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考or初中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八课,仅供学习交流严禁商用!
常见生态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生活措施、经济措施、政策措施、以及环保措施
这是一篇关于国体与政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国家、国体与政体、几种政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文化部分第八课,主要包括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第八课
一战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背景
.背景: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发展。
(2)他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各国展开激烈争夺。
三国同盟 1882年 德国(核心)、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 1907年 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1.战前最突出的矛盾:英德矛盾(殖民地)
2.意大利后为自身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后)
(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扩军备战,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3)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
2.目的: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目的
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
协约国:英、法、俄、塞、日、意、美、中等国
战场
欧洲(主战场)、亚洲、非洲
西线(英法—德)、东线(俄—奥匈)、南线(塞尔维亚—奥匈)
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转折:1916年德、法展开的凡尔登战役(战争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体现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
(战役的影响:德国从此陷入被动,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3)发展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1918年下半年协约国不断反攻,德军败局已定
(4)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性质
一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
(1)一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举例:凡尔登战役、坦克等新式武器)
(2)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美、日兴起,形成新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摧毁了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削弱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
(3)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如:中国五四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等)
(4)促使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
(5)推动了科技进步
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损失惨重
认识
战争会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因而我们要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不军事结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其他
1.美国在一战中立场发生的变化和原因:
(1)变化:从中立到加入协约国一方(中立时,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大发战争财)
(2)变化的根本目的:保障自身利益,捞取战利品,争夺战后世界霸权
直接原因:1917年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损害美国的利益
评价普林希普的刺杀行为
肯定: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具有一定正义性
否定:刺杀行为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但没完成目的,还引发了一战,给人类带来灾难
认识:袭击事件等恐怖行为并非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要理性爱国,和平解决问题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本句中的“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半岛,“一粒火星”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新式武器的出现:
积极: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消极:带来巨大的杀伤力、破坏力,也带来巨大的灾难
关系:科技应用于战场,是战争发展的需要;战争反过来推动科技的发展
启示:科技是柄双刃剑,应运用科技,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