就能真正地、深入地了解对方。你会获得准确的信息,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情感账户,还能给对方提供有效合作所必需的“心理空气”。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为方式
认真聆听让你影响圈慢慢扩大,并越来越有能力在关注圈中发挥影响。
你越深入了解别人,就会越欣赏和尊敬他们。触及对方的灵魂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不要太过心急,要有耐心,要尊重对方。在你能够感同身受之前,人们一般不会主动向你吐露心声。你要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并表示理解。你应该睿智、敏感而又头脑清楚,并能够抛开个人经历。
当我们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就打开了通向创造性解决方案和第三条道路的大门。我们之间的分歧不再是交流和进步的障碍,而是通往协同效应的阶梯。
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房,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自然流畅。知彼需要仁慈;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第九章 习惯六 统合综效 ——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的基本态度是如果以为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我以圣者的期望自勉:对关键事务——团结,对重大事务——求变,对所有事务——宽大。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Bush)就职演说
所有其他习惯也都是在为“统合综效”这个习惯做准备。
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发、分配、整合和激励作用的部分。
统合综效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高级的一种,是对所有其他习惯的真实考验和集中体现。
唯有兼具人类四种特有天赋、辅以双赢的动机及移情沟通,才能达到统合综效的最高境界。
统合综效不但可创造奇迹,开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也能激发人类最大潜能,即使面对人生再大的挑战都不足惧。
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敞开胸怀,博采众议
所谓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浅见。
奇迹可以经常发生,甚至天天出现。但前提必须勇于冒险,肯博采众议。
因为凡是创新就得承担,不怕失败,不断尝试错误。只愿稳扎稳打的人,经不起此种煎熬。
课堂上的统合综效
回顾过去担任顾问与教学的经验,我发现只要鼓起勇气,诚恳地言人所不敢言,总会获得相对的回馈,统合综效的沟通由此开始。在热切的交流中,纵使话不成句,思路不连贯,也不会构成沟通障碍。如此得到的结论,有些固然不了了之,但多半能发挥不容忽视的力量。
商业领域的统合综效
人的创造力一旦得到释放,结果真是难以置信。兴奋取代了沉闷,所有人都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意见,探寻新思路和新方案。
一旦经历过真正的统合综效,人们就会脱胎换骨,会看到未来有更多这种开阔视野的机会。
“我们不应单纯地模仿大师的言行,而应该追求大师所追求的。”同样,我们不应该单纯地模仿,而应该创造。
沟通三层次
统合综效和创造会让人热血沸腾,坦诚交流的效果令人难以置信。虽然坦诚往往与风险相伴,但是非常值得,因为你的收获与进步将是不可思议的。
信任度与沟通层次之间的联系。
低层次的沟通源自低度信任,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经常借助法律说话,为情况恶化做打算,其结果只能是赢/输或者输,赢,而且毫无效率可言,即产出/产能不平衡,结果只能是让人们更有理由进行自我防御和保护。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相当成熟的人才办得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
统合综效意味着1+1等于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度信任沟通的层次的统合综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心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
寻求第三条道路
夫妻双方的意见分歧可能产生隔膜,也可能使彼此更加亲近。
高余额的情感账户、双赢模式、先理解别人的原则,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实现创造性统合综效的理想环境。
有商有量,直到找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而且比原来的方案和妥协的办法都好得多。
消极协作减效
寻找第三条道路需要从非此即彼的思想中走出,实现重要的模式转换,前后结果天差地别。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人们在解决问题和下决定的时候往往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玩弄权术、唇枪舌剑、彼此提防、争权夺势和放马后炮等消极无益的事情上
问题是独立的人都想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取得成功,他们或者借助权势力量实现赢/输模式,或者通过讨好每一个人来实现输/赢模式。可能他们嘴上说着双赢技巧,实际上却不想聆听,只想操纵别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无法实现统合综效。
人际关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能接触到不同的模式
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尊重差异。
要实现人际关系中的统合综效,关键是首先实现个人的统合综效,个人的统合综效在前三个习惯的原则中都有体现,这些原则赋予人们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变得开放、坦率,不惧风险。只有将这些原则内在化,我们才能有双赢所必需的知足心态,才能真正做到“知彼解己”。
以原则为中心会让我们变得真正完整起来。
右脑主管直觉、创造和印象,左脑主管分析、逻辑和语言,只有左右贯通,整个大脑才能发挥作用。
我们自己的左右脑也需要统合综效。
尊重差异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自以为是的人总以为自己最客观,别人都有所偏颇,其实这才是画地为牢。
反之,虚怀若谷的人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而乐于在与人交往之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见解,重视不同的意见,因而增广见闻。此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化阻力为动力
在互赖关系中,统合综效是对付阻挠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途径。
“力场分析”的模型
动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
相反地,阻力多半消极、负面、不合逻辑、情绪化、不自觉,具社会性与心理性因素。
这两组作用力都是真实存在的,在应变时都要考虑周全。
不设法削减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仿佛施力于弹簧上,终有一天引起反弹。几经努力失败后,就会引起改进不易的感叹。
但是如果你引进了统合综效这个概念,以习惯四为目标,以习惯五为技巧,以习惯六为交往方式来应对阻力,你就能够营造出一个让所有家人都畅所欲言的环境,他们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吸收了新的思想,这些都会促成阻力向动力的转化。
自然界是统合综效的最佳典范
生态学很好地解释了自然界的统合综效现象:世间万物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关系可以将创造力最大化。
参与的程度越深,人们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投入就越多,释放出来的创造力就越大,越需要对最后的结果负责任。
统合综效是有效而正确的原则,其成效超出此前的所有习惯,代表了相互依赖环境中的高效能,代表了团队协作和团队建设精神,能让团队成员通过合作实现创造。
虽然你无法在相互依赖的交往中和统合综效的过程中控制他人的行为模式,但还是有很多事情都在你的影响圈范围内。你自身的统合综效就完全处于你的影响圈内。你应该尊重自己善于分析的一面和富有创造力的一面,尊重它们的差异会催生你的创造力。
即使处于不利境地,也不应该放弃追求统合综效。不要在意别人的无礼行径,避开那些消极力量,发现并利用别人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认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你应该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勇敢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经历,借此鼓励他人同样地坦诚相待。
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应该说:“你跟我有不一样的看法,这很好。”你不一定要对他们表示赞同,但是可以表示肯定,并尽量给予理解。
如果你只能看到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道路——“你”的和“错误”的,那么你可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情况下它总是存在的。
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的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相互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彼此,甚至是称许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利基,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实践统合综效的人际关系和团队会扬弃敌对的态度,不以妥协为目标,也不仅止于合作,他们要的是创造式的合作。
第三部分 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第十章 习惯七不断更新 ——-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锻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已,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利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引发惊人的结果,每念及此,我就认为世上无小事。 ——布鲁斯·巴登(Bruce Barton)前美国众议员及广告业者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个层面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从根本上讲,“不断更新”意味着要兼顾这四种要素,要以睿智而均衡的方式,经常并持续运用我们天性中的这四个层面。
对自己投资,对我们用来处世和做贡献的唯一工具进行投资,是我们在一生中做出的最有效的投资,我们取得成绩的工具就是我们自己。
身体层面
身体层面指有效呵护我们的身体——健康饮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锻炼。
锻炼属于第二类事务,但是由于不具紧迫性,所以很少人能坚持不懈,结果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了第一类事务,不得不面对健康问题和危机,而原因正是之前对锻炼的忽视。
我们不是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我是说每周只需要用3—6个小时,或每天至少30分钟锻炼。
精神层面
精神层面的更新为你指引人生方向,与习惯二密切相关。
精神层面是人的本质、核心和对价值体系的坚持,是生活中非常私人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它能够调动人体内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的资源,把你同所有人类的永恒真理紧紧联系在一起。
精神层面的更新需要时间,但这是第二类事务,我们没有时间去忽视它。
有些人是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或音乐作品来实现精神层面的更新,还有些人是通过与自然交流来达到同样目的。
如果我们能够用心把握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真谛,就如同得到了一把可以聚拢一切的大伞,源源不断地赐予我们新的力量,如果能够持之以恒,效果会更加明显。
一旦深刻理解了生活的中心和目标,我们就可以不断反思,持之以恒,在更新精神层面的过程中,就可以抱着坚定的信念,构想并实践每一天的活动。
智力层面
智力层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借此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开阔视野。有时需要借助课堂教学或系统的学习计划。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并非如此,积极处世的人有能力摸索出无数种自我教育的方法。
养成定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这是第二类事务,人们可以借此接触到当前或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
磨砺心智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是写作。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深刻见解和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晰、准确和连贯。
组织和规划是另外两种与习惯二和习惯三相关的磨砺心智的方式,也就是以终为始,为实现磨砺心智这一目标而运筹帷幄,运用大脑的想象力和逻辑力,事先预见到结果和过程,即便无法预见到具体步骤,至少也能预见到主要途径。
身体、精神和智力这三个层面的“磨刀”过程就是我所谓的“每日个人领域的成功”的实践过程。
社会/情感层面
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与习惯一、二、三密切相关,围绕着个人愿景、自我领导和自我管理的原则。而社会/情感层面的重点则是习惯四、五、六,围绕着人际领导、移情交流和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生活中社会层面和情感层面之所以紧密相连,是因为我们的情感生活首先源自并体现于与他人的关系,但并不限于此。
社会/情感层面的更新并不像其他层面的更新那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我们可以在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完成这项工作,但练习还是必要的。
假设你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我们需要交流、共事、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但却存在意见分歧和不同视角
这时候我就要实践习惯四。我对你说:“我知道,咱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不如先交流一下意见,直至找到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法。你觉得如何?”多数人都会点头同意。
然后,我开始实践习惯五——先理解别人,我要做到移情聆听,目的不是做出回答,而是深入、全面地了解你的想法。当我能够像你一样解释你的观点之后,就集中精力阐明我自己的观点,让你也能够理解我的观点。
既然我们都致力于寻找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并能够深入理解彼此的观点,就可以转向习惯六。我们共同努力,拟定消除分歧的第三种解决方案,该方案需要被双方认可为优于你我最初提交的方案。
增进内在安全感的方式,包括:坚守原则,肯定自我;与人为善,相信人生不止输赢两种抉择,还有双方都是赢家的第三种可能性;乐于奉献,服务人群;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如果把工作当做一种奉献,再平凡的职业也会显得不同凡响。
改变他人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面小镜子,反映出身边人的想法、判断和模式,每个人都从镜中获知自己在周围人眼中的形象,而社会之镜是由周围人的舆论、认知和思维决定的。作为相互依赖关系的一分子,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即自己是社会的大镜子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选择清晰而真实地反映出他人的形象.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成为讲原则,懂判断,独立自主,有价值的个体。
知足心态让我们意识到,反映他人的正面形象并不会贬低我们自己,而会使我们更强大,因为它增加了我们与其他积极主动者有效交往的机会。
我们有足够的“财富”对别人做感情投资。我们越擅长发掘别人的潜力,就越能在配偶、子女、同事或雇员身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记忆力。我们不应该给他们“贴标签”,与他们共处时要从全新的角度“打量”他们,帮助他们独立和实现自我,并建立起美满、丰富和卓有成效的人际关系。
歌德( Goethe)说:“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他的潜能和应有成就期许之,他定能不负所望。”
平衡更新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必须包括天性中的所有四个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每个层面的更新都很重要,因此只有平衡好四个层面的更新进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如果要达到高效能,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需要平衡发展并更新所有层面,任何层面遭到忽视都会产生消极力量,对效能和成长产生阻碍。
更新中的统合综效
人生的四个层面休戚相关:身体健全有助于心智发展,精神提升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圆满。因此,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整体效果。
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
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类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
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
越是改善培养独立性的习惯(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
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身体层面的自我更新等同于强化个人愿景(习惯一)。它帮助我们增强积极性、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自由的,不需要被动地承受他人的行为后果,这也许是锻炼身体的最大好处。
精神层面的更新等同于强化自我领导(习惯二)。它帮助我们更好地按照想象和良知(而不只是回忆)行事,深入理解个人思维和价值观,确定核心的正确原则,明确自己在生活中的独特使命,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坚持正确原则并利用个人的资源优势。
智力层面的更新等同于强化自我管理(习惯三)。它帮助你在做计划的时候确定第二类事务的重要活动,优先能够有效利用时间和精力的目标与活动,然后围绕这些组织并开展活动。不断接受教育帮助你巩固知识基础,增加选择范围。稳定的经济基础并非来自工作,而是来自个人的产能(思考、学习、创造、调整)。真正的经济独立指的不是家财万贯,而是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这是内在的。
“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实现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的更新)是培养七个习惯的关键,完全在个人的影响圈范围内。第二类事务会集中必要精力将所有习惯整合到生活中,让你以原则作为生活的中心。
这也是“每天的公众领域的成功”的基础,是你更新社会/情感层面所需要的内在安全感的来源。它赐予你力量,让你能够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专注于自己的影响圈,即以知足的心态对待他人,真诚尊重彼此的差异,为他们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它是实现真正的理解和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并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实践习惯四、五、六的基础。
螺旋式上升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要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稳定而卓越的进步,还必须考虑到人类的独特天赋——良知,它指引着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良知是一种天赋,帮助我们判断自己是否背离了正确的原则,然后引导我们向这些原则靠拢。
培养良知对积极处世的高效能人士来说也至关重要。培养良知需要更专注的精神和更全面的训练,以及贯彻始终的诚信人生,对励志文学作品的定期阅读和高尚的情操,而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的良知还未成熟的时候就遵循它。
哈马舍尔德( Dag Hammarskjold)说过:把玩内心兽性的人,早晚会变成真正的野兽;整天弄虚作假的人,终将失去获得真理的权利;暴虐成性的人,头脑的判断力会日益减退。如果真的要保持花园整洁,就不能让杂草有立足之地。
一旦具备了自我意识,我们就必须选择自己需要遵循的目标与原则,否则就如真空被慢慢填满一样,自我意识存在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并最终消失,而我们就会变成只为生存和繁衍而活着的行尸走肉。
修身励志没有捷径。收获法则始终发挥着支配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多也不少。公正的法则也不可动摇,我们越是靠近正确的原则,就越能对事情做出明智的判断,我们的思路也就越清晰明确。
当我们依照螺旋式上升的路线成长时,一定要在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中勤勤恳恳,培养并遵从自己的良知,它会鞭策和指引我们沿着自由、安全、智慧和力量的道路前行。
要实现这个良性循环,就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并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如果以为做到一项就已足够,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为了不断进步,我们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付诸行动
不断更新谈到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果。对组织而言,七习惯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话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路。对家庭而言,七习惯透过固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庭能够升级,就像建立传统,使家庭日新月异。
第十一章 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耶稣则先让世人摆脱内心的贫穷,然后由他们自己摆脱贫穷;尘世通过改变环境来造就人,耶稣则通过改变人来造就环境:尘世塑造人的行为,而耶稣改变人的本质。 一埃兹拉·塔夫脱·本森(Ezra Taft Benson)美国前农业部部长
成为转型者
“我们能赠予子孙的永存遗产只有两种——根和翅膀。”
在你的家族中已经延续数代的趋势可以在你这里画一个句号。你是一个转型者,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你自身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后世的许多人。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
只要我们从“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做起,由内而外地努力,总会取得成果。而且播种、除草、培植的过程本身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成长的喜悦,直到品尝到美满生活的甜美果实。
爱默生( Emerson)的名言:“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变得可以迎刃而解,这并不是因为任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增强了。”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在实践和增强实践能力中找到平衡点,就能够创造有效能,有意义而且充满祥和的人生……为自己,也为后世子孙。
第四部分 自我提升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