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教育理论 第二部分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编辑于2020-05-16 16:41:47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既研究动物也研究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心理现象(16·简答)
心理过程
认识(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言语、思维 (感知记想思,言语加表象)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特征
注意是一种伴随状态,不是独立的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知情意)
【15丶论述】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总是伴随一定的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又是以一定的认识过程为前提,而人的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倾向性 (动力系统)活跃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兴趣、爱好、态度
个性心理特征 稳定
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15·论述)
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
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二、研究目标
可概括为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描述心理现象(描述现象)
解释心理现象(解释原因)
预测心理活动(预测发展)
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行为)
三、研究原则
1.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前提
2. 发展性原则
心理是变化发展
3. 系统性选择
全面、整体、发展、非孤立(前后联系,相互作用)
4. 教育性原则
道德性原则
系里发教官
四、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定义
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地位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前门”,是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优点
方便易行(在自然条件下被试反应真实自然)
缺点
不能深入研究,准确性易受影响 (只能回答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
注意事项
明确目的,随时记录,可利用现代手段,时间不宜过长
2. 实验法
定义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地位
应用最广泛、成就最大
实验法分为
实验室实验法
定义
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实验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地位
对条件控制最严格
优点
能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缺点
对实验情境进行人为的处理,缺乏自然性
自然实验法
定义
在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境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改变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变化。
优点
减少了人为性,提高了自然性
缺点
实验情景不易控制,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独立变量,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变化而引起的反应,与自变量相互依存
3. 测验法
定义
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可以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特点,但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量化表的可靠性
4. 调查法
定义
通过各种活动(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和意见的一种方法
分类
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
优点
同时收集大量资料,使用方便,效率高,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
缺点
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 个案研究法
定义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缺点
搜集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的资料,能加深对特定对象的了解,但是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6. 作品分析法(活动产品分析法)
定义
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作品(手工、绘画、作文等)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
一、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埃尔丶保罗丶布洛克,发现布洛卡区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活动
产生方式
客观事物引起人脑的反射活动
内容来说
作用于人脑客观现实的反映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心理实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客观现实还决定动物的心理 狼孩
3.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应
与客观事实不一样,人类特有
引水上山,能动性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二、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一)神经元(神经细胞)
1. 定义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组成。
2. 基本作用
接受、传递、整合信息
3. 功能
感觉神经元(传入)
视网膜、内耳的感觉细胞
运动神经元
外导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中间)
(二)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 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
中枢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低级中枢(脊髓)
定义
低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以下的部分
分类
脊髓
脑干
延脑(延髓)――生命中枢
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
桥脑
在延脑的上方,位于延脑到与中脑之间,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
位置
位于丘脑底部,小脑(身体平衡)、脑桥之间
分类
中央灰质
中脑四叠体
大脑脚
在脑干各段的广大区域,有一种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叫网状结构或网状系统
网状结构对于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持人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作用
小脑及皮下神经节
高级中枢(脑)
定义
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
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做出统一的反应
左半球负责身体右侧,右半球负责身体左侧。这种功能的不对称,使得大脑半球在某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被称为大脑单侧化
左半球是抽象逻辑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和艺术
左撇子(右半球为优势半球)
大脑半球四个叶成熟先后顺序为: 枕叶(听觉中枢)、 颞叶(听觉)、 顶叶(躯体感觉中枢)、 额叶(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额叶发育最晚,机能水平最高)
2. 周围神经系统(传讯兵)
脊神经(31对)、脑神经(12对) 和植物性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三)反射和反射弧
1. 反射
无条件反射
先天的本能活动,无条件刺激
迎风流泪
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
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声光电味等)――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系统
后天习得的信号反射,条件刺激
抽象语言、文字、符号刺激――人类特有
2. 反射弧
定义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就是反射弧
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分析器(产生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一)初级运动区
视觉区
顶枕叶后面的枕叶内,属于布鲁德曼的第17区
听觉区
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于布鲁德曼第41、42区
机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沟后面,属于布鲁德曼第1、2、3区
(二)初级感觉区
(机体感觉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
(三)言语区
言语区定位在大脑左半球
布洛卡区(言语运动区)
布鲁德曼第44、45区
受损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威尔尼克区
受损引起听觉性失语症
言语视觉中枢
受损出现理解书面语言的障碍
(四)联合区
知觉、认知、判断的中枢
大脑皮层发展较慢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巴普洛夫)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1、抑制
活动状态
2、兴奋
(1)外抑制
指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抑制
(2)超限抑制
指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受到强力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 超限抑制
超限抑制使大脑皮层的细胞免受超强刺激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而损伤,因此又叫 做保护性抑制
累了脑子转不动 长时间打游戏而死亡
(3)消退抑制
对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
(4)分化抑制
只要对刺激物强化,对类似的刺激不予强化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
正诱导
由抑制引起兴奋
负诱导
由兴奋引起抑制
同时性诱导
继时性诱导
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和奠基人——蔡元培
人物
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冯特——心理学之父
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心理学的诞生
哲学
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生理学
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诞生
1913年,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代表人物
华生
华生说:“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是乞丐和小偷。”(环境决定论)[华生实验违反道德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基本主张
否认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实验方法
地位
心理学上的第一势力
(二)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第二势力)
诞生
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验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研究观点
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研究无意识现象
把性欲夸大为支配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
研究方法
释梦、催眠、自由联想等
地位
心理学上的第二势力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代表人物
马斯洛
罗杰斯
研究观点
注重人格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需要。
强调人的价值、潜能、自由、尊严
地位
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四)构造主义心理学
人物
冯特
铁钦纳
研究内容
研究意识经验(直接经验),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
缺点
忽视个体差异,研究范围过于狭窄
实验方法
内省法(不准确)
(五)机能主义心理学
诞生
1890年《心理学原理》
代表人物
詹姆士
杜威
安吉尔
研究观点
主张研究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把意识看成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意识流
认为意识是个人的,变化、连续、有选择的
意识的作用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六)完形(格式塔)心理学
诞生
1912年《似动的实验研究》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
苛勒
完形顿悟说
考夫卡
三个男人
研究观点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七)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
代表人物
早期:皮亚杰
现代:奈塞尔
1967年《认知心理学》
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基本主张
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认为外界信息通过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图标
选择填空
简答
论述