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高智商就能做出聪明决策吗? 错!研究表明,聪明人有时也会做出离谱的决策。数学家输光积蓄,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选择不科学的医疗方法,年轻人做着发财梦却被骗入缅北…… 明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是我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却未被智力测验所评估。 事实上,拥有高理性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本书解析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不仅介绍了理性障碍的类型和背后的机制,还提供了提高理性的方法。你将了解到,理性思考能力对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
编辑于2023-09-04 15:46:40 四川省本导图从5个方面梳理了喜剧创作的要点。第一,写喜剧情境就是写情境中的喜剧人物,要突出人物的窘态。第二,写喜剧人物就是写人物的喜剧性格。高级喜剧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暴露性格短板。第三,环境与人物关系本质是环境向人物提出改变自我的要求,而人物拒绝改变。第四,喜剧人物的动作要源自其内在动机,不能为喜剧而喜剧。第五,喜剧可以嘲讽个体,也可以嘲讽群体。
喜剧方法:建立观众的“上帝视角”即在喜剧场面出现之前,该完成的铺垫和交代的信息要给足;喜剧人物可以整体地位、智力、外形等方面低于观众,或者因为自身认知局限而犯错,让观众产生优越感。在组织叙事时,可以给观众提供比喜剧人物更全面的信息,使得观众俯瞰喜剧人物的行动,从而引发笑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建有力的喜剧冲突的三个方法:事与愿违、持续加力和忽然泄力。然后提出了喜剧冲突的三个边界,即观众对人物产生同情、人物带动观众开始理性思考和真实的伤害。作者建议在喜剧创作中,要让喜剧人物处于极端的困境,并不断加压,以榨取其最大的窘态;要让观众保持上帝视角,不进行理性思考,以获得最大笑声;同时要避免出现硬伤和教育观众,以及展现真实的血腥和死亡画面。通过控制好这些边界,可以创作出极致的喜剧冲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导图从5个方面梳理了喜剧创作的要点。第一,写喜剧情境就是写情境中的喜剧人物,要突出人物的窘态。第二,写喜剧人物就是写人物的喜剧性格。高级喜剧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暴露性格短板。第三,环境与人物关系本质是环境向人物提出改变自我的要求,而人物拒绝改变。第四,喜剧人物的动作要源自其内在动机,不能为喜剧而喜剧。第五,喜剧可以嘲讽个体,也可以嘲讽群体。
喜剧方法:建立观众的“上帝视角”即在喜剧场面出现之前,该完成的铺垫和交代的信息要给足;喜剧人物可以整体地位、智力、外形等方面低于观众,或者因为自身认知局限而犯错,让观众产生优越感。在组织叙事时,可以给观众提供比喜剧人物更全面的信息,使得观众俯瞰喜剧人物的行动,从而引发笑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建有力的喜剧冲突的三个方法:事与愿违、持续加力和忽然泄力。然后提出了喜剧冲突的三个边界,即观众对人物产生同情、人物带动观众开始理性思考和真实的伤害。作者建议在喜剧创作中,要让喜剧人物处于极端的困境,并不断加压,以榨取其最大的窘态;要让观众保持上帝视角,不进行理性思考,以获得最大笑声;同时要避免出现硬伤和教育观众,以及展现真实的血腥和死亡画面。通过控制好这些边界,可以创作出极致的喜剧冲突。
《超越智商》: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作者介绍
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 Stanovich)是一位加拿大心理学家、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的名誉教授,前加拿大应用认知科学研究主席。
研究领域是推理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他在阅读领域的研究对于当今关于阅读是什么、阅读如何发挥作用以及阅读对大脑的作用等问题达成科学共识至关重要。
对理性认知基础的研究已在《行为与脑科学》杂志以及耶鲁大学出版社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书籍中得到专题报道。
《智力测试遗漏了什么》荣获2010年Grawemeyer教育奖。
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 2012 年EL Thorndike 职业成就奖。
本书概述
高智商,不等于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和决策,但是智力测验并不评估判断和决策能力
而这些能力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影响我们做计划、评估关键证据、评估风险和可能性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目标,不仅需要高智力,还需要高理性。
我们可以从智力概念中剥离出对人类明智行动至关重要的理性,并通过学习提高个体的“理商”。
前言、导读
理性:重新定义人类认知能力:《超越智商》是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的一本关于理性的著作,强调聪明人需要掌握的元概念是“理性”,而不仅仅是智力。这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人类心智架构,从高智力到高理性。
这才是心理学:介绍了斯坦诺维奇的心理学著作,包括《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和《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并探讨了其对认知科学和智慧寻求者的意义。
思考,快与慢:从“聪明人做傻事”的现象,引出“理性障碍”这一概念,用于描述那些智力测验正常,但思维能力低于人类正常水准的人群。斯坦诺维奇的“理性障碍”概念启发了哈佛大学认知科学家帕金斯提出“心智程序”概念,而心智程序概念反过来启发斯坦诺维奇提出人类心智架构的“双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心智加工存在系统1、系统2两个不同过程,即快与慢,用来形容人们大脑中的程序。这一理论又启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提出的“思考,快与慢”一书,描述了人类大脑工作的两种不同进程。
自主心智、算法心智与反省心智:自主心智是通过进化和内隐学习获得的;算法心智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力测验考察的能力;反省心智主要指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
流体理性与晶体理性:晶体理性可以通过学习知识来提升,如概率推理、决策科学知识、逻辑的一致性与有效性的规则等。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一些阻碍理性的心智程序,如信仰超自然与迷信、过度依赖民间智慧与民间心理学等。斯坦诺维奇提出了一些规则来避免这些坏的心智程序,如关注同认识世界相关的信念和模型,努力只安装正确的心智程序
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介绍了认知科学历史上著名的IQ之辩,即提高人类智力并不一定会让世界变得更好,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性思维,他犯错的概率也将增加。文章通过思想实验和历史分析,强调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指出人类在不同历史周期中各种认知能力发育不平衡。
第一部分 理性之心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目标,需要高理性而非仅仅高智力。 智力测验并没有测量理性,聪明人会做蠢事的原因在于缺乏高理性。 人类有两种信息加工机制:快与慢,其中算法心智是传统的智力,反省心智则是理性思维。
第1章 乔治·布什的心智: 有关智力测验缺失什么的线索
智商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智商高的人也可能存在理性思考和行为的缺陷。 智商测验只能测量人们所需思维能力的一小部分,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认知机能,比如理性思考的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对智商的过度重视,关注其他同等重要的认知机能,如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教育。
这本书不谈什么
这本书讨论的是智力测验所遗漏的认知领域,包括思维和决策能力,而非情绪或社交技巧。智力测验与真实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智力的态度也表明了对其重要性的认可。
困惑于布什智力的缘由
讨论了智力测试和智力概念本身的困惑。智力测试测量的内容和未测量的内容令人困惑,而民间语言对智力概念的定义也混乱不清。作者提出“理性障碍”一词,用以描述智力水平较高但无法理性思考和行动的情况,认为这种情况才是最典型的理性障碍案例。
第2章 理性障碍:理性与智力的分离
本文探讨了聪明人也会做出愚蠢决策的现象,以两个例子为例,说明了理性与智力的分离。作者认为,我们对智力的理解存在缺陷,而心理学家对智力等概念的混乱方式,恰恰助长了这种缺陷的发展。
如何描述这类案例
虽然“聪明”和“愚蠢”似乎矛盾,但次要定义中的“易于做出不良决策或犯粗心错误”和“缺乏判断力、不讲道理、不理智、不谨慎”则更贴切地描述了这种现象。重点在于明确智力高的人也会采取不明智的行动或持有毫无根据的信念。
广义与狭义智力之争
广义智力理论把智力定义为适应环境的能力或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而狭义智力理论则把智力限制在已有智力测验所能测量的心理能力内。
民间智力理论高估了MAMBIT的重要性,贬低了其他心理机能的重要性,而这种错误倾向得到了一些广义智力理论支持者的助长。
理性:缺失的元素
认知科学家将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两类,前者是实现个人目标的最优化方式,后者关注个体信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
广义智力理论将MAMBIT特权化,贬低了非MAMBIT能力的价值,应该推广狭义智力理论的观点,以冲击智力在人类心理机能中的霸主地位。
将理性障碍用作直觉泵
“理性障碍”,即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个体无法理性地思考与行动的现象。
该概念旨在帮助人们认清理性与智力之间的差异,并意识到两者之间失衡的现象并不值得惊讶。
通过承认理性障碍频繁发生这一事实,相当于为与智力同等重要但不属于智力的能力创造了概念空间,即形成理性信念与采取理性行动的能力。
第3章 反省心智、算法心智与自主心智
本章探讨了智力概念的批评和传统智力概念支持者的观点,以及最新研究对这些观点的证明或反驳。 文章提出了一个当代认知科学家都认可的心智模型,强调个体差异,并介绍了双重加工理论。
类型一与类型二加工
类型一加工是一种快速、自动化、计算负荷较小的加工方式,包括情绪调节、封闭性心理模块、内隐学习等过程;
类型二加工则相对较慢,计算负荷较高,是意识的焦点,包括控制加工、假设性推理和认知模拟等过程。
本文还讨论了类型二加工的两种关键能力:抑制类型一加工和以更优化的反应替代原有反应。
最后,本节还探讨了去耦操作在认知能力中的重要性和类型二加工具有序列性特点的原因。
临时的“双重加工”心智模型及个体差异
讨论了临时的“双重加工”心智模型及个体差异,以及智力测验只测量了能够体现个体差异的认知功能,而不是所有方面。
智力测验重点评估和测试的是认知去耦,这是维持流体智力的重要方面。
类型二加工与流体智力关系密切。
思维倾向与认知能力
探讨了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之间的区别,以及智力测验评估算法心智而非理性思维和行为的局限性。
反省心智关注系统目标、信念和最优化的行动,而算法心智则关注信息加工效率。
智力测验只能评估算法心智,而对于需要理性思考的情况,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分析。
三重加工心智模型
三重加工心智模型,即自主心智、反省心智和算法心智。
理性的结构比智力的结构更具包容性。个体差异是智力与理性分崩离析的原因之一。
反省心智的思维倾向是支撑个体理性思维的心理机制体系,但思维倾向并不等同于理性思维本身。
本节还提供了一些思维倾向的例子,强调了追求最大化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思维倾向:理性思维和行为的预测源
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避免信念偏差的能力之间存在相关,但多种思维倾向都可预测个体的论证质量,包括教条主义和极端化思维、分类思维、灵活性思维、信念认同、反证思维、伪科学思维和积极开放的思维。
除了思维倾向,反省心智的其他特征也可以预测理性思维的后果,如自律、责任心等。
在非正式推理情境中,智力水平与无偏见推理倾向之间几乎没有关系,实验室研究也许高估了智力对理性的贡献率。
别忘了心智程序!
本文讨论了哈佛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帕金斯提出的“心智程序”概念,以及晶体-流体智力理论。
评估流体智力的测验会漏掉理性思维的重要操作,而晶体智力的评估也未能对理性的个体差异进行测量。
因此,智力测验只评估了理性思维中的一部分,远不合格。
走近总统先生的大脑
本节讨论了乔治·布什总统的思维方式,指出他的认知模式缺乏支持理性行为的心智程序和反省心智的思维倾向。
作者认为高流体智力不能确保人们不受问题智力特质的影响,而布什总统在思维倾向量表和任务上的得分情况预示着较低的理性水平。
第4章 给智力概念瘦身
本章讨论了智力与认知能力的区别,以及广义智力理论家的批评策略。 虽然广义智力理论家试图将智力从智力测验中分离出来,但他们对智力概念的滥用却导致了智力概念的不断扩张,使得与智力相关的概念也不断膨胀起来。
智力霸权主义
探讨了将所有积极认知特质都与“智力”联系起来的趋势,可能会加剧MAMBIT(智力测试所评估的心智)的神化过程,阻碍教育培养认知特质的努力与尝试,以及智力测验的开发者们将受益于广义的“智力”概念等问题。
另辟蹊径:用理性障碍驯服智力概念
讨论了智力概念的滥用问题,并提出了理性障碍的概念来对抗智力概念的扩张。
应该区分出MAMBIT可以评估测量的内容,并严格限制智力概念的适用范围。
智力的广义概念在不同领域中不断扩张,但把许多有价值的积极概念丢到智力中,并不能成功地切断智力与智力测验之间的联系。
理性障碍可以解释“聪明人做蠢事”的原因,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对理性信念形成及理性行动的能力进行评估的新的概念空间。
MAMBIT:没有司机的大脑引擎
探讨了智力测验和(狭义)智力概念的变化,认知去耦是导致个体一般智力产生差异的关键认知操作。然而,这些测试所评估的认知去耦能力依然隶属于算法心智,不一定能评估个体参与去耦操作的典型操作和假设性思维的倾向性。
拥有认知去耦能力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也可以产生理性的想法,做出理性的行为。
智力被误读为适应
智力被误读为适应,智力测试并未评估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弗林效应是智力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有趣现象,智力测试没有评估人类的理性或创造力,而理性和创造力恰恰是“文化繁荣”所必需的要素。教育和现代化增加了去语境化的思维方式,这些机制通过增加心智程序的自动化程度,使其操作时占用更少的认知资源,进而提升心智程序增加算法心智功能,尤其是去耦化操作的功能。
神化智力概念的阴暗面
智力神化会导致不合理的道德后果,如诋毁低智商人群的尊严。智力被认为是预示个人价值的核心指标,这种思维倾向根深蒂固。普罗大众高估了智力测验分数对个人价值的影响。智力障碍的诊断病例减少了近一半,而强调智商正常的诊断病例数量却持续激增,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变革和用户至上主义对诊断分类的影响,以及学校、临床医师和父母引入的测量偏差。
民间心理学能够区分智力与理
民间心理学可以区分智力与理性的不同之处,而智力的概念内涵应该被瘦身,不应将所有心理品质都整合到智力概念中。
理性障碍的发生原因在于其他同等重要的心理品质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发展,高智商也无法对非理性行为和思维产生免疫。
第5章 为何聪明人常做蠢事
导致人们在金融领域犯错误的心理特征,包括过度自信、对随机事件的过度反应以及短视损失厌恶。 这些思维方式与智力水平无关,数以百万计的高智商投资者在原本该盈利的情况下,痛失数十亿美元。
人类是认知吝啬鬼
大脑有两个特征致使人类不够理性:处理信息方面的缺陷和内容缺陷。
人类默认的加工模式是低能耗的类型一加工,这种对简单认知机制的默认偏好,意味着人类通常是不够理智的。
现代社会对于信息加工的准确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认知吝啬鬼将严重阻碍个体目标与理想的实现。
我们为何成了认知吝啬鬼
成为认知吝啬鬼,主要原因在于进化塑造了人类的认知机制,进化造就了人类的非理性。
进化无法保证人类具有工具理性,因为自然选择是基于“更好”原则,而非“最大化原则”,并且进化的目的并不是最大化人类的快乐与幸福。
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文化变革速度远远快于人类进化的速度,大脑的某些处理过程时常与另外一些处理过程发生争斗,使得一些认知吝啬鬼信息加工倾向成了默认选项。(也就是类型一加工)
为什么理性障碍如此普遍
探讨了人类大脑的天生懒惰和认知吝啬鬼现象,以及心智程序问题和心智程序缺陷对人类理性的影响。
评估人类行为的理性标准是社会和文化发展传承的产物,而高智商群体也并非不受理性障碍影响。
非理性是一种普遍现象,与智商之间仅有微弱相关。
思维谬误和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和思维谬误的产生原因:
由于理性概念的多维性,个体需要具备多种不同类型的心智程序,以避免非优化的自主心智自作主张参与思维过程使其走捷径。
研究者发现,测量个体是否会违反某一理性规则,是否会犯某一类型的思维谬误,比评估个体的思维是否优质容易得多。
因此,本书将依次介绍理性思维必需的多方面条件与要求,以避免思维谬误的产生。
第二部分 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
大脑喜欢走捷径,是认知吝啬鬼,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定。 提高理性的方法是避免认知吝啬鬼和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第6章 认知吝啬鬼
“认知吝啬鬼”概念解释:即人们倾向于使用肤浅的信息加工方式,而不愿意进行完全析取推理,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 研究表明,高智商人群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也会使用简单的认知方式去解决问题,智商与自动使用析取推理之间并无关联。 此外,本文还介绍了类型一加工和类型二加工的区别,以及如何克服成为“认知吝啬鬼”的冲动。
属性替换:认知吝啬鬼的惯用伎俩
人们常常会违反支配关系原则,即对较小结果集合的估值高于较大结果集合。
这种属性替换时常会阻挠“低买高卖”的交易原则的贯彻执行。情感性评估使得投资者高价买入、低价卖出,导致非理性行为发生。
情感反应会干扰人们处理重要量化信息的能力,使人们对概率和数量特征失去敏感度。这种易得性影响了我们的概率估计判断。
认知吝啬鬼的工具:生动、出众与可得性
认知吝啬鬼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异常敏感,这种倾向常常会让人们误入歧途,这些现象在各行各业广泛存在,包括公共政策。
例如,人们更容易关注具体的画面而非抽象的统计数字,从而做出不准确的判断。
此外,货币错觉也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即人们过度关注货币的表面价值而不考虑其他因素。
启发式加工:决策过程的量与质
启发式加工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过度依赖会使人失去自主性,容易被人为操控。
在生活中,真正对满意度产生影响的决策很少,而这些决策往往是特别的,不适合使用启发式加工。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不分场合、随时随地使用启发式加工的危险性。
认知捷径和个人自主性
探讨了认知捷径和个人自主性的关系。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加工是一种认知策略,但过度依赖锚定值会导致行为上的荒谬。
锚定效应的产生与参照点的盲目使用有关,这类不动脑的信息处理过程会导致荒谬的行为。
在很多重要的情境中,依赖于锚定的启发式加工都会产生影响,比如司法判决。
现状偏见:默认启发式加工
讨论了“默认启发式”这种信息加工方式在经济和公共政策选择中的作用,以及过度使用该方式可能剥夺个人自主性并导致现状偏见。
作者通过一个电力服务调查的例子,说明了人们对于现状的偏好可能导致无法最大化实现目标。
启发式加工的有利和不利环境
在特定情境下,启发式加工可以快速给出一个非常接近最佳答案的解决方案。然而,这种加工方式只在良性环境下有效,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否则会被恶性环境利用。
认知吝啬鬼偏爱加工简单信息刺激的癖好容易被利用,需要警惕。在个人金融领域中,成为认知吝啬鬼的危害以及使用类型二加工的必要性也需要注意。
第7章 决策效应与认知吝啬鬼
税收政策中的框架效应,即人们对同一问题在不同表述方式下的不同回答。 例如,对于生育税收减免,人们认为高收入家庭应该享有更大的优惠,但对于不生育的惩罚,人们认为高、低收入家庭应该受到相同的惩罚。 这种不合逻辑的想法是认知吝啬鬼的表现,人们需要意识到不同的表述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
框架与个人自主性
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受到问题框架的影响,采用占用较少认知资源的“平等即公平”启发式加工。
然而,这种启发式可能导致非理性的决策,例如在分配稀缺医疗资源时,被试往往会采用平均分配原则,而忽略了不同患者之间的病情严重程度。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框架效应对个人自主性的威胁,并在决策时尽可能多地考虑多个维度。
翻手是云,覆手是风:框架效应研究
人们需要学会从多个视角思考同一问题,习惯性地去打破框架,并由自己来重设框架。
同时,本文还通过实验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不同描述版本的等价性,以及人们在面对损失情境的收益与风险权衡时的厌恶风险倾向。
最后,本文指出人们无法严格遵循描述性不变原则,致使人们无法做到效用最大化,即无法做到认知科学家所定义的“理性”。
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对同一信息在不同表述方式下的不同反应。例如,政府实施退税政策时,称之为“税收红利”会比“退税款”更能刺激消费,因为前者被编码为“额外增加的钱”,后者则被编码为“曾经属于你的钱回来了”。
框架效应的应用广泛,例如广告营销、政策制定等。政治术语中的框架也会影响政见分歧。
了解框架效应可以让人们成为更独立自主的决策者。
机会均等框架
框架效应是理性障碍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智力水平与框架效应规避之间的相关性较小。
研究表明,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要怎么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因此在理性思维与行为领域中,需要告知被试理性思维所需遵循的特定规则。
第8章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正反都是我赢
“我方立场偏差”现象,即人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 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评估证据、道德评判、评价他人时,常常会受到偏向自己的立场偏差影响。该现象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很多设计精妙的心理学研究都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同时,人们也常常会忽视自己支持的立场的缺陷,而过度关注反对立场的缺陷。 此外,当被试对某个问题有明确、强烈的主观立场时,他们提供的己方论据会远远多于反方论据。 这种信息加工方式不仅会损害我们客观评价证据的能力,对我们产生证据的能力也有负面影响。 即使拥有高智商,个体也不能成功免疫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方式。
过度自信:关于我们知道的那些原本不知道的事情
认知领域中的知识标尺范式,即人们如何调控对已有信念的自信程度。
研究发现,人们的主观概率估计始终都高于实际的答题正确率,这种过度自信现象不仅仅只出现在实验室中,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过度自信在称为“计划谬误”的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的螺旋循环,即人们对事件控制力的不合理自信。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沟通与知识假设中的利己主义
人们在沟通中会受到我方立场信息加工的影响,特别是在电子邮件等书面沟通中更为明显。
自我中心主义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沟通能力,而实验表明,让人们站在与自己观点截然不同的立场进行思考,可以降低这种过度自信。
此外,电子设备的“特征蔓延”和“功能疲劳”现象也与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有关,产品设计者应该更加关注用户的需求,避免设计过于复杂的功能。
智力与我方立场信息加工
研究表明,智商高的人同样容易出现我方立场偏差,但如果在任务中明确提示需要避免偏差,高智商的人更容易遵循提示。
教育领域中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很多人在完成批判性思考任务时也容易失败,因此需要更多的测量工具来评估理性思维。
第9章 认知吝啬鬼的另一个缺陷:深思熟虑后依然战败
认知吝啬鬼的另一个缺陷:深思熟虑后依然战败。 以小约翰·肯尼迪的坠机事件为例,说明了在特定情境下,正确的行为模式往往输给了错误的行为模式。 这可能是因为大脑中的无意识子系统经常会打败反省的、有意识的心智,如进化适应模块对平衡、知觉和方向定位的影响。
电车难题: 压制情绪
研究表明,当面对涉及个人困境的道德问题时,大脑中与情绪和社会认知有关的脑区会被激活;而当面对涉及他人困境的道德问题时,更多地激活了大脑的认知脑区,即与工作记忆功能息息相关的脑区。
此外,研究还发现,人们往往会为无意识行为编造虚构的理由,以证明它们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战败“冷”启发式思维倾向
心理学家发现,即使在没有情绪的情况下,有意识思维也常常会被无意识思维所取代。在一个实验中,被试有30%~40%的人选择了赢钱概率较低的大碗,因为大碗中有更多的红色糖果。另一个例子是三段论推理,70%的大学生认为一个无效的结论是合乎逻辑的。这表明即使聪明的人也会犯错误。
聪明的人之所以也会犯错误,是因为他们的无意识思维常常会取代理性思维。逻辑有效性与既有知识发生冲突的三段论推理可以用于评估思维技能,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注于理性推理,抵抗加工简单线索的诱惑。
现代社会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非自然、去情境化情境,需要人们剥离既有的以个人化为中心的认知,达到去情境化。
本能冲动与意志力:深思熟虑后的失败
人们在信息加工时的认知吝啬和认知捷径的倾向,以及如何在面对多种选择时避免这些倾向。
在某些情境下,人们需要抵抗认知捷径的诱惑,需要意志力来战胜“深思熟虑”和“不假思索”的冲突。
人类在面临即时奖励和延迟奖励时,人们倾向于选择即时奖励,而忽视长期目标。这种非理性行为源于双曲线贴现曲线,使人们高估近在眼前的奖励,而忽视长期目标。如节食减肥时的诱惑,以及如何使用心智程序和捆绑策略来抑制自己的冲动。
可以通过重新定义规则来增强长期目标的动机力量的一系列方法。
压制无意识心智反应的过程中使用语言内容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个体还没有掌握与情境相关的心智程序,就难以对当前行为产生影响,这是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一个心智问题。
第三部分 给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
“心智程序”是指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用于辅助决策和问题解决。 心智程序出现问题也是导致不良决策的重要原因。 有时,个人是因为没有安装足够的心智程序,即心智程序缺陷,如忽略备择假设、不擅长寻求证伪焦点假设;有时,是安装了污化的心智程序,如相信占星术和笔迹学。
第10章 心智程序缺陷
现实生活中的心智程序问题:心智程序缺陷效应引发的两起悲剧
介绍了辅助沟通技术在自闭症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由于缺乏科学性思维和对照组的设置而导致的悲剧。
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在打字方面的表现是由辅助者提供的触觉线索决定的,而非患儿本身。
这场悲剧表明,即使是聪明人也可能因为缺乏批判性思维策略而表现出愚蠢的行为。
科学性思维规则和概率思维规则的缺失现象可以用来解释很多非理性思维和行为。
贝叶斯前来救援!
贝叶斯思维方式,即考虑备择假设必要性的科学思维原则。
通过贝叶斯公式,可以计算在给定数据集的情况下,焦点假设成立的概率。即使不了解具体的数学公式,也应该掌握正确进行概率计算思维方式所需的概念性逻辑,以避免犯概率相关的思维错误。
本文讨论了人们在评估证据时常常忽略分母的问题,以及忽略证明非焦点假设为真的证据的倾向性。
通过一个社区餐厅老板的例子,说明了获取P(D/~H)的必要性。同时,还介绍了一个临床医生检查红疹病人的实验,发现近一半的被试没有选择P(D/~H)这条信息。
“意识到P(D/~H)的重要性”并不是默认安装在大脑中的心智程序,需要通过学习而得知。
一个关键的心智程序缺陷:忽略备择假设
讨论了一个心智程序缺陷:忽略备择假设,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在医学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一个自闭症辅助沟通研究案例和一个协变关系探测范式实验,说明了忽略备择假设的危害和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内科医生在临床诊断中也常常会使用这种非最优化的思维方式处理临床证据。
更多的科学思维心智程序:可证伪性
讲述了人们为什么会犯一些看似简单的错误,如在逻辑问题中选择错误的证据。
大多数人不擅长寻求证伪焦点假设的证据,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这种心智程序。
基础概率:更多贝叶斯心智程序
介绍了基础概率在预估未来事件时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个医学风险评估问题展示了多数人在处理具体推理时过分依赖个案信息而忽视基础概率的问题。
正确使用基础概率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接近真相的估计,预防重大错误的发生。
概率评估的心智程序
探讨了认知心理学领域经常研究的琳达难题和条件概率倒置谬误。
琳达难题中,多数人会犯联结谬误,即根据描述的相似性做出判断评估,而不是更重视子集与全集之间的关系。
条件概率倒置谬误常常发生在医疗诊断领域,即将出现某种症状时疾病的确诊概率与确诊后出现某种症状的概率混为一谈。
策略性心智程序
认知科学家所称的“程序性知识”,即按照特定方式处理信息的策略和倾向。
通过问卷或绩效任务可以测量不同的反省心智属性,如反思倾向、典型智力、闭合需要、信念固着、证实偏见、过度自信等,这些都属于策略、倾向、程序,而非陈述性知识结构。
心智程序缺陷导致的理性障碍
心智程序缺陷导致的理性障碍是高智商个体也会做出蠢事的原因之一。
虽然高智商个体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但是缺乏一些重要的心智程序,如处理概率的策略、归因策略等。
针对心智程序的训练很少见,而当前的智力测试也没有对理性思维的心智程序进行评估。
未来的智力测试需要将理性纳入评估体系中,以更准确地甄别出高智力个体。
第11章 污化的心智程序
庞氏骗局在阿尔巴尼亚的大规模群体性传播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崩溃,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民卷入了这个骗局。 庞氏骗局和流行性复苏记忆是两个例子,表明即使聪明人也会因为污染的心智程序而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这些心智程序会在特定人群中肆意传播,导致人们忽视数学原理和逻辑,相信不可能的事情。 这提醒我们,获得的心智程序不一定总是有益的,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不理性行为的起因。
“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
讨论了污化心智程序对中等智商或高智商的人而言的诱惑力。
研究表明,投资诈骗受害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都比对照组高,这说明污化心智程序对于那些智商较高的人更具有诱惑性。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聪明人为什么会做蠢事的原因,包括知识投射倾向和错误信念之岛上的知识投射等。
“如果一个人有两个大脑,他会加倍愚蠢!”
对污化心智程序的质疑
探讨了污化心智程序的观点是否存在理论硬伤,以及为什么人们会相信对他们不利的事情。
进化只保证人类在当地环境中是基因适应最优者,而不保证他们在真理或有用性上达到最大化,因此人类有时会出现系统性的不理性。
心理学家罗伯特·埃布尔森认为,人们难以理解自己持有违背自己利益的信念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获得心智程序的过程中行使了代理权,而这与污化心智程序的观点存在冲突。
一个惊人的问题:如果你不能控制你的信念,而是你的信念控制了你,结果将会怎样?
人们为什么会受污化心智程序的影响
模因理论认为,信念的传播不一定是因为它们是正确的或有益的,而是因为它们是优质的复制子,擅于找到宿主。
心智程序的存活和传播可能是因为它们对拥有人有益处、适应了基因先决条件、推动了制造载体的基因复制,或者具有自我复制属性。
污化心智程序是一种对宿主无益的心智程序,因为它是不理性行为的坚实后盾。
破坏协议的模因
破坏协议的模因是一种不能容忍在自己的复制策略上有任何妥协的模因,通过拒绝融入人类文化大染缸的方式,保证了自身复制过程的纯结性。
这种心智程序不会为了满足人类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的利益而展现出灵活性,是污化心智程序的主要候选者。
避免污化心智程序的策略
讨论了如何避免污染心智程序,提出了一些规则,如避免安装可能对宿主产生生理伤害的心智程序、关注同认识世界相关的信念和模型、避免拒绝对自身进行评估的心智程序等。
同时还探讨了不可证伪心智程序、信念陷阱等问题,指出这些心智程序可能会对人的认知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污化心智程序导致的理性障碍
高智商的人也会受到污化心智程序的影响,导致非理性行为和信念。
伪科学信念的大肆流行表明,许多高智商个体的思维能力也非常差。
智力测验并不能评估对理性思维至关重要的心智程序,也不能评估阻碍理性思维的破坏性心智程序。
第12章 思维谬误何其多: 非理性思维倾向分类及其与智力的关系
介绍了智力领域中的G因素理论以及智力测试评估的诸多智力因素,同时也探讨了非理性思维的多面性和阻碍最大化目标实现的方式。 虽然非理性思维并非源于某个特定的认知问题,但已有的研究文献积累让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类型将非理性思维进行进一步细分。
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本文讨论了认知加工中的类型一加工和类型二加工,以及连续性联结认知和去耦化认知模拟等概念。
“焦点偏差”概念,即信息加工器倾向于加工结构最简单的认知模型,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通过一个实验的例子说明了连续性联结认知的局限性和中断信号的作用。
理性思维问题的预分类
认知吝啬鬼的三个特征:默认自主心智加工反应、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压制失败。
心智程序问题的分类包括:心智程序缺陷、污化心智程序。
由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理性思维谬误
介绍了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理性思维谬误,包括华生四卡选择任务、我方立场偏差和情感预测谬误。
焦点偏差在这些谬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俗心理理论和自利心智程序也是造成这些谬误的原因之一。
斯波克先生难题:来自自主心智的输入缺失
神经学家达马西奥的研究团队发现,即使智商正常,人们也可能因为缺乏情绪调控信号而做出错误决策。
背侧前额叶受损的个体似乎缺乏用评估性效价标记积极和消极后果的情绪系统,这种情况被称为斯波克先生难题。艾略特的案例是斯波克先生难题的典型案例。
此外,很多心理障碍都是由自动化监控活动缺陷导致的,而这种缺陷与个体的智力水平毫无关联。
基于智商-理性相关度的分类
高智商个体更容易使用类型二加工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总是可靠的。
压制失败和框架效应等认知偏差与智商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而缺乏恰当的心智程序则可能导致理性障碍。
因此,智力并非是保证理性思维的唯一因素。
结论:理性障碍无处不在
高智商不能预防人们犯认知谬误。
理性是一个多维度概念,需要多种思维倾向共同发挥作用。
智力测验无法评估个体是否拥有理性思维所需的特定心智程序,也不能探明个体是否拥有污化的心智程序。
聪明人做出愚蠢举动并不稀奇,高估“智力”也是不必要的。
第四部分 提高人类理性的社会意义
改善理性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 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可以预防理性思维出问题。 我们应该控制我们的环境,决定重建社会环境,使人们更加理性。
第13章 增加人类理性及改善非理性的社会效益
一个思维实验:如果每个人都服用一种药物,能够增强他们的算法能力,会发生什么? 作者认为,尽管这种药物会提高智力水平,但它不一定会提高理性水平,因为理性经常被低估。 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人们有更强的记忆力和处理速度,他们仍然会犯错误,如接受无效的治疗、做出糟糕的金融投资决策、错误评估环境风险等。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非智力认知技能的发展,以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减少心智程序问题和认知吝啬鬼倾向造成的糟糕后果。
好消息: 理性是可以习得的
心智程序缺陷引起的非理性是最容易被治愈的,因为造成这种心智缺陷的原因是缺少某种策略和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陈述性知识。
有一些宏观策略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并用于避免污化心智程序,例如执行意图形成、心理捆绑和目标形成。
尽管对该问题尚未有准确的量化实证研究,但目前来看,理性思维倾向至少同智力一样具有可塑性。
改变环境以帮助认知吝啬鬼
通过改变环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概率信息和自制力问题。
事前承诺的方法被证明是成功的,而单位偏见也是人们吃掉某种食品的一份或一个单位的原因之一。
通过每份食物都小点的环境解决方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肥胖难题。
社会选择机制
虽然智力测试在评估认知能力方面有其作用,但理性思维的能力评估需要更长期的训练和更专业的测试。
作者认为,建立理性商数(RQ)测试是可行的,但需求和成本问题可能会成为障碍。
列举了一些心理学家研究知识理性和非理性的方法,例如不一致的概率评价倾向、知识评价中的过度自信倾向等。
讨论了心理学家对工具理性和非理性的研究,以及如何将理性和非理性思维的知识应用于帮助人们过上更充实的生活。
通过一些例子,如根据默认偏差对呈现信息的方式稍作改变,就能大大增加器官捐献率,说明了理性思维策略和环境上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而比起智力,它们和理性的关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