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考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教育学考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的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教育学考研 中国教育史 第六章 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进程 全面的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
学校教育
魏晋
封建门阀高度发展
官学
魏
五经课试法 统一考试与选拔
九品中正制
按门第列等
西晋
国子学,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太学 平民也可以上
私学
不及两汉完备,但内容广博不限于五经、地域广衮、性质多元
南朝
宋
出现玄学教育
宋文帝:儒、玄、史、文,四馆
宋明帝:总明观(东观),设儒、玄、史、文四科
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为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特点:
(1)私学开办者成分较为复杂
(2)教学内容多元化
(3)家学发展《颜氏家训》
童蒙教育《千字文》
北朝
北魏
明元帝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属中书省管
孝文帝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孝文帝建皇宗学,强调皇族的教育
北齐
国子寺,负责训教胃子,为隋唐因袭
学校规模和数量以及地域方面胜过南朝
(2)私学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如医学
(3)较少受玄学影响,对于经典的好尚也与南朝不同
玄学思潮
以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为教育旨归
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提倡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
傅玄
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对个人(人性论)
有善有恶,可变性
环境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育的作用 因善+攻恶
对社会(治国安邦)
德威并举,德治为主
论学校教育
德教为先,复兴儒学
论道德教育
前提: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内容:礼义之教
原则和方法
“内省法”
注重自我修养
“因善恶以训诚”
扬其好善尚德之性,抑其贪荣重利之心
经济决定论:“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也”
颜之推
论士大夫教育
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教育作用:“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必要性:保持社会地位
重要性:谋生手段
利的角度
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
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
德与艺
教育目的:培养统治人才“德艺周厚”
德育:孝悌仁义
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实践仁义则是
德育的最终目的
“艺”:广博知识“杂艺”为内容
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
重视农业生产知识
论儿童教育
早期教育效果最佳
可塑性大、记忆力好
原则与方法
1.及早施教
2.严慈相济
3.赞成惩罚
4.均爱原则
5.重视通用语言
6.重视道德教育
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习态度:不为谈说、取官
学习方法
勤学:勤勉努力
切磋:切磋交流
眼学: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书本知识+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